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父母的十大原则(摘录):十大原则

2021-10-25 11:06:57 | 浏览次数:

成为优秀父母的十大原则 一、你如何做很重要 ①父母的行为方式。身为父母你的行为非常关键,你能影响孩子的人格兴趣特点智力态度和价值观。

②孩子在观察中学习。儿童了解世界的途径之一就是观察周围成人的行为……孩子从父母那里,通过观察学到的要比通过说教得到的多得多。

③如何控制同伴团体和大众传媒等家庭以外的影响。同伴团体方面,通过言语评价(以“观点+理由”的方式引导,如我希望你不要总和小明在一起,因为他在学校总是惹是生非)来影响和约束孩子对玩儿伴和大众传媒的选择;
大众传媒方面,看电视和玩儿游戏的时间越长,孩子越富有攻击性;
父母可以通过规定,限制孩子看电视和玩游戏的时间和内容。

④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儿童很少受单个决定或事件的影响,主要受持续条件和所处大氛围的影响,所以作为父母犯了错误也不用过于担心,要及时总结教训,必要时像孩子道歉。

二、对孩子的爱,永远不会太多 ①不要用爱把孩子惯坏。所谓的溺爱实际上从来都不是因为对孩子表现出太多爱的结果,而往往是给孩子另外的东西替代爱的结果——比如宽容、放低了的期望或者物质奖励。不要把是否表现出对孩 子的爱,和如何表现对孩子的爱混为一谈。……慷慨的用身体语言向你的孩子表达出感情、夸奖、赞美、注意以及言语上的肯定,告诉她自己多么喜欢和他在一起。该孩子买玩具、零食都很好,但要做得适度,只要不把这些当作爱的替代品。

②用身体语言表达感情。0-4岁阶段,身体接触孩子对其心理健康和大脑发育大有益处,比如亲额头、拍宝宝入睡、给他盖被子、换衣服时骚咯吱窝等等,5岁以上孩子独立性增强,身体接触机会要减少,但可以通过言语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③如何表扬孩子的成就。表扬孩子的方式很重要,首先,只表扬孩子的具体成就,而不要把表扬与你对孩子的感情联系起来,如可以说“你做的很好”,而不是“你做的很好我好爱你”;
其次,表扬的重点是你的孩子取得成功是因为自己做出了努力,而不是归因于天生或者运气等因素;
第三,要表扬所获成绩的质量,而不是来自他人的等级或者评价,如“你拼写的那么好,我为你骄傲”要比“你拼写中拿了A,我为你骄傲好得多。”第四,要关注孩子的成绩本身,而不是与别人作比较;
第五,面临成绩失败不要虚假表扬,要跟孩子一起找原因。

④对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情感需要做出针对性反应。婴儿期,以养成安全感为中心的情感需要;
学步期,他的情感关注点从安全转向独立,想要有自我身体的控制力;
儿童早期,开始关注探索家庭之外的世界,开始想象他们长大了;
小学阶段,学习各种各样的事情;
青春期早期,智力和情感上追求独立;
青春期晚期,自我认知需求和人 生价值观追寻。

⑤营造一种温馨、充满爱的成长氛围。除了确保自己与孩子之间有良好的关系外,家庭整个情感氛围,比如家庭成员间特别是夫妻间的互动方式对儿童的成长十分有利。

三、参与你孩子的生活 ①什么是优质时光。不是你花多少时间和孩子待在一起,而是在一起的时候做了些什么。

②对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感兴趣,参与到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中,与孩子一起玩耍,必要时向孩子请教,只充当孩子的玩伴儿,不要扮演专家或导师的角色。

③参与孩子学校生活的重要性。参与学校生活是指一直保持对学校活动的高度参与,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要做只参与不干涉的父。儿童健康、快乐和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控制感和自我能力感的发展。

四、调整到合适孩子的家教方式 ①根据孩子的气质调整家教方式。天性和教养以期塑造儿童的个性,针对儿童存在的困难气质(比如胆小、好动),有效的方法是在相应的挑战性不大的情景下对其进行“练习”。

②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好的家教方式的基本法则之一就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规矩和约束,但是给孩子规定的具体规范则取决于 他的年龄、成长程度和个体特征。……当孩子质疑为什么兄弟姐妹会有不同的对待时,要告诉他们原因(比如你上学期在学校里表现不好,所以不能像哥哥或姐姐一样老是出去玩,只要你的成绩进步了,我们再恢复以前的规矩)。

③在阶段转型期要富有耐心,比如2-3岁、6岁、12岁和16岁左右,转型期的孩子会出现一些冲动、不守常规或者是疏远行为很正常,父母千万不能冲这孩子发泄,要尝试去理解孩子并灵活调整与其交流方式。

