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相关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2022-03-13 08:33:26 | 浏览次数:

[摘要] 本文简单介绍了应激相关障碍的有关知识。应激相关障碍是指一组因严重或持久的心理创伤引起的心理障碍。临床特点和病程经过与创伤性体验有密切关系。可分为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几种形式,并介绍了各种障碍的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原则和治疗原则,并讲述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应激。

[关键词] 应激障碍;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74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8650(2009)08-056-02

应激相关障碍是指一组因严重或持久的心理创伤引起的心理障碍。临床特点和病程经过与创伤性体验有密切关系。剧烈的心理创伤、异乎寻常的生活事件,或持续的困难处境,都可以成为直接病因。个人的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社会支持系统的运转等,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程也有重要作用。本病可发生在各年龄,病程与心理创伤的严重程度有关。在应激源消除后,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预后良好。

1应激源

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威胁性的生活事件和灾难,是应激相关障碍的直接因素,此时应激源对个体来讲是难以承受的创伤性体验,或对生命安全具有严重的威胁性。这些应激源虽然可能会导致个体发生应激性心理反应,但最终只有少部分人发病。因此,这些应激源并非是全部致病因素。应激源对个体的影响程度、个体对应激源的认识、应付刺激的方式方法、应激源出现时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身体健康情况、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运转是否良好等因素,与发病的关系同样也是重要和不可忽视的。因此,导致应激相关障碍的原因是综合性和多源性的。

1.1严重生活事件

如,交通事故,亲人(尤其是配偶子女)突然亡故,身患绝症,致残,失恋、失业、破产,遭受强暴,夫妻感情破裂,目睹惊险死亡场面等。

1.2突发自然灾害

如,地震、火灾、特大暴风雪、洪水、海啸、飓风、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1.3战争场面

1.4环境因素

包括家庭环境、工作和学习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中长期、持续存在着的各种不愉快事件,如家庭成员间不和睦,长期受虐待,丧偶等;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学习不顺利,学习或事业受挫,学习或工作紧张无法胜任等;被拘禁,与社会隔绝,移民或旅途中的问题等。

2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心因性反应或急性应激性反应(ASD),ASD是个体在遭受创伤性事件后出现的急性和一过性心理反应,常在遭到急剧而又强烈的应激源后数分钟至数小时起病,出现短暂的异常表现。一般在数天内消失缓解,快者数小时就可恢复。症状在不同的个体可能有差异较大的不同反应形式。预后一般良好。

临床表现:一是 “闯入”,灾难镜头不时浮现在脑海里,根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情绪马上陷入低谷;二是“闪回”,眼前象放电影一样,出现一个个可怕的片段,而且反复不断;三是极度回避,有的人除了家人外不想见任何人;四是害怕,怕天黑,怕一个人独处,甚至听到与灾难相关的声音也非常害怕;五是激惹性增高,很容易生气被激怒;六是噩梦连连,睡眠质量极差;七是工作效率明显下降,精神难以集中。

3创伤后应激障碍

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PTSD)。PTSD是个体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的和/或持久的反应和心理障碍。为在重大的创伤性事件后,出现一系列特征性症状:“闪回”、持续性警觉性增高和持续性回避是创伤性体验的后果和核心症状。多在创伤性事件后3个月内发病,病程持续一个月以上,大多数长达数月,少数长达数年数十年。临床表现如下:

3.1重复出现创伤性体验:①不能控制的经常回忆创伤性经历和创伤性事件,这种创伤性情景会在患者的思维中和记忆中不由自主的涌现,患者感到精神很痛苦。② 有时患者可能会生动的看到创伤当时的情景,仿佛创伤性事件被唤醒,创伤事件再次发生,恍如再度身临其境,自己又完全置身于创伤性事件的情景中,重新表现出创伤性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感表现,此种表现称之为“分离性闪回”发作,持续时间可从数秒钟至数天不等。③ 经常反复出现创伤性内容的噩梦。④ 反复出现与地震有关的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

3.2回避性症状:① 极力避免谈论与地震有关的事情,不看与地震有关的报纸和电视等。② 极力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③心因性遗忘。

3.3警觉性增高症状:入睡困难和睡眠不深,睡眠中易惊醒,情绪不稳,易激惹,易激动或发脾气,常常与周围人发生纠纷,注意力不集中,过分警惕,易惊和认知功能障碍,过度的惊恐发作,紧张不安、恐惧等。

3.4分离性症状:也叫“环创伤性分离”是个体创伤性体验的一部分,他们在创伤性体验中重现。它描述了知觉改变,特别是在时间与空间关系中的变化。

4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是指个体在可以辨认的日常生活中的应激性事件的影响下,由于易感个性,适应能力不良等,个体对该应激源出现的超出常态的反应性情绪障碍或适应不良行为,导致社会功能受损。这是一种短期的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及情绪失调,但不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4.1焦虑性适应障碍

4.2抑郁心境的适应障碍

4.3混合型情绪表现的适应障碍

4.4品行异常的适应障碍

4.5具情绪和品行混合紊乱的适应障碍

5诊断原则

诊断应激相关障碍时应遵循五点基本原则:①事件的发生与心理症状的出现必须有时间上的密切联系;②精神刺激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③产生的心理障碍必须具有一定意义,如为了逃避或防御或为了满足愿望等;④心理症状内容必须反映刺激特点;⑤心理症状随刺激的消除而消退。

6治疗原则

从理论上讲,消除应激源是解决应激相关障碍最彻底的方法。但很显然,有些应激源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如父母去世等丧失性质的应激源。因此,针对应激相关障碍的处置,主要是针对症状,治疗目的也是运用各种方法处理症状,增强患者应付生活事件的技能。由于应激源的复杂多样,及不同个体对应激源反应的差异性,很难确定一个统一而固定的治疗模式。因此,治疗方案必须个性化。要根据患者的认知情况、情绪反应、行为类型以及应激源的种类、患者所处的环境、咨询师的技术擅长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心理和/或药物治疗方案

早期及时积极的心理学干预,包括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在治疗应激相关障碍的过程中显得非常有必要。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应激相关障碍的发生,对缓解已经发生的应激相关障碍的症状也具有积极作用。无论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还是心理矫治,基本都是由经过相应培训的专业人员,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技术与方法,对来访者或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进行干预,促使其异常心理活动的恢复、完善,促进其心理成熟与成长的过程。 另外采用心理治疗时,首先应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治疗关系,并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心理或行为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应以改善生活质量、缓解其不适症状为主。但用药时间及用药剂量不宜过长、过大。出现焦虑、失眠、烦躁者可以使用抗焦虑药物,有抑郁情绪者可以选用抗抑郁药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症状消失后应该立即开始,以消除其心理负担。

7正确对待应激

7.1要对应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承认应激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不要逃避应激,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应激。

7.2要识别应激,重视应激,尤其是那些频繁的“小应激”。利用这些“小应激”来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7.3培养应对技能。对应激应抱积极适应与干预的态度。要善于自我调节,减轻负担,有张有弛,缓冲应激对健康的危害。

7.4寻求支持。包括情感支持、物质支持、道义支持等。

参考文献:

[1]张本.心理应激与精神医学,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5:82.

[2] 陈淑清,王述彭,等.精神科护理学,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56.

[3]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民族出版社,2005,281.

(收稿日期2009-04-29)

推荐访问: 应激 临床表现 障碍 原则 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