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普通高校学分制改革发展的因素分析

2022-03-15 09:38:00 | 浏览次数:

[摘要]文章对普通高等教育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制约因素进行了详尽研究,并对如何进行学分制改革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以期为教育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分制改革发展制约因素

[作者简介]李凤娟(1970- ),女,黑龙江双鸭山人,长春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吉林长春13002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4-0167-02

学分制的英文是“Greditsystem”,可译为学分系统。它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推行学分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因素,其中良好的学校内部因素和协调的外部因素是实行学分制的基础。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中课程体系不完善,如选修课比例偏低、课源紧张、教师工作不到位等,这就使得学分制改革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成效不大。本文旨在对普通高等教育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制约因素作详尽的研究,并对如何进行学分制改革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教育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一、学分制的影响因素

1.课程因素。目前,我国高校在课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紧张,总量不足,内容陈旧,结构不合理,课程门类和必修课程过多且选择余地小,选修课程太少且所占学分比例低,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要的跨学科综合课程和微型课程很少。因此,深化课程改革,增加课程数量,提高课程质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既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也是推行学分制改革的必经之路。

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是指所设全部课程之间的分工和配合。高校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传统的知识观仍占主导地位,课程体系过分追求知识量的积累,把学生头脑当做仓库,认为学习就是获取知识,知识累积得越多就越有学问;课程结构缺乏灵活性,文理学科、课程基本处于隔离状态,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失调,且缺乏综合课和跨学科课程。学分制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构建,目前在课程构建方面的改革仍然是形式上的,大部分课程并未触及课程的实际内容,学科中心的观念仍然强大。

选修课设置。选修课赋予学分制以巨大的优越性,是使学分制获得良性发展的关键。然而,当前的选修课设置,总体上数量不足,学生无课可选;质量不高,学生学无所获;范围不宽,无助于学生个性和爱好培养。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的必修课分量过重,使学生只能局限于狭窄的学科领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也受到压抑。即便当高等院校普遍实施了学分制,有了足够多的选修课以后,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选修课的开设带来了一系列的教务管理问题,选修课的设置滞后于学分制的改革实践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抑制了学分制的健康发展。

2.导师因素。作为学分制实施的有力保障,学生导师制应运而生,给学分制管理下的学生配备导师,是完善学分制、加强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但由于对学生导师制存在着认识偏差、学分制的实施不够完善、导师数量不足等原因,导致我国学分制下学生导师制的推行和实施比较缓慢,甚而流于形式。在各高校中,合格的学生导师人员匮乏,素质参差不齐;学校、学院沿袭学年制下对学生管理人员的管理模式,对学分制下的学生导师制度尚未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考核依据不科学、不客观,激励手段过于简单,严重影响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此外,经费严重不足,学校无力聘任更多有能力的导师,也无法为导师制提供充足的活动经费,严重制约了导师制潜在功效的发挥。

3.教学资源因素。学分制是与选课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实质与灵魂,没有选课制的学分制就不是真正的学分制。因此,学分制要求开设大量的选修课,在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上,给学生的自主选课留出较为充分的空间。课程虽然开设了,但如果教师、教室资源缺乏,不能满足学生修读的需要,学分制往往会名不符实、流于形式。目前,各个高校在实施学分制中遇到的最为普遍的情况就是教学资源紧张,无法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可以说,教学资源成了制约学分制实施的瓶颈所在。一些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尽管罗列了大量的选修课,但课程的实际开设情况却要打上折扣;有的高校尽管规定全校课程向所有学生开放,但还是会因为教室条件、师资规模等问题无法真正做到让学生自由选课。

4.观念因素和就业因素。教育观念就是不同的教育主体在一定的教育实践中对教育问题所形成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学分制改革是在学年制的基础上进行的,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推进,形式的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变得陈旧而且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有了相当大的差距,结果导致学分制改革步履艰难,难脱学年制的烙印。与此同时,毕业生就业机制与学分制改革模式不够配套也是阻碍学分制实施的因素之一。学分制在实施过程中自然会出现同一届学生毕业时间不一致的现象,有的甚至相差几年,但至今仍没有形成一套与之匹配的就业机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分制改革的深入开展,使学分制在实施过程中背负着沉重的现实负担,出现了举步维艰的境况。

二、完善学分制的对策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条件的改善,进一步增大学分制的“灵活”程度,逐步向完全式学分制过渡,为各高校参与国际竞争、进行联合办学创造条件,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深化学分制改革必然给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组织方式以及学生管理体制等带来一系列冲击,因此,必须采取积极对策,才能保证学分制的顺利推进。