③不断变化的父母角色。在家长角色的转换中,有三个比较困难的特殊转换,第一个转换是随着子女逐渐长大,子女开始有了其它重要的人际关系,这时父母会从子女关注的绝对焦点变为儿童关心的众多人之一;
第二个转换是从直接控制孩子的生活到帮助他学习如何自己控制生活,这其间要慢慢给孩子练习自己做选择的机会(比如生活中让孩子自己挑选用品和衣服);
第三个父母角色的转换是从试图塑造你的孩子到让他成为他自己(如从帮着他、引导他到让他自己做决定)。

五、建立规矩,制定约束 ①儿童需要从父母处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爱,其次是组织性,让儿童的生活有组织性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对儿童正确的行为加以赞许,对儿童不好的行为加以限制,儿童不是生来就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因此所有儿童,不管年龄多大,他们都需要规矩和约束。规矩和 约束之所以如此重要,最主要的原因是规定会帮助孩子发展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力。

②要严格,但是要公平。严格是指不要因为孩子的暂时生气而放弃执行规定,同时严格并不是呆板,要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改变不再适用的规定;
公平是指制定的规矩要合理,适合于孩子的年龄特征。

③监督的重要性,要知道孩子在什么地方、和谁在一起以及现在在干什么等,从小时候就引导孩子养成出门汇报的习惯,如果孩子忘了,父母以提醒或询问(注意语气是关心的语气,而不是质问的态度)。

④解决好规矩之间的冲突,按照处理方式效果由小到大的排序为强制<妥协<折中<协同(如孩子不喜欢吃含有某种营养的蔬菜,那么可以罗列一些可替代的蔬菜清单,让孩子选择他喜欢的)。

⑤随着儿童的成长放松约束。有效的管教方式是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地放松约束,但前提是孩子到了可以负起更多责任的阶段。改变规则和约束就好比在冰面上开车:你不能突然加速、猛地刹车或者改变方向,关键是要小步慢走,当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了变化,对她的约束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

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①如何保证有效地给予孩子自主空间,坚持五个要素:避轻就重(在一些诸如穿衣打扮等小事上多给孩子一些自主权),预先限制选择范围(给孩子一定的选择范围,让他在其中作出决定),对孩子的选择表示赞赏(赞赏孩子做出的正确决定,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与孩子共同作出决定而不要完全替他做主,让他从错误的决定中汲取教训。

②妥善应对抗拒和好争辩,带着好脾气和幽默感来面对。

③给孩子足够的心理空间,可以帮助孩子发展起一种健康的独立意识,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做出规范和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权之间找到平衡,二是家长需要掌握好情感投入的分寸,不要让孩子有窒息的感觉(如摔倒了不要立刻抱起,鼓励让他自己站起来)。

④管教孩子,不能过分注重细节。比如吃饭时不要过分干涉孩子怎么吃,玩具上保证买的玩具是适合小孩儿玩的玩具即可,不要干预孩子选什么玩具玩、怎样玩,跟别的小孩儿在一起玩儿时站在旁边守护着即可,让孩子自己玩儿自己的。总之,一个原则便是在孩子需要帮助、建议和指导时,便去提供帮助,千万不要让孩子处于家长不断的指示、指导、提醒和指令中,否则只会把孩子变成一个神经过分紧张的人。

⑤必要的时候保护她,可以的时候允许他。对于孩子的请求,家长应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决定,决定如何做,先问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孩子想做的事情危险吗?孩子想做的事情健康吗?孩子想做的事情合法、符合道德伦理吗?孩子想做的事情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吗?孩子想做的事情如果发生错误,造成的后果是否很难甚至完全无法弥补? 七、对孩子的管教要保持一致性 ①每天的要求都要一致,使孩子学会良好行为规范的最简单方法就是让这种行为成为他的习惯,要形成习惯就是要做到每天对孩子的要求一致。(比如每天游戏后收拾玩具的习惯,每天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长)。

②有规律生活的重要性,形成固定的就寝时间、洗澡时间、就餐时间和学习时间,这些日常生活常规有助于亲子关系融洽。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调整常规时间,家长需告诉孩子理由。(需强调的是,调节孩子生物钟的关键在于规定他的起床时间而非就寝时间。) ③父母形成统一战线的重要性。6岁以前的孩子看世界都是两分的,不是这个就是那个,6-11岁之间,孩子以黑白二分的方式看世界的特点逐渐消失,因此在孩子11岁之前,父母双方的意见应尽量保持一致,这样才不会让孩子执行起来感到困惑。当然,现实是父母双方的意见有时候很难一致,那么在教养孩子方式不一致时最好在避开孩子的时候进行私下讨论,意见一致后再给孩子提要求、定规矩。

