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们的抱怨

2022-03-13 09:40:51 | 浏览次数:

案例背景:

这是一个我新接手的、有着56个孩子的班级,这是一个英语学科两级分化极为严重的班级。翻看了他们在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考试成绩,D等(60分以下)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是70%左右。这部分学生在家庭环境、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上与其他学生存在着明显差异,他们的接受能力较差,从一开始就慢了半拍,基础薄弱,因而使得他们与优等生在学习成绩上的差距越拉越大,造成了两极分化。

案例主题:

让属于几个人的英语课堂变成全班的英语课堂,最大限度消除两极分化。

案例描述:

片斷一:

本期的第一节英语词汇教学课堂上,为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以小组为单位的游戏竞赛环节。谁知“不公平!”“他们那组当然厉害了!”“肯定了,因为有XX、XX”……顿时怨声四起!(即便我极力解释:所有的单词都是我们在课堂已经学过的,仍然遏制不住他们愤愤不平的情绪。)!草草的结束了原本以为很有趣的游戏竞赛活动,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孩子们的一句句抱怨声总徘徊在我的耳畔,怎么会这样?思索再三,究其原因:没有让优生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引领作用。此外,正因为某小组有几个英语活动的代表人物,所以每次活动开始时,小组的其他成员就无所事事,等着看别人的表演。这样大多数孩子学的都是哑巴英语。该怎么办呢?又一节词汇教学课上,我设计了和上次一样的游戏竞赛活动,但不同的是活动新要求是:每个小组的活动发言人不能重复,必须有新面孔出现。这样的要求一出,每个小组的成员全都动起来了,看着孩子们积极的练习、主动的询问、认真的准备,我的心里就一个字——“乐”!在后来的教学活动中,继续延续此项活动,慢慢地将“几个人的英语课堂”变成了“全班的英语课堂”。

片断二:

在上完lesson 1和Lesson 2后的一节课上,我给出了一个任务:要求全班孩子能读课文。这对于绝大多数基础原本薄弱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个难题。为了让此项活动严谨有序的进行,我挑选了6个小组长,每5个小组指定了10个成员,其中1个小组有11个成员。我想这次的活动能让优生发挥带动引领作用了吧!谁知,当我在课堂上宣布活动要求及人员划分后,再一次听到了那坚定的声音“老师,我不在那一组。”“老师,我不在这一组。”“老师,我也是。”……站在讲台上的我,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强压着内心的不快,问第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那你能告诉我,你想到那一组呢?”“XXX那一组。”“OK!”一声“OK”过后,70%的孩子都站起来了,顿时,整个课堂沸腾了起来,各自抱怨着自己的不满意…… 又一次的教学卡壳!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我决定重新宣布分组规则(根据孩子们各自的意愿选择小组,每个小组的限定10个名额),孩子们安静的听着,认真的记着,高兴的选择着。五分钟后,重新分好组后,开始布置读课文的任务,经过一周多,全班95%的孩子们圆满完成任务了。我的活动调整效果令人很满意!

案例分析:

看到今天的课堂教学效果,我由衷的感谢班里那群充满抱怨的孩子们,正因为有了你们的抱怨,我的教学活动才得以完善;正因为有了你们的抱怨,我的教学方法才得以提升……你们的抱怨就是你们的需求,而我的所有教学设计不都是为了满足你们的学习需求吗?感谢你们的抱怨,我的孩子们!

细想我的教学活动设计会出现最初的抱怨声,也由于自己的教学准备不够充分,差点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那一句句抱怨声却带给了我教学的契机,创造了和谐的教学空间,给出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假如对学生的怨声不管不顾,强制学生接受我的活动安排,然而谁又知道以后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能否大胆开口呢?那原本“属于几个人的英语课堂”将会走向“安静课堂”,而我也许就成了课堂的“独裁者”!我庆幸自己认真思考了孩子们的怨声,顺应了学生的意愿,变换了教学活动方式,找到了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自主交流的欲望,让它成为教学活动设计的新起点。

推荐访问: 你们的 抱怨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