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健美操运动员培养分析

2022-03-16 10:10:45 | 浏览次数:

大学者、教练以及健美操迷的共同关注。近几年来,我国关于健美操的研究多是从理论方面入手,如对健美操运动的体制、健美操运动员的选拔、健美操运动员配备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同时提出一些有利于我国健美操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

总而言之,研究认为在青少年健美操培养机制的研究过程中,应确立模式设计的指导思想,明确其发展方向,建立相应的发展机制。我国健美操青少年培养机制的发展模式应当以反映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以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提高竞赛水平作为最终目的,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水平和可能;我国健美操青少年培养机制应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主体,项目普及推广多种形式并存的发展方向,以促进我国青少年健美操项目的健康发展。这些研究文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清我国该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健美操人才培养机制,如何培养我国健美操青少年后备人才,推动后备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通过观察发现,在众多的健美操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中,立足于具体的地方实际情况,从最基层的研究入手,全面系统的进行研究的文献还是有所不足,因此,笔者将通过对我国健美操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全面了解其培养现状并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找出其不足之处,完善其培养途径,为提高我国健美操青少年运动水平和后备人才培养供一己之力,并为我国健美操青少年后备力量的培养提供参考。

3 优秀健美操运动员培养模式

如何培养优秀健美操运动员,在翻阅了各种国内外词典后,只发现了有对人才培养的简单定义和解释,却没有任何文献能帮助我们建立一套完备的优秀健美操运动员培养模式。遵循优秀健美操运动员的发展特点和培养特色,在围绕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优秀健美操运动员培养模式的定义。优秀健美操培养模式是指以完成培养优秀健美操运动员为目标,在国家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体育观念的引导下,所选用的一系列方式、方法和运作形式,主要由培养对象,培养方向、培养方法、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等等几方面组成。

4 我国健美操青少年运动员、教练员、管理者单位来源调查研究分析

表1为我国健美操青少年运动员单位来源调查统计表,是从我国155名健美操青少年运动员中发放调查,从表中可清晰的看出在我国健美操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中选择在“高校”培养人数为64人,百分比为41.29%,选择在“中、小学”培养人数为38人,百分比为24.52%,选择在“培训基地”培养人数为20人,百分比为19.35%,选择在“俱乐部”培养人数为9人,百分比为5.81%,选择“其它”为14人,百分比为9.03%。其它选项中,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和一些兴趣培养班等。在运动员调查问卷中发现,在高校培养的青少年运动员占了较大的比重。

现如今,许多健美操青少年运动员练习健美操的一个相对比重较大的原因就是为了进入到自己梦想的高校中去。有些高校看中一些优秀的,值得培养的好的健美操青少年运动员苗子便让其可在本高校训练、培养,等到这些运动员符合一定的规定时,便可参加该校考试,如若成绩等各方面都达到标准,便可顺利进入该高校,这对一些青少年运动员和高校而言,是双赢的方法。还有就是在目前我国健美操项目的发展中,水平较高在国内顶尖的教练和运动员中,大多数都在我国各个高校中。对于我国健美操青少年运动员自身能力想有较大的提高便会去向这些高校进行进修培养,因此我国健美操青少年运动员在高校中的培养占据了较大比重。

健美操项目目前还没有正式加入奥运会,因此在我国还没有正式的健美操国家队,现如今都是以国家健美操集训队和国家健美操青少年集训队的形式进行训练和参赛。在我国“体教结合”的体制下大多数运动员都是属于学生兼动员的身份,因此,学校体育也是健美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健美操青少年运动员在中、小学中也占有较大比重。

现在我国国内的一些专业竞技健美操比赛中,如全国健美操冠军赛,全国健美操分站赛等青少年参赛人群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因为,由国家体局总局主办的全国健美操冠军赛中运动员可以通过比赛取得相应的分数和名次获得运动员等级,这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考学具有很大帮助,因此一些专门的健美操培训基地、俱乐部等也专门针对健美操青少年运动员的同级比赛进行专门的训练,在我国健美操比赛中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所以现如今这些机构在我国健美操青少年的培养中也逐渐占有较大的比重。

5 结论

通过研究分析,如何更好的培养青少年健美操运动员,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体教结合”和“社会培养”两种形式互补。做到互相推动,取长补短。加大对我国青少年竞技健美操的推广、普及和后备人才的塔基建设,培养群众基础,促进健美操项目的长远发展;其次,加强教练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提高执教和管理能力,促进我国青少年健美操运动员培养;最后,完善健美操竞赛制度,规范管理赛事组织,科学选材,完善我国健美操青少年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

参考文献

[1]马兆明.我国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演变与选择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2(2):9-13.

[2]周军.我国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丁俊晖现象”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安晓倩.对华东师范大学冠军啦啦队管理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4]王莹,石岩.中国优秀运动员形象特征的质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32(3):39-46.

[5]王凯珍,雷历,潘志琛,等.国家队管理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297-1300.

[6]孙永亭.澳大利亚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體育学院,2010.

[7]刘芳,刘青.社会化——我国优秀运动员培养方式的新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52-55.

推荐访问: 健美操 运动员 青少年 培养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