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王仲奇医案》探析王仲奇辨治泄泻的处方用药规律

2022-03-14 08:38:58 | 浏览次数:

zoޛ)j馚~'MtHm-../ky总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临床实践中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王仲奇;《王仲奇医案》;泄泻;聚类分析;新安医学

【中图分类号】R2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9)14-0001-04

“新安王氏医学”作为新安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渊源有自来,学风严谨,宗经典而取众家之长,广采博纳而自成一家。王仲奇(1881-1945年),讳金杰,晚年自号懒翁老人,安徽歙县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为新安王氏内科第四代传人,15岁时随父亲学医,22岁挂牌应诊,以治疗湿温病和鼓胀等大疾而名噪乡里。《王仲奇医案》共40门,辑709案,是其子樾亭,女蕙娱、燕娱和侄任之随伺先生学医时所抄门诊处方以及部分弟子所提供的处方手迹整理而来,反映了王氏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1]。阴阳五行,参伍错综,迭相为用;气有偏胜,故理有扶抑;其间轻重疾徐,酌其盈,济其虚,补其偏,救其弊,审察乎毫厘之际,批导乎隙之中,这是王仲奇学术思想的基本观点[2]。文章基于office 2010与SPSS 22.0进行药物及其性味归经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对《王仲奇医案·泄泻》所载78则处方治疗泄泻的用药特点和临床思路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用《新安医籍丛刊》医案医话类(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所载《王仲奇医案·泄泻》为研究资料,其中所录医案30例,处方78则,涉及中药128味。

1.2 数据整理

1.2.1 数据录入 将《王仲奇医案》所载病案录入 Microsoft access 2010,建立王仲奇医案数据库。所选医案疗效确切,记述详实,并单纯采用中医药治疗;所选医案要求完整、可靠,如医案不仅要有临床症状,还要有诊断、分型和治法方药。在《王仲奇医案·泄泻》中筛选有效方剂,整理录入。

1.2.2 数据规范化 本研究主要目标是挖掘《王仲奇医案·泄泻》处方用药信息,在分析前对药物进行预处理。对中药的统一规范和功用分类以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和《中药学》[4]为标准,对不同药物名称规定如下:①对处方中相关药物别名和俗称统一规范为标准名,如“鸡肫皮”改为“鸡内金”;②中药经炮制后功效相似者仍用标准名,但因为炮制方法不同所致的生熟异治的,如“甘草”与“炙甘草”则不予同化;③有修饰词的性味,去除修饰词统计,如“微温”直接去除“微”字,按“温”统计。

1.2.3 数据筛选处理 对数据库中的医案进行筛选整理。所选医案为王仲奇治疗泄泻的有效医案,共78首方剂,排除对症加减用药;排单味药组成方剂;排除无方无药、组方不详及重复出现者。将有效方剂通过 Microsoft access 2010处理数据,建立数据透视表,并与中药药典数据库进行匹配。得到处方中所有用药的完整信息,进行下一步处理。

1.3 数据挖掘 应用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将处方中的用药进行深刻挖掘。频数分析反映该药在所有方剂中的使用频繁程度[5]。而聚类分析则通过数据处理,寻找医家最常用的药对配伍,探究药对配伍的特殊作用,相对于普通经验探索则更具有科学性[6]。

1.3.1 频数分析 利用上述数据透视表可得病案中所有药物的用药频数,每一味药的用药频数除以病案总数即为该药的用药频率。

1.3.2 聚类分析 使用SPSS 22.0对使用频数较高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法,把数据中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数据归为一类,把一些相互疏远的归为不同的类,并进行赋值表格制作,从而寻找出《王仲奇医案·泄泻》的临床组方用药规律。

2 结果

2.1 药物频数分析 对《王仲奇医案·泄泻》中所用药物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使用频次≥12的高频药物共23味,前5位分别茯苓、白术、佩兰、肉豆蔻、益智仁。见表1。

2.2 药性、药味及归经频数分析 《王仲奇医案·泄泻》中治疗泄泻所使用的药物,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温、寒、平居多;归经以脾、胃、肝、肺经为主。见表2、表3。

2.3 药物类别频数分析 根据《中药学》药物分类方法,对《王仲奇医案·泄泻》中的药物进行汇总归类,最后共分为16个大类,其中以补虚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理气药频率最高。见表4。

2.4 药物聚类分析 对《王仲奇医案·泄泻》中78则治疗泄泻病案所用的频次超过12次的23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情况见图1,聚类结果见表5。当聚类达到九类时,聚类结果显示良好。将《王仲奇医案·泄泻》中常用药对列表,可以清晰的看出王氏的临床治疗特色。

