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2022-03-02 08:06:21 | 浏览次数:

【摘要】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主要涉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评价等工作。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情境性和人本性等特性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模式与普通教育课程开发的模式存在显著的差异。文章以机电专业为例,就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开发要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本课程;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20-0143-03

2004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发出了“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积极推行职业教育体制的创新。江苏省教育厅于2005年底启动了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制定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而实施项目课程的关键是创设与生产实践相似的教学情境。由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尤其是机电专业)设施,存在区域性和校际间严重的不平衡现象,故只有合理构建教学方案,开发适合各校特色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才能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真正满足社会对多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机电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

“校本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内涵,广义是指学校所实施的全部课程,既包括学校实施的国家课程、地区课程,也包括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而狭义则专指校本课程,即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地区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学校实际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本文论述的是在实施国家和地区规定文化基础课的前提下,以专业教师为主,在实施教育部职成教司颁发的教学指导方案时,通过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等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而开发的机电专业课程。

“课程开发”从广义上有课程的编制(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构建、课程内容的编写)、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课程的管理等诸方面组成;从狭义上看,课程开发仅止于课程的编制。本文论述的是介于广义与狭义之间的课程开发,即课程的编制和实施。开发的课程项目以机电专业的专业课程为主;课程的编制必须以本校教师参与为主,其使用范围为本校、全市乃至全国。

二、机电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的基本特性是职业性,即职业学校要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而“以就业为导向”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区域企业的人才需求等保持一致。但目前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指导方案仍然是以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教学指导方案为主要依据,该方案涉及的课程较多地照顾了全国范围内的适用性,不能较好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具体的工作情境,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各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不能有效地满足学生个性及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能,根据这一理论可知:个体的智能倾向是多种智能集成的结果,不同智能类型和不同智能结构的人对知识的掌握具有不同的指向性。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具备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的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不断增加,职业学校学生的逻辑思维素质的下降,故职业教育应建立适合学生形象思维特点的工程情境,构建体现“怎么做、怎样做得更好”要求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而目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仍采用了以“学科本位”为主的课程体系,偏重理论知识(逻辑思维为主)的完整性、系统性,轻视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技能,因而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3.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集机械加工技术、电工电子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等于一体的综合应用性强的专业,符合长三角地区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需求,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江苏省自1996年起,对该专业实施了课程改革,实现了专业课程领域上的模块化和综合化,但该专业基本课程结构是以“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等”为依据建构的,仍采用了职业学校传统三段式课程结构。即将课程一般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含实践课),其课程开设的顺序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该类课程强调的是知识的逻辑顺序,却忽略了技术的独立性,导致了学校培养学生时的课程目标与从事本专业职业任务所需的技术实践能力的岗位目标不一致的现象;同时部分专业核心课程中理论与实训课程的总课时、课时比例,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的时间还可以适当调整,课程的内容可以进一步整合,从而更加适合项目教学的展开。

由此可知,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是建筑在一定的情境性原则的前提下的,不同地区的专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不同,不同学校的教学情境不同,不同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构不同,只有大力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才能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开发综合化和项目化的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课程,使课程的内容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

三、机电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

1.市场调研,分析地区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和个体就业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只有通过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才能明确专业人才的规格。故校本课程开发时,必须首先成立课程开发组,以学校的专业教师主体,通过集体研讨,确定调研对象(一般为企业的人事负责人、老总、技术骨干、学校毕业生)、调研内容(如设备情况、技术力量、企业发展、人才构成等)并制定调研表,对本地区机电专业岗位群实施调研并形成专业调研报告

2.职业分析,确定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分析是借鉴了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模块(CBE)的DACUM表,参照了职业资格鉴定部门等有关部门颁发的职业上岗资格和技术等级标准,剖析从事这些岗位(群)所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的过程。此过程的主体是是由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咨询委员会成员(学校管理者和专业教师列席参与),他们将通过“头脑风暴”法完成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表的制定。以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在专家形成的DACUM表的基础上,专业教师采用借鉴、简化、抽象、综合等研究方法,形成了专业公共部分的职业能力分析表、机械加工专门化的职业能力分析表和设备维修专门化的职业能力分析表。

3.课程分析,拟订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分析解决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源头问题,而课程分析则是将工作任务转换成课程设置的关键技术,专业教师要采用理论学习、专家指导、查阅资料、调查归纳等多种方法,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模式,结合专业能力分析表形成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核心课程和训练项目的说明等在内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该专业的教师在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发的《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等宏观政策和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借鉴教育部制定的《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的思路和上海课程改革的经验,以机电行业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为根本,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具体的工作对象,根据工作对象的具体内容和工作过程将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和实践整合,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体系进行三段式教学的课程体系,重新构建了“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的行动导向型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中公共核心课程所对应的是该专业职业岗位群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该专业通用技能的训练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它包括以核心综合课程形式为主的机械识图与CAD技术基础(它是将原学科体系中的机械制图和CAD技术合理的综合化)及以核心项目课程形式为主的机械产品拆装与制造基础、电路安装与调试基础、气动与液压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是针对该专业所涉及的某一特定的职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如电气控制与维修专门化方向由核心项目课程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模块和自动控制设备安装与调试模块及综合岗位实践训练模块等组成。此外,还有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专业选修课,如机器人技术等。

