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血管临床用药的常见误区

2022-03-13 08:11:29 |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目前临床上心血管疾病用药存在的常见误区。方法:对2005年3月-2012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使用的心血管治疗药物进行统计分析,对药物使用的误区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在使用的14种心血管治疗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3778例患者的过程当中,存在的临床用药误区共889例,主要包括:盲目给药,主次不分266例(29.9%);用药证据较少,治疗效率低下456例(51.3%);用药配伍不当46例(5.2%);证据不肯定,用药针对性不强36例(4.0%);用药速度及浓度不合理85例(9.6%)。结论:加强有效针对性的用药,减少药物的使用误区是保证药物的治疗效果、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保证患者的健康的主要手段,而且还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医疗成本。

【关键词】 合理用药; 误区; 心血管疾病; 临床药理学

中图分类号 R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4-0159-02

药物疗法是在各种临床治疗方法中应用最普遍、最广泛、最基础也是最方便的一种临床治疗手段。相较于外科手术和介入疗法而言,它也是一种能够长期维持治疗效果的一种治疗手段,即使在能够使用手术治疗的疾病而言,也需要在手术后,使用药物进行辅助或维持治疗[1]。特别是对于心血管这种慢性病来说,药物治疗更是最主要或唯一的长效治疗手段疗法[2]。现本文就对笔者所在医院使用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存在的误区进行如下简要分析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3月-2012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使用的14种心血管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3778例患者,其中男2147例,女1631例,年龄45~85岁,平均(62.7±4.5)岁。其中冠心病725例,高血压1657例,心率失常498例,急性心肌梗死122例,其他疾病776例。进行单一药物治疗的患者905例,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的患者2873例。

1.2 方法

对3778例心血管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用药情况进行观察与统计,对给药情况、治疗效率、药物配伍、药物针对性、用药速度及浓度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其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估与判定,并将用药不合理的比例进行统计。

2 结果

在笔者所在医院使用14种心血管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3778例患者的过程当中,存在临床用药误区共有889例,主要包括:盲目给药,主次不分266例(29.9%);用药证据较少,治疗效率低下456例(51.3%);用药配伍不当46例(5.2%);证据不肯定,用药针对性不强36例(4.0%);用药速度及浓度不合理85例(9.6%)。

3 讨论

3.1 明确目标,分清主次

分清楚大、小目标,大目标为改善预后或终点目标,即减少死亡率和延长生存期;小目标是中间或阶段性目标,如控制血压、血脂及症状等,以减少心血管病事件,包括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复发,心衰恶化再住院,严重心律失常,以及需要手术或介入等再灌注疗法[3-4]。保持大、小目标相一致。譬如冠心病的“ABCDE”疗法,然而要避免有些疗法的大小目标并并不一致的情况,如在临床上以Ic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室早虽可控制,但远期病死率反而增加。另如短效硝苯地平治疗冠心病有可能对长期预后不利。大目标应高于小目标、对因治疗高于对症治疗,控制病情就是为了最终改善预后[5]。

3.2 提高治疗效率

合理用药的前提需要明确诊断,科学评估病情的危险程度、治疗的效/险和效/价比值,在循证医学临床指南的指导下,制定出个性化的合理用药及其他治疗方案[6]。临床上选药时应根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兼顾这两种效应,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用法,在准确诊断、充分评估病情及其危险性的基础上,应该掌握候选药物的循证医学证据、药代学、药效学以及疗效与安全性的特点,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似药物合用,同类药物既具有相似的共性,构成了药物的种类效应,又保持着各自的个药效应[7]。药物的配伍原则主要依从:疗效叠加、协同、互补;不良反应互相抵消;防治结合、全面达标。按最新的临床指南选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选用比老配方的疗效更好的有肯定证据的新药,但不排除合用有证据的老药[8-9]。同时药物治疗还存在个体差异性,具体临床上使用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品种及合适的配伍,扬长避短。客观评价与判定患者的高、中、低危险性,治疗强度务必与病情程度相匹配,避免用药不足等不规范医疗行为。

