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通天宫的文武尊王信仰

2022-03-10 10:11:44 | 浏览次数:

摘 要:闽南民间崇拜唐代“双忠”张巡、许远,谥之曰“文武尊王”。旧泉州府属的晋江、 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金门等县,都崇奉张巡、许远,尤以张、许两姓的聚居村落,都以他们为家族铺境保护神祗,或“王爷”神祗。现以泉州朝天门内通天宫为例,浅析文武尊王信仰。

关键词:泉州;通天宫;文武尊王;民间宗教;信仰

中图分类号:B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10-0021-02

闽南民间崇拜唐代为反对民族战乱、分裂割据,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系政权统一和人民安定生活而牺牲的 “双忠”张巡、许远,谥之曰“文武尊王”。人民景仰他们的爱国精神和英雄业绩,建庙祭敬,希望他们的英灵能继续保境安民,驱逐瘟神,消灾降福。现以泉州朝天门内通天宫为例,浅析文武尊王信仰。

一、通天宫历史

通天宫始建于宋代,现存为清代嘉庆年间重建 。宫内主祀通天公张真君。张真君即文安王张巡,安史之乱时,以真源令起兵抵抗安禄山叛军,与睢阳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坚守数月,兵尽粮绝后陷城,被执送洛阳后杀害。唐时已立庙于睢阳,岁时致祭,称张、许为文武尊王、二真君。宫中对联多为颂扬张巡义勇。通天宫主建筑与附属建筑占地约400㎡,2001年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又被列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示范区。2014年被泉州市鲤城区民族与宗教事务局批准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试点单位。

二、通天宫古建筑

通天宫是一座具有明清时期闽南建筑风格的古庙宇,建筑结构合理,三进三开间,由山门、拜亭、前殿、后殿组成。通体以耀目的红色砖瓦装饰。为硬山式屋顶,翘脊雕双龙戏珠。清代保留至今的青砖封贴外墙,内墙壁堵上分布着古砖雕、石雕的花草图案,雕刻精美。前殿内的古园林式的月洞门,门楣上题“善为本”三字 。正殿内安座文安尊王张巡,龛上高悬“万古精忠”巨匾,后殿配祀吴夫人、韦夫人。前门石庭边有古麒麟石雕一对,虽历经岁月侵蚀,仍清晰可辨。

通天宫宫的大门右侧有一座戊子元魁坊,系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举人潘洙为旌表明嘉靖七年(即戊子年,1528年) 同安人刘汝南乡试夺魁而建。石坊上的“戊子元魁”石匾额是原坊旧物。

宋代时的通天宫为释氏鹿苑,规模颇大,宫后遗存有一座北宋通天宫石经幢,1989年移置于承天巷内承天寺。经幢全座通高约7米,作十三层,座作八角形,从座到中心座共七层,通高3.5米,经幢中心作八角形,每面0.2米,高1.5米。幢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但大多已剥蚀,漶漫不清。幢顶配葫芦形塔刹,底座八角浮雕着侏儒,作力士状,其余各层雕刻着蓬瓣、云纹、佛像、云龙等。整座经幢显得挺拔严整,其雕工古朴苍劲,飞檐翘角玲珑轻巧,系宋代遗物。

“义泉”古井,泉州有两口六孔古井颇有名气。宫门前右侧的六孔古井原系吴氏将此井献为公用井,利人者,义也。故此井称“义泉”井。通天宫又称为“义泉古地”、“义泉通天宫”。原井旁竖有“义泉”碑石一方,系明代万历辛亥年(公元1611年)里人重立,现保留在通天宫。此井水质甘甜,大旱永不枯竭,因道路改造现被保留在道路下面 。

六孔井,六孔井在通天宫后面,此井井底又开一口小井,每逢大旱井水永不枯竭,系一口宋代古井,为北宋年间所建,传该井壁有一洞,藏有一尊弥勒佛。

螃蟹穴的传说,古时的通天宫传说是一个螃蟹穴。原宫前石庭有一形似蟹壳的青石,两旁各有一块青石蟹眼(现保存在宫内天井内),宫周边有通向各方的小巷,似螃蟹的脚支,通天巷便是其一。

