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南黎族文身系列油画创作的思考

2022-03-15 10:09:54 | 浏览次数:

摘 要:黎族文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形态,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记录着黎族文化生活的演变,对研究黎族以及当地地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文章论述黎族文身的起源、历史变迁、文身类型、审美价值意义,并结合油画艺术探讨创作构思,找寻黎族文身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黎族;文身;油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海南黎族文身系列油画创作”(Hys2018-228)研究成果。

黎族文身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关于其起源有多种说法,如自然崇拜说、祖先崇拜说、巫术说、图腾说、族群区分说、婚姻说、避害護身说、防掳说等。

一、黎族文身的起源与历史变迁

德国学者史图博先生曾调研记载了关于黎族文身起源的故事,故事讲述了黎族的祖先有个女儿出生不久母亲不幸去世,后来有一种叫“约加西拉”的鸟养育婴儿长大,之后黎族妇女便文身模仿鸟的翅膀花纹来纪念它的养育之恩,一直文身到现在。[1]在《民间异俗》书中记载了一位黎族老人讲述到黎族人是雷神的后裔,天生有花纹,后来突然消失了,所以后人就以文身表示他们是雷神的后裔。[2]杨源、唐绪祥先生在其《海南岛黎族文身艺术》一文介绍了黎族人是蛙的后代。[3]由于原始社会人对自然力量有限,他们认为有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崇拜某些物象可以庇护自身,所以产生图腾,文身由之而来。这几则故事较为有根据,其它传说也有其道理。

历经岁月沧桑,黎族文身的部位、性别及其数量、区域等也发生了变化。朱熹在《集注》中记载黎族文身文于额头位置。宋朝之后,关于文身部位则几乎没有记录。从近现代的资料以及调研显示黎族妇女的文身集中于脸颊、下巴处、脖颈、胸前、腹部、背部、胳膊、手背、腿部和脚背。额头处文身从有到无这一变化明显。自宋朝后的文献中只有关于黎族女性文身的记录,民国时期的学者刘咸通过黎族地区实地调研观察到只有女性文身,故目前黎族文身学术研究是关于女性的。关于黎族男性文身的有无,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缘故,只出现于女性身上,另一种观点认为黎族男性文身数量少面积小不被注意,故无记载。由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封建统治阶级的强制政策和黎汉文化的沟通等原因的影响,西汉初年,中原封建统治势力开始进入海南岛,黎族文身被认为是落后的,故对其实施禁令。明代则有禁止文身法令,自然包括黎族。民国年初,政府更是一再下令禁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政府对此颁发废止令。当然,黎族文身受到的最大的冲击还是与汉文化的沟通及交流。

二、海南黎族文身样式以及象征意义

黎族有五个支系即“哈”、“杞”、“润”、“美孚”和“赛”。海南黎族各支系文身的部位及样式各不相同,同系不同村寨之间也有所区别,其中赛方言族群的文身已消失。民国时期的学者刘咸在《海南黎族人文身之研究》中说:“黎族的文身图式为分属之记号,与其社会与政治组织有关系,不得混杂或假借。大而言之,各部落有各部落之标记,各峒有各峒之标记。小而言之,各氏族有各氏族之标记,各村有各村之标记。”[4]润方言族群文身主要在脸部、脖颈、胸前、背部、腿部、胳膊手背这六个部位。美孚方言族群文身主要在脸部面、脖颈、胸前、腿部、胳膊手背、脚背这六个部位,纹式主要以直线和点为元素,特征明显。哈方言族群文身主要在面、颈、胸、腹、腿、手臂这六个部位,纹式以线条为主。现有资料显示,杞方言族群的文身图式在其中最为简单的主要在面、臂、腿这三个部位,纹式以线条为主(图1) 。