3.3 加强用药连续性以及动态调药

当临床治疗出现矛盾时,极易产生此类问题。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产生心源性休克状态时,如果不具备导管介入PCI的基本条件,应尽快采用静脉溶栓,但是由于患者血压过低,溶栓药物无法进入冠状动脉当中,因此要采用间羟胺或多巴胺将患者动脉压升至60~70 mm Hg以上才能有效发挥溶栓药剂的功效[10]。虽然此种方法能够通过溶栓治疗将患者血管打通,使血压稳定回升,但是部分患者梗死面积过大,因此将有可能形成较为严重的心力衰竭,这时出现的治疗矛盾为对左心室泵衰竭进行强化处理,也就是采用利尿剂、硝普钠联合大量的升压药剂以及左室辅助循环装置。当临床出现治疗矛盾时,应针对主要问题,同时考虑一般问题,进行全面调整治疗,如果出现治疗矛盾时不小心谨慎进行针对处理,未进行动态调整用药,将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患者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11]。

3.4 充分体现个性化用药原则

部分心血管药物由于个体化倾向较大,用药剂量方面应按照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时机以及病情发生的变化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12]。如β阻滞剂一般在临床应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按照患者的临床表现逐步进行剂量调整,最终调整至目标剂量。如果患者不存在任何用药禁忌证或较高的用药风险,可按照实际病情采用较高的初始剂量,临床当中较为常见的β阻滞剂高剂量患者为中青年患者、一直使用β阻滞剂且剂量较大的患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以及心脏功能较为平稳但急需血压、心率控制至正常标准的患者。这些类型的患者在应用β阻滞剂时可采用以下标准:比索洛尔2.5 mg/d,1次/d;阿替洛尔12.5 mg/d,2次/d;美托洛尔25 mg/次,2次/d。逐渐可增至患者的目标剂量,即比索洛尔10 mg/d,1次/d;阿替洛尔50 mg/d,2次/d;美托洛尔100 mg/次,2次/d。原本服用药物剂量较大的不稳型心绞痛患者,可根据临床表现适当增加β阻滞剂的用药剂量,以血流动力学为前提,进行用药的同时采取其他治疗方法进行辅助,对其病因进行有效控制。

3.5 采用适宜的用药速度及浓度

在对心血管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当中,要对经循证医学证实的药物剂量以及品种进行正确选择,同时注意对用药的速度以及浓度、辅助用药以及药物添加的间隔进行有效控制,避免血药浓度出现不稳定的状态。用药间隔过长的情况比较普遍,在临床治疗当中频繁出现,部分患者在无任何科学依据、医嘱的情况下擅自长期服用,最终导致血药浓度以及疗效极不稳定,失去药物应用的意义。

除上述几点之外,在临床用药时还需要注意疾病的发病诱因及改善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均是有效保障患者治疗有效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虹.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法[J].中国医刊,2009,44(7):98-101.

[2]施仲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用药常见误区分析[J].中国药理学杂志,2010,22(15):114-118.

[3]陈维红,郝林娜,尹治晖.心血管类药物说明书在临床用药中的指导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2):76.

[4]刘大亮.浅谈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用药[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2):126-127.

[5]魏崧松,周向红.曲美他嗪对心血管保护机制及其临床应用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0,8(7):19-20.

[6]曾勇华,陈志君,丘军.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及应用要点[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5):190-193.

[7]柳荫.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与心血管意外的关系[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144-145.

[8]薛华.论心血管内科的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265-266.

[9]罗雪红.维生素C在心血管方面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0,8(5):81-82.

[10]刘卫强.心血管临床用药的常见误区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3,6(5):81-82.

[11]阮迎新.临床心血管护理与合理用药[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67-68.

[12]薛亚英.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4):3018-3019.

(收稿日期:2013-10-15) (编辑:韩珊珊)

推荐访问: 浅析 心血管 用药 误区 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