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2022-03-17 10:37:45 | 浏览次数:

【摘 要】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他显著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生活化,实践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只有立足于课堂的生活化教学;创设模拟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用心交流感悟生活;让生活走进学生课堂;挖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等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

【关键词】品德;回归;生活化

我校对品德教育一直放在首位,不但德育处加强了对学生品德方面的常规要求,学校更成立品德学科教研组,组织召开品德学科的教学、教研工作,加强学科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教学,学生品德问题交流等,同时加大了教师对品德课程的研究力度,专门成立课题小组,进行品德小课题研究。从我接触到品德学科以来,对“回归生活”的品德课程新理念也有一些点滴的体验。为此,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我能做好》一课的几点感想。

一、立足于课堂的生活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的观念,引导儿童从教材走向他们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使儿童的现实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

在我教学《我能做好》一课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体会出做事应该有责任心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先是创设一个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工作,初步感知做事应该认真,不要马虎。然后教师出示搜集的一些单位聘书及各行业的道德要求,最重要的一条都是应该有责任心。最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一个医生、教师、驾驶员、售货员、交通警察不负责任,把事做不好,会怎么样?(医生——危害生命;教师——误人子弟;驾驶员——车毁人亡的危险;售货员——丢失工作;交通警察——交通秩序混乱。)这样组织学生学习,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未空洞说教,让学生成为旁观者、评论者、模仿者。而是将道德教育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利用学生身边的情况,调动他们的心理活动、思想活动,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以促其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外化为道德行为。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创设模拟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品德课程中说到,儿童只有在他自己的生活中才能接受教育的引导,我们必须走近儿童,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用儿童的价值观去理解,让每个儿童都能够愉快、自信、健康地成长。但有时,生活中的情境儿童是无法感知的,也不法讲解明白,那就要我们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孩子体验,感受。本课教材就是想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区等不同场景中所承担的不同角色和不同责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并让学生通过参与生活学习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

在教学《我能做好》一课中,就设计了一个人才招聘会。想像自己在十几年后成为大学毕业生后,寻找理想职业的艰辛。组织招聘活动,这就是现在毕业大学生在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情,当然,也是今后他们将面临的情景。通过模拟,体验感受到责任心的重要性,感受到做事应该认真、仔细、负责。如在后面环节中,没被录用孩子的想法时,他就说到了今后做事要仔细、认真,这就是该生实实在在的体验、感悟出来的。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三、用心交流感悟生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们在关注生活的同时,更要关注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只有当你蹲下来和孩子们嬉戏的时候,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情交流的时候,学生才会告诉你他们的需要和困惑,告诉你他们的想法和现状。在教学《我能做好》一课时,我就作为孩子的学习伙伴,参与到孩子生活之中,并起示范引导作用。

如:教学中有这么一个环节:自我评价,通过做事,了解做好一件事的要求。

师:老师也要做事,也有自己的岗位。我选了几件设计成了一个表。(师出示)并进行了自我评价,一起来看看吧!

(师介绍自评情况。边评价还边思考,找出了能把事做好的两条经验:做事专心,不拖拉。)

你们也能像我这样真实的自我评价吗?也能像我这样找出能把事做好的经验吗?

在学生自我评价之前,教师也对自己进行评价,并介绍老师的自我评价方法,然后让学生像老师一样自我评价。这样做一是无形的成了学生的引导者,孩子的学习伙伴;二是,显示教师还不例外,也是生活中的人,也有平凡的工作和要求,当然也应该归属到品德规范之中。突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四、让生活走进学生课堂

品德教育是否有实效,关键看道德知识是否落实为儿童的内在行为。道德知识只有内化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并外化到儿童的具体行动上,品德教育才能真正实效。所以我们要积极创造机会,大胆实践,让他们在行动中落实品德教育的目标,在行动中提升自身的智慧,在行动中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在我教学《我能做好》这一课时,在最后环节就设置了一个“做贺卡”的活动。在前面,就让孩子知道了做好一件事要负责,有责任心,做事专心,有始有终等等。本环节就是要用前面了解的方法、技巧来实践,落实为儿童的内在行为,并外化到具体行动上。利用前面孩子感悟到的,体验到的,来回到生活中真实的做事(制作贺卡)。在教学中不但要做贺卡,教师还设置一个陷井(播放儿童最喜欢的动画片进行干扰。),还要有时间限制,设立小小监督员等等。让儿童在生活实践中落实品德教育的目标。

五、挖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三年级上册教材的切入口,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着自己的生活,但他们对这些生活缺乏认识。所以,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学生的感情深浅,多数来源于自身的实践体验,为了让学生从多方面感悟,我认为应多设计能够操作的实践活动。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才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我能做好》一课时,学生所有找出的经验都是通过孩子的体验以及在前面找出自己岗位时感悟出来的,并不是老师的灌输,也可以说是通过各种模拟生活和真实的生活情景中挖掘出来的,并且有的经验就是在孩子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

所以,我们要围绕品德生活化这一理念,努力把生活引进德育课程中,引领儿童走向生活,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入手去体验,获得真知,培养能力。让课堂与生活接轨,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让儿童在交流中感悟,在思考中追问,在行动中探询,才能真正实现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推荐访问: 品德 回归 教育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