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3+1”教学模式初探

2022-03-03 08:11:17 |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从现代机械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出发,分析了培养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人才的必要性,提出了“3+1”这一新兴教学模式,研究探讨了其运行方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b)-015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当代社会对于大学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熟练运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机械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的、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

1 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期战略指导方针。对于培养机械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来说,为解决供需矛盾问题,就必须在保障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培养“基础知识比高职高专学生深厚、实践能力比传统本科生强”的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人才[1]。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色主要应该体现在“应用”与“本科”二者的有机结合上,体现在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与优秀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结合上。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别于普通的高职高专学院,其定位的本科办学层次,决定了教学内容中理论基础部分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不同于传统的本科院校,它必须面向市场,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培养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人才,因此,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实践应用技能的培养。

2 “3+1”教学模式的运行

为实现高级应用型机械人才培养目标,学院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利用学院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将理论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实行“3+1”的教学模式,即:学生通过3年的学习,基本完成理论知识、课程设计和相关课程实验和现代制造技术综合实习,最后1年主要进行专业实践,其中含工程综合性技术见习、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环节。

2.1 整合优化专业基础课程——强化“3”的基础作用

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时间从4年或3.5年缩短为3年,不是说一味地将原有课程全部压缩到3年里上完,这样会过多地占用学生原本的课余时间,造成学生的负担过重,不利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也不符合大学生自我学习的特点,同时对学校教学设施和上课教师的安排上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这就必须对所授课程的数量和课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但是整也不能只是简单的删减,必须体现应用型本科的特点,不能弱化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作用。

调整主要从整合、优化课程体系着手。将知识点相近的课程整合,当然在调整专业基础课程的过程中,也应融入相应的实践内容,主要是机械认知和机械基础方面的实践,以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形式为主。主要环节有:机械零部件的拆装测绘、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机械设计实验和课程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电工电子学实验、PLC实验等等。这部分实践活动注重的是学生实践素质的培养,让学生通过适度的操作实践,增强工程意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

2.2 增加专业实践活动——加强“1”的综合实践作用

在大四这一年的时间里,增加专业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联系在一起,这阶段主要是综合性、专业性的实践。

一方面与各专业方向课程结合紧密的实践活动。例如,通过机械原理设计实验中,如平面机构创新组合实验、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测试实验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机械产品设计的实践能力;现代制造技术综合实习,围绕“数控机床操作工”国家职业标准,包括数控编程与加工实习等内容,促使学生取得相应的数控机床操作证书(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数控铣床、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的一种操作技能证书),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是机械专业实践,包括工程综合性技术见习、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环节。安排企业工程师和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真实工程环境的工作任务;产学结合,要求毕业设计的课题符合与现代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的要求,积极寻找与专业、工作相对接的实习单位;允许一部分学生将毕业设计与实习相结合,把单位的实际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来完成。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企业的工程环境中,把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即时就业竞争力[2]。

3 “3+1”教学模式运行体系的完善

3.1 转变学生的观念[3]

“3+1”的教学模式与学生所了解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同的,前三年课程紧,学生容易产生抱怨情绪,不能很好的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实践教学任务。因此要注重对学生的动员工作,转变学生的观念,让他们理解实行“3+1”教学模式的初衷,更好的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好的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一方面,可以引进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工程师补充到师资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让新教师半脱产或在岗到校内外一些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校内师资的培训也可以通过定期选派教师到校内外实习基地锻炼[4]。“双师型”教师不仅可以将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结合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可以带入一些企业需要的科研项目,使理论教学、专业实践紧跟时代的步伐。

3.3 实习单位和实习内容的审核

学生需要与专业、工作相对接的实习单位来提高实践能力,而企业也需要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来为自己工作、创造利润,这实际上是一个双向的选择。如果学生将单位的实际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那么还必须根据本科毕业设计要求,对项目中由学生独立完成的部分进行审核,同时安排校内教师全程跟进,以保证其毕业设计的质量及独立性。

3.4 实行合理的管理制度

(1)制定了第四学年学生实行早晚签到制,既保证学生能有充分的自我支配时间开展毕业设计和实习工作,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作息规律,提高其组织纪律性。

(2)以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为组,设立组长,实行院系、班级、寝室、小组多级交叉管理制,相互督促、相互交流。

(3)学生实行定期汇报制,规范学生的科研及试验,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进而提高其整体科研水平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3+1”教学模式整合了优化专业基础课程,增加了专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与优秀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目的,符合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实践证明,有很强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庄华洁,周金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2] 徐盛学,张晓东.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3+1”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9).

[3] 李正梅,王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3+1”教学模式初探[J].内江科技,2006(5).

[4] 王长学,刑帮圣.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职业圈,2007(20).

推荐访问: 初探 教学模式 本科 机械 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