④始终如一,但不要毫无变通。毫无变通的家教方式十分愚蠢而且无效,高明的家长会扩大行为规范的适用范围,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具体的实施。每个家长都不可避免的会制定出一些有错或者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不太适合的规定,而对这个规定进行修改就非常必要,这不会导致不一致。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经常会处于一些原因会违规,因此涉及孩子行为举止问题时,不要只看行为本身就对孩子进行惩罚,而是先询问或考虑他们之随意这样做的原因动机(如跑得 太快打碎了家具),如果原因可以理解,恰当的方法是告诉孩子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应该怎么做,这样才更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⑤确定不可妥协的规定。要决定什么时候对孩子严格,是么时候可以灵活,首先要搞清楚不可妥协的规定是什么。当然家长的不可妥协规则不能太多,它应当包括那些特别必要的、会影响孩子安全和健康的规则,涉及某种非法行为或涉及家庭根深蒂固的传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规范,这样的“大事”上要坚决,小事上可以商量。家长的威信越是建立在智慧而不是权力上,孩子就越不会对它产生质疑。

八、避免用严厉的管教手段 ①孩子应该受到惩罚吗?我们往往会根据孩子年龄大小、具体情况及错事的性质灵活运用惩罚(做错事情采取)、奖励(对他正确行为的鼓励)和解释(告诉他他的行为为什么是错误的,怎样做是对的)三种方式。惩罚是家长最不愿采用的方式,但为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惩罚必不可少。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时候用惩罚、怎样用。惩罚孩子的方法有很多,可总结为两个范畴,一是“权威宣言”类,比如罚他面壁思过(孩子的年龄多大就面壁几分钟)、拿走他心爱的玩具、不给他他喜欢的点心吃、冲他大吼大叫、打孩子屁股,前几种方式比较好、后两种方式不太好,这类惩罚方式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更适用;
二是“亲情撤回”类,比如不跟孩子说话、对孩子不冷不热、告诉孩子他做的事让你心烦意乱或告诉孩子他让你很失望等,感到失 望或生气比较好,而对孩子感到可耻等侮辱性的方式不好,这类惩罚方式适用于少年阶段的孩子。惩罚有效无效的标准:一定要让孩子感到不快、感到难受,这样的惩罚才有效,千万不要不忍心看到孩子难受。影响惩罚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惩罚必须保持一致性,切忌断断续续地、时不时地;
二是惩罚的时效性,孩子做错事后,越快对他进行惩罚越有效,因为错误行为与惩罚间隔太长的话,孩子会感到困惑,不明白哪里做错了、为什么而受惩罚。

②绝对不要用体罚。打屁股、扇耳光等极端方式,这类体罚的主要副作用在于会造成孩子过分的攻击性。并不是说每个受过体罚的孩子都会发展出攻击性等反社会问题,但他们发展出这种行为的几率和机会比其孩子要显著高。

③不要对孩子进行言语侮辱。严格管教孩子并不意味着要对孩子非常刻薄,刻薄的方式比如“嘲弄”(怎么这么大了还像个孩子)“讽刺”(做错事后反讽孩子你真“棒”)“羞辱”(我怎么能养出你这样的孩子)和“指责”(你总能把我的生活搞得一塌糊涂)等方式。之所以说侮辱性言语有害,主要原因一是用厌恶的语气跟孩子说话、指责他,孩子注意到的并不是你指责的实际内容而是你说话的方式和语气,这会破坏亲子关系,要避免严厉刻薄的言语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要保证你的评价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孩子(如“你的这种行为让我很难受”好过“你让我难以忍受”);
二是针对当时具体的错误行为进行教育,而不是进行笼统的指责,比如“你怎么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你总是让人为你操心”“你以后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等。

④控制你的愤怒。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最好不要对孩子进行教育,这会增加你采用体罚或辱骂的几率,实在特别生气时可以说“你做的这件事情让我很生气,气愤到我现在无法跟你认真讨论它,但是过一会儿我们需要好好谈谈”,但冷静之后一定要对这件事情采取行动(比如没收他爱不释手的某件东西,或者罚他做他特别不喜欢的家务劳动)。