4.制定课程标准,开发项目化的校本课程。课程标准是根据职业能力分析和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教材编写及实验实训设备要求做出的一些指导和建议,它反映了课程的实施理念、关注了学生获得专业能力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我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将该专业相关的专业教师和企业骨干合理分成相关的课程开发小组,组织学习职业教育研究所姜大源教授关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的相关理论,采用边实践边改革、边归纳边反思的方法,借鉴了学习包的开发过程、双元制课程设计的理念、TAFE资格课程的培训包、国际劳工组织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式和双证融通模式,形成了符合职业工作顺序的串型结构的校本课程结构,制定了该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标准,并以学校实验实训设备或相关的产品为载体,以具体的工作过程为线索,以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为目标,按单元目标→工作任务(项目)→相关技术实践知识→相关技术理论知识→拓展理论知识→练习→学习结果评价的结构,开发了相关的校本教材。

以《机械产品的装拆与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为例,它将传统学科体系的机械基础、钳工工艺学、钳工操作、车工工艺学、车加工技术等学科内容合理整合,构建了以相关的工作对象如台虎钳、手锤、柴油机、车床等为模块,按完成若干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为线索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课程,如图2所示:

5.实施教学改革,探索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课程的实施是指教师将事先经过规划的课程付诸于实际教学行动的实践历程,也是课程设计理念落实、检验和发展的基点。我校机电专业的教师,以备课组为合作单元,学习生物学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开展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设计”研究活动,创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情境(包括模拟情境、工程情境和问题情境等),并采用教学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实验导向性、问题导向性、项目导向性三个层面实施课程改革,探索指导优先原则和建构优先原则相互融合的途径,形成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案例,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为校本课程的动态发展提供修正的依据。

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项目课程《气动与液压系统安装与调试》的实施为例,备课组成员将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专业实验室、分组学习”转变,实现了理论和实验的一体化,他们将每个实验均按元件的选择→元件的安装→系统的调试→系统的观察分析→评价改进的步骤展开,在一个循环后全班在教室集体讨论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利用这个时机,合理设置问题,综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的教学方法,将有关的理论知识以成果答辩、相互质疑等形式出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课程评价的指标和方式贯穿于学生完成任务的每一个过程。对各个项目均制定了评定细则,它包括学生资料查询、个人设计过程、协作情况、任务完成的多少等几个方面。通过课程改革明显发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生设计回路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机电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反思

1.机电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是遵循科学认识和价值取向的兼容性。机电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应遵循科学认识和价值意图的兼容性。科学认识方式要求我们以知识经验本身固有的内在逻辑来研制课程;价值认识方式要求这种知识经验的选择和重组能够体现课程研制者的意图。从这两种认识方式就引出了课程研制必须遵循的两个标准,即科学标准和价值标准。科学标准是指课程必须符合知识及技能本身的逻辑,还要符合学习过程的认识规律及动作技能的掌握规律;价值标准是指课程必须符合特定时代的道德伦理、文化准则等要求。这两种标准并不是对立或分裂的,而是交织在一起。而以往的专业课程就存在明显的重科学标准而轻价值标准的倾向,或严重偏离价值标准。但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只强调价值标准,而忽略科学标准,采用“急功进利”的方式。

2.机电专业校本课程开发要做到职业性和人本性的有机结合。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是职业性,从职业社会学的角度上看,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获取职业资格,提高社会的生存力;从职业教育学的角度上看,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在获取职业资格的过程中更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人本性。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要求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时,必须对企业和行业实施岗位群职业分析,对劳动力市场实施需求分析,突出职业专门化领域(即第一岗位)的动作技能培养;从职业教育的人本性要求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时,注重学生的人格的发展,关心人的整体性职业能力的形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的变迁服务,加强岗位群间心智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故机电专业的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合理构建公共的平台,采用模块化的结构,实现功利性就业向人本性就业的迁跃,将职业性和人本性有机的结合。

3.校本课程开发是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专业发展的平台。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课程的开发可促使教师理解专业和课程的内涵,自觉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和角色的转换,可以全面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拓展自己的专业面,使教师从单纯的课程实施者逐步走向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职业教育的研究者,故教师应积极投入,全力以赴。

品牌专业的建立是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企业调研,为学校专业的拓展和专业特色的形成提供了依据;优质的师资和充满活力的课程,为学生的优质就业提供了保证,加快了实现专业品牌化的速度,为职业学校的循环发展奠定了基础,故学校应充分重视,统筹安排,大力鼓励。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美)乔伊斯(Joyce,B.).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2.

[3]黄光雄,蔡清田.课程设计——理论与实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邓泽民,王宽.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6]A.V.KEIIY.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7]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2005年度职业教育专题会议资料汇编[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王国民,男,江苏宜兴人,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处处长,高级教师;王猛,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机电教学。

推荐访问: 机电 校本课程 实践 思考 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