目前资料显示,黎族文身图案有蛇纹、雷神纹、青蛙纹等多种,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雷纹是黎族文身中比较常见的样式。黎族人认为雷电、雨、风等自然现象具有永生不灭的神灵,雷公是威力最大的神灵,黎族文身图式中的几何形雷纹,也是对雷神崇拜的象征,反映黎族先民期盼丰收、护佑的愿望。蛇纹大都是以斜线为基本元素,有单线纹、双线纹、双线夹点等,常在哈、杞、美孚方言中的面、颈、胸等部位出现。黎族中传说有“蛇女婿”等人蛇婚配故事,蛇纹是黎族蛇崇拜的文化内涵的体现。蛙纹是文身图式中运用比较多的样式,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表现,寓意多子多福。黎族文身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的形象物,它源于自然,古老而神秘。

三、海南黎族文身的审美价值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应对能力变强,黎族文身的功能相继发生变化,图腾观念逐渐淡化,文身的装饰美化功能便逐步显现,并日趋得到重视,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目前海南黎族妇女有纹身的逐年减少,大多是七八十岁的阿婆。笔者在考察时问几位阿婆文身的原因,有说当年日本侵略海南岛,为了防止被抢走,有说是族群的区分,每个村庄的图案都不同,有说是为了好看,说法不同。黎族妇女的面部手部腿部图案不同,相互呼应又有所不同,以身体结构而文身。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黎族人通过文身完善和装饰自我,精神诉求得以满足,这充分显示黎族文身的审美价值。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学派人类学的理论认为文化有其特有的功能作用,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求。黎族文身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之所以流传至今,因为有独特的功能。因此黎族文面的实用性不言而喻,如图腾说、避害护身说能够印证。李心峰主编的《艺术类型学》观点认为,人类早期的艺术,不是以审美为主要目的,而是伴随着物质生产生活的过程发展而来。[5]所以黎族文身审美功能是伴随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产生的。笔者在田野调查时采访一位阿婆说是文身为了好看,其实这足以体现黎族文身的审美功能。

文身的不同样式有助于分析其审美价值,无论其源于何种目的,文身样式的审美作用无疑是确定的。黎族文身的样式是具有象征性的,由点和线构成不同抽象式样,是经过精心设计构思的,并非随意而为;文身有特定的组合规则,颇具形式美感。美源自人们的生活实践,是经过总结与概括提炼的,有对称美、节奏美等。这些高度凝练的文身具有非凡的审美意义,也是研究黎族文化的重要史料。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文身记录了海南黎族的图腾崇拜、婚姻礼法和审美价值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保存和研究海南黎族的民族历史具有着重大意义。随着社会发展,文身的审美功能越来越突出,这反映了黎族妇女对美的追求、对美的积极态度。文身是黎族文化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具有较高的审美文化价值。

四、黎族文身的油画艺术表现形式思考

目前进行文身习俗研究的人较多,从总体上看,理论方面研究较系统、全面,关于黎族文身油画创作有个别作品,但未发现有完整系列的创作,创作的相关作品不够完善,随着海南本土地域文化的开发,相信黎族题材的绘画创作也会越来越多。本课题采用油画形式,主要以创作黎族阿婆的肖像为主,描绘人物文身,表现黎族人的精神气质。选择油画这种特有的绘画艺术形式,对于表现黎族文身富有极强的表现力,相信将会焕发文身别样的生命力。本课题旨在探索一种更加直观的油画表达方式,结合黎族本土文化,让黎族文身符号化,丰富海南本土油画题材,找寻黎族文身油画表现的形式美感。诠释其审美文化内涵,让更多人了解黎族文身文化的历史传承,了解不一样的黎族文身演变,让外界通过油画这种艺术形式了解黎族及黎族文身,关注黎族文身的历史传承及其对本民族的意义,同时具有较强的人文关怀态度。

参考文献:

[1]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M].广州:中国科学院广东民族研究所,1964:48.

[2]徐一清,张鹤仙.信念的活史:文身世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97-198.

[3]姚丽娟.海南岛黎族妇女文身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94-97.

[4]刘咸.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C]//詹慈.黎族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一辑.广东: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编印,1983:232.

[5]李心峰.艺术类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85.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推荐访问: 黎族 文身 海南 油画 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