3 讨论

聚类分析指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旨在相似的基础上收集数据来分类。应用聚类分析统计方法研究中医证候、辨证分型及用药特点时,能够有效避免主观不合理因素,在总结研究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和用药思路上有可靠价值。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的病证。其主要致病因素为湿,以脾虚湿盛,脾失健运为主要病机,治疗当应以运脾祛湿为原则[7]。王仲奇治疗泄泻药物多属补虚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理气药,其次为解表药、消食药、化痰药、清热药等。而药物使用频率最高者为茯苓、白术、佩兰、肉豆蔻、益智仁、神曲、白芍、防风、大麦、禹余粮、白豆蔻、陈皮、罂粟壳、枳壳、半夏、鸡内金、砂仁、木瓜、大腹皮、荷叶、石斛、蒲公英、化橘红等,以益气健脾、温肾理气、淡渗祛湿、固涩止泻为主要功效。其中使用利水渗湿之茯苓频率最高,共74次。如《难经》所说“湿多成五泄”。《景岳全书》亦提到,“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由此可推,《王仲奇医案·泄泻》中所载泄泻多以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及脾肾阳虚为主证。王仲奇治疗所用药物多为甘、苦、辛味,药性多为寒温并重,以温为主;归经以脾、胃、肝、肺经为主。王仲奇受叶天士影响,治泻不忘脾胃之本[8]。正如《景岳全书》所言,“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泄泻病因复杂,但其基本病机属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9]。

药对既是方剂配伍的精华与核心所在,也是辨证施治针对性与治疗性的明确体现,其配伍简单,易于探讨配伍的效应和规律[10]。根据系统聚类分析王仲奇用药规律和治泻方法,结果显示,C3药组为治疗脾肾阳虚特色药对。益智仁,味辛,性温,入脾、肾经。《本草备要》中记益智仁有和中益气,补肾虚滑沥,散寒止痛,止吐止泻之功[11]。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医学启源》中记,白芍“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的功效。二药相配,温脾暖肾之时兼以敛阴止泻,用于治疗肾虚泄泻疗效显著。C6药组枳壳、大腹皮、陈皮、白豆蔻、半夏共奏健脾化湿、行气宽中之功效。陈皮、半夏合用有二陈汤之意,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范文萃应用二陈汤加减健脾燥湿,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且又降逆和胃止呕,陈皮苦辛而温,功能燥湿理气健脾。两药相配,共奏燥湿健脾、和胃止呕之功,治疗脾虚湿困型腹泻[12]。王奎平应用二陈汤配伍失笑散加减化痰祛瘀、健运脾胃,治疗痰瘀内阻之泄泻[13]。二陈汤配以行气宽中、消食开胃之枳壳、大腹皮、白豆蔻,理气和胃之效更著。C8药组,白术与茯苓配伍,始见于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14]。白术,味苦甘性温,为补脾之要药。《本草汇言》中记“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茯苓,味甘淡性平,为健脾渗湿之要药。《本草求真》更提到“茯苓专入脾、胃,味甘入脾,味淡渗湿。……诸病皆从水湿所生,服此皆能有效。”白术配茯苓,白术守中,促进脾胃运化水湿;茯苓下行,使水湿从小便而去[15]。肉豆蔻温中行气、涩肠止泻,与白术、茯苓同用,共奏益气健脾,涩肠止泻之功效。

通过对《王仲奇医案·泄泻》用药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王仲奇在临床诊疗方面颇具特色,其认为泄泻的病位在于脾胃,病邪以湿为要,并在调理脾胃的同时畅达肺气,处方中肯、思路明确、用药轻灵。王氏临床善用药物与常用配伍,是其临床宝贵经验的重要积累,有着极其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仲奇.新安医籍丛刊·王仲奇医案[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04-216.

[2] 郭虎生,周胜利.从《王仲奇医案》浅析王仲奇辨治胸痹特色[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12): 2236-2238.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389.

[4]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450.

[5]梁梦晨,吴凡,郭锦晨.基于SPSS聚类分析的《洪桂医案》组方用药规律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8,46(4):77-80.

[6]朱彦,朱玲,崔蒙.论中医药数据挖掘[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 8) : 2932-2935.

[7]卿龙丽,周娴,等.泄泻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8,24(20):59-61.

[8]马小兵,樊振,杜晓泉,等.叶天士治疗泄泻用药配伍规律研究[J] .中医学报, 2018, 33(5):796 -799.

[9]李艳.太极学说与脾胃病的治療[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4):349-350.

[10]唐于平,束晓云,李伟霞,等.药对研究(Ⅰ)——药对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3, 38 (24):4185-4190.

[11]甘永康,刘华一,刘惠.基于数据挖掘的《临证指南医案》治疗泄泻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115-116,130.

[12]范文萃.加味二陈汤治疗脾虚湿困型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13]王奎平.胃肠病变法治验三则[J].中国医药学报,2004(12):742-743.

[14]王世友,段富津.经方中茯苓配伍刍议[J].中医药信息,2012,29(3):61-63.

[15]陈芳.白术茯苓药对及其配伍的文献及实验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

(收稿日期:2019-04-30 编辑:程鹏飞)

推荐访问: 泄泻 探析 处方 用药 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