“科研十四条”在上海的初步贯彻及其启示

2022-03-19 09:36:49 | 浏览次数:

[摘要]50年前,上海通过贯彻“科研十四条”,基本克服了“大跃进”时期上海科技事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为开创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科技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建立先进的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所蕴含的经验,对今天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上海;贯彻“科研十四条”的实践;启示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1)07-0022-03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50年前,党中央批转了被邓小平称之为“科学宪法”的“科研十四条”,即国家科委党组、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的报告。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上海正是通过贯彻执行“科研十四条”,才基本克服了“大跃进”时期上海科技事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开创了科技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建立先进的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回顾并总结这段历史,对今天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仍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一、背景:“大跃进”时期上海科技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解放后,上海科技事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1958年至1960年的快速建设和发展,一方面在软、硬件建设上都取得较快的进步。到1960年,上海已“初步形成了能适应当时经济建设需要的科研体系,并突破了若干新技术领域,研制了不少高、精、尖产品,培养壮大了科技队伍,为中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尽早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争取了时间,奠定了基础。”[1]另一方面,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知识分子政策执行上的偏差,阻碍了科技人员的团结和积极性的发挥。在处理红与专关系上,对“红”的要求过高、过急,对“专”的方面则不够重视,将那些参加政治活动少、钻研业务多的人视为“只专不红”或“白专道路”;在学术问题上界限不清,进行了一些不恰当的批判;在日常工作中尊重专家意见不够,提出了“以青带老、以新带旧”等口号,使不少科技人员心情不舒畅,严重挫伤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阻碍了青年与老年科学家间的团结,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其次,研究机构建设中的盲目性,严重影响了科研事业的正常发展。不少研究机构的主要方向与任务并不明确;录用了很多并不适宜搞科技工作的人员;制度建设破多立少,从而严重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科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再次,高指标、浮夸风、瞎指挥的出现,破坏了科研工作的客观规律。在当时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下,上海对科技事业的发展提出的过高、过急的要求,以及一些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客观上导致了科研工作中浮夸风的泛滥,出现各种虚报成绩的现象。同时,任意取消了一些有相当工作基础或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任意推行一些不切实际、违犯科学的技术措施,以及突击献礼、“大办”和“大兵团作战”等所谓“群众运动”的科研工作方式,打乱了正常的科研秩序,影响了研究工作的质量,造成了工作混乱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总之,由于“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和工作中缺乏经验,以及对科技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因而产生了上述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当时上海科技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实践:上海贯彻“科研十四条”的举措和成效

为切实解决上海科技事业发展中的问题,自1961年下半年起到“文革”前,上海积极开展了学习贯彻“科研十四条”的实践。“科研十四条”总结了新中国发展科学事业的经验教训,针对“大跃进”中存在的问题,就科研机构的根本任务、稳定科研秩序、发扬科学精神、干部培养制度、协作交流、“双百”方针以及知识分子工作等问题规定了各项正确的政策和措施。

在实践中,上海紧紧抓住学习文件、检查工作和系统建设几个环节,着力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开展“五定”①工作、培养科技队伍和加强党的领导,具体来说:

1.调整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上海首先对“科研十四条”进行认真学习和反复讨论,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人员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科研机构的根本任务、政策界限和工作方法。许多党外科学家普遍受到鼓舞,认为“科研十四条”“明确、周密,符合实际,是我国科学事业的里程碑”,并表示“现在虽然压力很大,但心情却很愉快”。[2]在此基础上,各科研单位领导结合整风运动,检查了以往执行知识分子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群众性会议上做了适当的公开自我批评,表示坚决克服缺点错误,改进工作,并在调整研究课题、保证科研时间、改善工作条件、开展学术活动、纠正瞎指挥、注意尊重专家职权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改进。同时,积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鼓励不同学派和不同学术见解自由探讨,注意划清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的界限。1961年9月到1962年7月,上海又着重对几年来被批判的科技人员进行了认真的甄别工作,结合甄别工作,重新安排了部分科学家的工作。由此,改善和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调动和提高了科技人员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2.明确各研究机构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任务,合理调整研究机构的布局。上海按照科学研究为生产服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以向“高、精、尖”发展为导向,以结合当时生产的需要为原则,基本确定了各研究所的性质、研究方向与任务。1963年后,又结合制订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地方产业部门研究所的长期规划,进一步调整了各研究所的方向和任务。同时,上海还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择一个或几个重点科研单位,着重加以培养,使其迅速成为本行业的研究中心,并集中主要力量,在最需要的方面,迅速赶上先进水平,推动全行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此外,上海还改进研究、生产、行政部门的分工和协作,健全和加强各产业部门的中心试验室、计量测试站、工艺管理、技术监督等技术系统,加强了生产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使专业研究机构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由此,促进了各研究机构出成果、出人才,以及构建起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体系。

3.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整顿工作秩序,提高科研工作质量。上海贯彻“三严”精神②,各科研机构都建立和健全了工作制度,加强了技术责任制和成果鉴定制度,强化了对科研工作事前、事中和事后严格有序的管理。研究工作开展前,必须认真编制研究方案,严密设计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法;研究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和工艺规程,加强实验的记录、积累和理论分析,定期校验仪器设备,实行文明实验,并通过建立检查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研究课题完成时,必须严格成果鉴定,并建立鉴定组织和鉴定工作责任制,实行分级鉴定。健全完善的科研工作制度,研究工作秩序的加强,确保了科研正常有序开展和科研工作质量的提高。