⑤惩罚的正确方法。有效惩罚包括以下步骤:确认即明确指出孩子犯了什么错,影响即指出这个错误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有何影响,选择即告诉孩子在相同的情况下为了不犯错误,应该怎样做,惩罚即明确地表明孩子将接受什么样的惩罚,期望即明确的向孩子说明下次遇到相似情景时,你希望他怎么做。比如3岁以上的孩子在沙发上乱涂乱画,你可以告诉他:我告诉过你不能在沙发上用你的记号笔画画(确认),它们会在沙发上留下印记,这些印记很难洗掉(影响)。你要画画就要到饭桌上去(选择),现在把你的笔给我,这一个星期你都不能用它们(惩罚)。我知道这次你可能正好忘记了,但是重要的是下次一定要记住(期望)。当然,让孩子自己做事情来挽回他的过错造成的后果,不失为一种惩罚的好办法(比如洒掉东西让他自己捡),这个任务要在孩子的承受范围内。

九、说明你的规定和决定 ①明确你的期望和要求。在给孩子说明要求、期望之前,家长一定要保证自己的要求很清楚,如何达到这个要求和期望也要很清楚,比如让几岁的孩子学会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你的要求就不能太笼统和模糊,你可以给孩子 一些细节的示范,如此几次孩子自然能达到要求。

②和孩子讲道理。家长应当跟孩子讲明白为什么要按照某个规定来做事,因为只有孩子认为必要、公平的那些规范,孩子才会更愿意主动地遵守。一般来说,家长的解释要跟孩子的年龄特点相符合。例如:对6岁以下的孩子解释只需合乎情理,对6-11岁孩子的解释不仅要合乎情理,而且要合乎逻辑。对11岁以上的孩子解释不仅要合乎情理,逻辑,而且要和家长的其他言语行为一致。比如4、5岁的孩子会问为什么他必须得把地上的玩具捡起来。你可以告诉他,因为你担心会有人过来踩到它们而摔倒,或者你害怕其中的玩具会弄丢,你也可以跟孩子说你很累,自己不想捡玩具,需要他来帮助。比如6-11岁的孩子虽然具有能力进行逻辑思维,但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抽象问题,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规则必须合理而具体,可以这样解释“每个人都必须主动地帮助做家务,因为只是我一个人来做的话,家务活儿就太多了”“在我们家都不能够说脏话,因为那很粗鲁”。

③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做。你对孩子提出要求,而孩子问你为什么时,一定要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并且解释要符合他的年龄特点,千万不要因为不耐烦说: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做。

④聆听孩子的意见。首先,询问孩子的意见实际上也是告诉孩子,家长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是讲理的人。而孩子如果认为某项规则有道理,他会更乐意主动遵守。其次,询问孩子的看法其实就是让他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再次 ,听听孩子的意见和观点能帮助你明白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以及他想问题的方式。最后,关于规则的讨论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舞台,以磨炼他的推理能力和形成好论点的能力。

⑤勇于承认错误。如果你犯了错,请一定表现的像个成人,而不是完人,勇敢地向孩子承认错误。勇于承认过错或判断错误是成熟的标志,家长的以身示范,反而有利于孩子学习到这种品质,认识到人无完人,只要是人都会犯错。

十、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 ①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给予别人尊重。衡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是否尊重的标准不在于这个人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而是看这个人不同意他的观点时会怎样对他。孩子反驳家长、质疑家长而与家长进行讨论时,家长不能要求孩子“出于尊重”而闭嘴。孩子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尊重家长的。所谓的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并不意味着做决策时让孩子与你平等,或者是将你们的关系变得像朋友一样,这两种都不利于你们关系的发展。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能太过亲密(至少得等到孩子长大成人),这是因为父母在管教孩子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使用自己的家长权威,而这一点对一个感觉和自己平等的人是无法做到的。所谓的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是指在和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家长表现出什么样的礼貌,对孩子也应当有什么样的礼貌。比如跟他说话时客气些,尊重他的意见。他跟你说话时要专心听,对他和善些。这样既可以保持你的家长权威和尊严,也能与孩子友好相处。

②和孩子进行双向交流。现在很多亲子交流中,家长总是对孩子进行布道、质问,而不是同他们进行真正的双向交流。那么如何双向交流呢?首先,就是要专心倾听孩子说话。其次,主动询问孩子的观点。第三,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开放性的,让孩子有机会说话。第四,不要打断孩子的谈话,让孩子有机会说完他想说的话。

③不要顶嘴。在很多情况下,家长一般都难以有耐心听取孩子的意见,更不用说和他进行讨论。“不要顶嘴”这样的话存在的问题是他们很空洞、笼统、没有说服力,而且让孩子觉得不可以与别人意见不一致,如果他有和别人不一致的意见并明确地表达出来,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④让孩子做她这个年龄应当做和能做的事情。家长要耐心的看着孩子经历他们正常的发展阶段,而不要急着帮助他强迫她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⑤父母怎样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怎样对待别人。

推荐访问: 十大 摘录 父母 做好 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