1.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是顺利实施学分制的前提。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实行学分制改革的核心。学分制的课程结构应由必修的“宽基础”课程板块和选修的 “活模块”课程所构成。既要考虑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层楼”模式,还要考虑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所占的比例。每所高校的课程体系应该是经过科学规划、反复优化才确定下来的,它像一座立体大厦,学生可以从一个起点出发,选择走不同的路径到达顶峰,学习完成不同的专业。用这样的教学计划培养不同规格、不同专业、不同特色的多方位、多用途人才。

经过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制定出较为科学的教学计划,进而在教学实践中扎扎实实地落实学分制改革。首先,要建立新型的教学大纲,以目标教学的思路对教学大纲进行设计。目标教学法不拘泥于教师具体的讲课路径,而是高度强调教师要更好、更快地实现目标,把一个教死书的问题变成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其次,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虽然这样的教学计划执行起来困难较多,培养成本比传统学年制提高了一个档次,但是这种教学计划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稳步提升,可谓物有所值。

2.在选修课管理方面应采取的积极措施。一方面,克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校和院系应全面、系统地规划选修课设置,使其整体优化,教务处应制定一套包括全校各系每学期所要开设的选修课计划表,分发给每一位同学,使他们对在校期间本专业所要选的课程有系统的了解。另外,在选课前设立选课咨询周,积极组织开课教师直接面向学生开展选课咨询,当面回答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帮助学生更加合理地选课。实行学分制后,学校应为各班学生配备学生导师,学生导师应由政治、业务素质都比较高的讲师职称以上的教师担任,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学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合理选课,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出谋划策、引领导航。

另一方面,严把质量关,加强选修课管理。规定学生必须在取得选修课程的学分以后才能选修后续课程,并且设立分组选修课,向学生开出若干不同领域、不同发展方向的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包括若干门课程。一般规定学生选择其中l~2组,每组课程包括专业或专业方向及其热门课程。为确保每一门课程的质量,要求任课教师写明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教学大纲。教务处应组织专家组进行听讲。科学、规范地对选修课进行管理,发挥其作用。

3.推进和完善学分制下的导师制。给学分制管理下的学生配备导师,是完善学分制、加强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首先,应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奠定导师制实施的基础。在广泛实行选课制、学分制等教学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积极、灵活地实施导师制。其次,要明确导师职责,加强导师的管理和考核。在学分制下,导师的职责必须是明确和具体的,导师应成为学生学业上的引路人、成人成才的灯塔、日常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建立相应的奖罚制度,尽量避免用量化的评价体系来测评导师工作,由目标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化。最后,选好导师、壮大导师队伍、提高导师素质是顺利推行导师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要选择中级以上职称、了解本专业课程结构和性质、敬业爱生的教师担任导师,并积极聘请具备一定教学管理经验的成功人士担任本科生导师,以壮大本科生导师队伍,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目前,各个高校在实施学分制中遇到的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资源紧张,无法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要扭转这一局面,第一,必须有充足的教室、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等硬件;第二,必须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精良、素质较高的专任教师队伍,不仅要能够满足当前的教学之需,而且必须有相当的后续储备,以供学生学习期间选修相关专业知识和拓展课程学习的需要;第三,确切落实“目标管理”思想,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又由于学生们还不具备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并自觉付诸实施的能力,极易出现权力滥用的现象。为此,高校必须配备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进行全面、科学的指导。

5.转变并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完善就业政策。有效实施学分制,转变观念是前提,从学校领导到教师都必须建立新的人才质量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应学分制的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课程设置,调整知识结构,扩大选修课的比例的同时,还要提高选修课的质量。由于课程发生转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应随之改变,除了单一的课堂讲授外,还要增加实验、实习和讨论课的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尽管学分制的实施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学分制改革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是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其全面推广势在必行。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在校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领域将不断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将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建立健全面向学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及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就业、心理等各方面的服务,有助于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根据高校改革发展的方向,可建立如下类型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大学生选课指导中心、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培育好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泛的就业服务,同时,把就业市场的信息及时反馈到招生和培养部门,为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招生规模调整及专业改造提供参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合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德广.建设中国特色的学分制[J].现代大学教育,2001(3).

[2]李志宏.实施学分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5(17).

[3]彭军.高等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历史沿革与实践探讨[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3).

[4]潘懋元.新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01(3).

[5](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 学分制 普通高校 改革发展 制约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