4.逐步充实科研人员,有计划、分层次地加大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力度。上海结合精简工作,通过抽调党政领导干部、一批技术骨干及每年重点分配一批大学生等措施,充实和加强研究机构的技术力量和必要的研究骨干,并使技术专业逐步补齐配套。同时,上海还制定计划,成立专门机构,对现有科技人员,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加以培养。如中国科学院在沪直属研究所,在系统内大力开展了以专业基础知识、外文、实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训练;采取结合个人专长和愿望,重新安排研究课题,配备助手,以及确定导师、稳定专业方向、保证工作时间和条件,关心其学习和生活等措施,对优秀科技人员进行了重点支持和重点培养;同时切实加强研究生的管理教育工作。[3]由此,夯实了科研队伍的业务基础和理论储备,保证了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

5.改进科研工作条件,清理保密项目,促进正常的科技交流。上海除建立上海科学器材公司,制订112项进口精密仪器共同使用办法,逐渐将研究机构所需的经费、物资器材等列入主管部门的财务计划与物资供应计划外,各科研机构的行政工作人员主动深入研究室,了解科研条件的情况,征求对物资器材供应工作的意见;并开展代找、代借、代订、代购的“四代”工作,为研究人员提供方便;同时,还加强了仪器、设备的维护、检修和保管制度,健全了实验工厂的原材料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1962年开始,上海检查清理了保密与交流的情况,改进了保密措施,调整了过宽的保密范围,取消了某些不恰当的所谓“禁区”规定,制订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密办法,加强了对工作人员的保密教育,有效地防止了失密、泄密事故的发生,促进了正常的科技交流工作的开展。

6.重视发挥行政组织作用,改进领导作风与工作方法。1962年后,上海各科研机构加强了领导力量,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党组织的定位和职能,并调整了原来的组织形式,重视和发挥各级行政组织作用。如科学分院各研究所先后成立和健全了所务委员会或所务会议,定期召开所务委员会或所务会议,讨论所内重大问题。同时,上海各级领导干部重视调查研究,注意总结经验教训,经常深入实际工作中掌握第一手资料,尊重党外人士的职权和意见,减少瞎指挥现象,成为普遍风气。支部工作也改变了包办行政业务的现象,注意结合研究机构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加强政治思想工作。[4]

总之,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上海通过学习贯彻“科研十四条”的实践,消除了科技事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使科研工作逐渐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为把上海初步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启示:唯有遵循客观规律,才是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海学习贯彻“科研十四条”的实践,对今天上海科技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实现科技兴市的发展战略,仍不乏可借鉴之处。笔者认为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遵循客观规律,切实提高党对科研工作的领导水平,是上海科技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事物才能顺利发展,否则只能延缓或阻碍事物的发展,科研工作也不例外。上海贯彻“科研十四条”的实践表明:在既缺少领导经验,又缺乏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势必会出现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等违反科学发展规律的做法和现象,干扰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阻碍科技事业的发展。只有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重视总结经验教训,反复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才能逐步摸索到科学发展和科研工作的客观规律;也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改进相关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对科技工作的正确而有效的领导,从而保证上海科技事业正常、有序、健康地发展。

2.合理布局、规范建设科研机构,是上海科技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各类专业研究机构是完成科研计划、实现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的主要承担者,而合理的科研布局则适应了现代科学高综合、多领域、强渗透等特点,有助于推进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的实现。上海贯彻“科研十四条”的实践表明:科研机构建设中的盲目性,以及科研布局的不合理,往往会影响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降低科研质量,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更遑论攻克生产实际和国防尖端科研中的关键问题。只有有计划、合理地布局和建设科研机构,结合上海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实行“五定”,坚持“三严”精神,才能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切实提高科研质量,并真正使全市的科技力量有机地形成合力,逐渐形成适合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的科研体系。

3.有计划地培养科技人才队伍,调动和保护其积极性,是上海科技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上海贯彻“科研十四条”的实践表明:没有一支基础扎实、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乐于奉献的高素质科技队伍,难以开展有效的科研工作,科技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后劲。只有围绕上海和国家发展的客观需求,将培养和使用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科技队伍的现状,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着重夯实其专业基础,提高其业务能力,使其迅速承担起日益繁重的科研任务;同时,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注重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并营造科技队伍中青老、业务和行政人员之间的和谐氛围,才能让广大科技人员共同凝聚在发展上海、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旗帜下,并有效地克服科技人员不足的问题,集中有限的科技力量,为实现上海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沂.当代中国的上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5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批转上海市和沈阳市学习和贯彻“十四条”的情况反映.1961-10-24.

[3]中国科学院在沪直属研究所贯彻“十四条”精神,加强干部培养工作.1961-12.

[4]上海市科学研究机构一年来贯彻“十四条”情况的报告.1962-7-28.

注释:

①“五定”工作,指定方向、定任务、定人员、定设备、定制度。

②“三严”精神,指坚持工作的严肃性、严格性和严密性。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调研员

责任编辑:晏蔚青

推荐访问: 四条 启示 贯彻 科研 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