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临床分析

2022-03-10 08:25:09 | 浏览次数:

【摘要】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其发病与诸多因素有关。中医依据其临床症状将其归为“胃痛”、“呃逆”、“痞满”等疾病的范畴,并且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中医中药具备西医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在传统理论与临床实践等方面找到许多契合点,为治疗此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分析;中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9.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05..02

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c,GAS)是指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性病变。其病理变化基本上局限于黏膜层,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或伴有渗出物,少数有糜烂及出血,但胃腺体基本保持正常,呈现表浅黏膜固有层炎性改变,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2006年9月上海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通过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1],将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粒细胞性、胶原性及感染性和Menetrier病)。浅表性胃炎(非萎缩)内镜诊断标准: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片状和条状)、粘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渗出等基本表现。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出血、粗大皱襞或胆汁反流等征象,则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等。而本的发展规律一般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在祖国医学里没有记载此种疾病,但依其的主要表现症状特点,归为“胃痛”、“痞满”、“呃逆”等疾病的范畴内,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胀满、憋痛、嗳气、呕逆、食欲不振等症。痞满首见于《内经》,记载有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满闭塞”、“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等。认为致病因素有饮食、外邪、情志、脾胃虚弱等,其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关系十分密切。上述诸多因素均可致胃失和降,脾亦不运,使脾胃的纳运相协、升降相因的功能异常,气机壅滞,日久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气病及血,可见“湿阻”、“食积”、“痰结”、“血瘀”等病理产物,从而加重病情,使病机复杂。初病多实,日久脾胃虚弱,阳气虚损,故日久则由实转虚。传统医学在临床中并没有统一的分型标准,所以在治疗上各医家也不尽相同。如胡晓平[2]对大量的胃炎患者与胃镜下的黏膜改变作对比发现,属于肝胃气滞型和脾胃虚寒型占慢性胃炎的大部分,其中肝胃气滞型与胃热炽盛型以浅表性胃炎为主;脾胃虚寒型与胃阴亏虚型以萎缩性胃炎为主;伴有胆汁反流者多属于肝胃气滞型;伴有肠上皮化生者多属于胃阴亏虚型。柯莹玲[3]等人将慢性胃炎证型分为胃阴不足型、中虚气滞型、肝胃不和型、气滞血瘀型、脾胃湿热型此五型等,这为临床的具体辩证施治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历代记载的许多经方和成药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对于临床较为常见的类型及用药阐述如下:①对于肝胃气滞型,《内经》记载有云:“土得木而达”、“土恶木也”等论述,说明肝气畅达,则脾胃升降和顺,中焦气机顺畅,胃乃能受纳传化物;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则出现木郁土壅,而致脾胃功能失常。由于现今社会工作紧张,压力较大,情志因素对脾胃病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故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应始终以“通”为本,以气血为要。临床可选用健脾疏肝和胃之胃胆汤(苍术、茯苓、黄芩、黄连、干姜、木香、吴茱萸、枳实、柴胡),兼有胁痛者,可加郁金、赤白芍等;兼有纳差者加焦山楂、大腹皮等。对于有些患者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还伴有胆汁反流,可酌情依病情加重黄连、瓦楞子、旋复花的用量;脾虚明显者,加入乌贼骨、白术、茯苓的用量。②对于胃热炽盛型,多数是由于饮食不节引起。国家经济日趋发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饮食结构也随之改变,各种肥甘厚味,酒饮甜浆的摄入严重超出人体每日所需,造成胃热壅盛,损伤脾胃。故多数以热证为主,在治疗上应多清胃热、降胃气。清气以白虎汤(石膏、粳米、知母、甘草)加蒲公英,清胃而不损胃;清血以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合失笑散(蒲黄、五灵脂),使血热得清而不留瘀;肾虚胃火以玉女煎(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为主;上中两焦郁热者以凉膈散(大黄、芒硝、栀子、连翘、黄芩、薄荷、竹叶、甘草)为主;若火热炽盛达到三焦火盛,以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为主等。③对于瘀阻胃络型,一般是由于疾病迁延日久不愈,久病入络,使得气血运行不畅,阻滞脉络而致。常用失笑散合丹参饮(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兼有湿热阻滞者,加黄芩、黄连;脾胃虚者加黄芪,党参;脾胃阴虚者加玉竹、石斛等。④属于脾胃虚寒型,多因日久脾胃虚损,脾阳不足无以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和津液;或素体阳虚、疲劳过度等引起的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少纳呆,倦怠懒言等症。临床多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桂枝、芍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饴糖、生姜、大枣),胃寒痛甚加良附丸;吐酸水加左金丸等。⑤属胃阴亏虚型,多因湿热蕴结于里,气机阻滞则寒湿化热,耗气伤阴,久之则血凝肉腐,胃痛痞满[4]。常用沙参麦冬汤治疗(沙参、玉竹、桑叶、麦冬、扁豆、天花粉、甘草),反酸加乌贝散;恶心呕逆加藿香、半夏;食欲不振加神曲、焦楂等。

现代医学研究后发现,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发病中的重要因素,并且发现在浅表性胃炎中HP(+)与脾胃湿热的关系最为密切[5]。因此,对于HP相关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在运用三联疗法治疗后,虽有演变为脾胃湿热证的趋势,但同时加入清热化湿的中药,以防止湿热的产生或加重[6],对清除HP及治疗本病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患者除积极配合药物治疗外,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乐观的情绪以辅助治疗本病。中医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证候要素的存在,为临床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6,11(11):674-684.

[2]胡晓平.262例慢性胃炎胃黏膜病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8):1013.

[3]柯莹玲,单兆伟.54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病因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2):161.

[4]尹显兰,黄正桥,等.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56例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3,4(22):336-337.

[5]蔡晓蕾,王常松,等.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概况[J].光明中医,2014,7(29):1582-1583.

[6]刘彦晶,贾秋颖,等.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影响[J].中医中药,2012,23(9):

108-109.

推荐访问: 临床 中医 治疗慢性 分析 浅表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