“双忠”文化楹联、横匾、石刻众多,皆为颂扬张巡、许远二忠烈英雄之英烈(张巡、许远并称为“双忠”)。宫内壁上有石刻一方,载《中国神仙传》碑文,记载张巡、许远业绩。

尤为珍贵的是,大门两侧楹联:“义不与贼俱生,中唐一柱;泉颂我王之烈,北庙千秋”,系清代进士,泉郡名人庄俊元撰写,保留至今。另有“义可通天南雷一股热血,泉思遗烈北郭万古飞炉”(俊元题)。对联中“飞炉”二字,系闽南“双忠”祖庙飞炉庙。泉郡诸地及台湾各地敬祀张、许二公之忠烈庙,皆源自宋代蔡襄莅泉任职时转从河南睢阳“双忠庙”引来香火,供奉于飞炉庙内,通天宫香火系飞炉庙分炉而来。

“南雷一股热血”,颂扬了供奉于河南睢阳祖庙内的南霁云、雷万春诸神将的英勇。这些清代进士所撰写的楹联,突显出当时的通天宫对“双忠”文化的历史传承,是一座弘扬“双忠”文化精神的民间活动场所,为研究“双忠”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三、“双忠”生平

张巡、许远二人何以在泉州民间享有如此崇高的信仰呢?下面以旧新(唐书)张、许传记做个介绍。张巡(709~757年),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博通群书,聪悟有干才,精晓兵法战阵。为人气志高迈,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流,重仁义,尚气节。人若危窘告之,必倾财以恤之。唐玄宗开元末年,擢进士第,与其兄监察御史张晓皆名重于时。张巡初为太子通事舍人,玄宗天宝年间调授清河(今河南南部)令,政绩卓著。秩满还京时,值杨国忠擅权,人劝其前往拜见,张巡拒之曰:“是方为国怪样,朝宦不可为也。”调令真源(今河南鹿邑)令,该县多“豪猾”,华南金是其著名官僚豪强,市民有“南金口,明府手”之语,可见华平时之作威作福,鱼肉百姓。张巡一就任,便“以法诛之”,赦其余党,使之改恶从善。真源百姓称赞他“政简约,民甚谊之”。许远(709~757年)字令威,唐代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西南)人,处事精干,明于吏治。他初从军河西(今甘肃),为碛西支度判官。其时权贵章兼琼镇守剑南府(在今四川北部),欲以其女妻之,希图巴结,许远固辞。兼琼恼怒,以他事为借口,劾贬许远为高要(在今广东)尉,后遇赦还。会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唐玄宗召他为睢阳(在今河南商丘县南)太守,累加本州防御使,与张巡、姚阉等人坚守睢阳拒贼近一年。

四、两岸文武尊王文化交流

从唐代安史之乱平安以后到明清以来的千余年间,北方战乱频繁,随着中原汉人和张、许族人的不断南迁福建、泉州,远拓台湾、南洋等地,张巡、许远的忠臣英雄神祗信仰也传到这些地方。因为张巡牺牲前表示“死必为鬼以疠贼”,所以张、许“双忠”也从忠臣与家神崇拜上升为乡族铺境的保卫神祗和“王爷”神祗,在福建、泉州、台湾、南洋等地广泛传播,广建庙宇。泉州何时开始崇拜张、许“双忠”,史无明载,不得详知。但推测明正德、嘉靖、万历间,明末清初,清道光、咸丰间,清末民初,抗日战争五个时期,祖国内忧外患深重,泉州水、旱、疫、饥、飓、震频仍发生,海盗、山寇、民变纷至沓来,山区与沿海受祸尤重,亟需保护神祗慰藉心理,当是张、许“双忠”信仰的形成与发展时期。至于台湾的张、许“双忠”信仰,当是郑成功驱荷复台和康熙皇帝派施琅率兵统台之后,据台湾志书记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诸罗县(今嘉义市)居民在县署东边建了一座元帅庙,祭祀张巡。四十八年(1709年),参将张定国、守备董元骧重修,当是台湾最早的“双忠”庙宇之一。近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各方信众齐心协力,相继捐资重修通天宫和物业,香火旺盛,民俗活动长盛不衰。

通天宫管委会广泛拓展了与省内外及台湾地区信奉“双忠”文化的相关庙宇和社团的交流、合作。到河南、湖南祖庙及闽南各地参加“双忠”文化交流活动,参加了各种“双忠”文化学术研讨会。

注释:

[1]张吉昌:《张巡、许远与泉州的“文武尊王”信仰》载《泉州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 , 2002

[2]陈鹏鹏:《泉州文物手册》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86年

[3]泉州老子研究会,鲤城区委统战部编:《泉州寺庙 鲤城卷》2012年

推荐访问: 泉州 天宫 信仰 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