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2-03-02 00:24:12 | 浏览次数:

【摘 要】

近年来,各大财经类高校都非常注重精品课程的发掘和培养,广东商学院金融学专业在培养计划中正式提出了“三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经济人才是珠三角规划纲要的要求。本研究报告详细分析了著名高校的国家级和省级“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的共同特色及优点,包括课堂与网络教学的良好整合、实践能力和实验手段的培养加强、教学团队的培养以及综合教学手段的改革,分析了广东商学院“货币银行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特色、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革方向及实现途径。

【关键词】教学模式;B-B平台;教学手段;多样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9—458x(2011)03—0060—08

引 言

近年来,全国各大财经类高校都非常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货币银行学”课程已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称号,教师队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包括大纲、习题、教案等比较完整,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应用需用提升和培训;实践教学的路子没有打开,比较狭窄;试验教学项目没有认真设计和展开;教研教改项目和论文不足,欠缺针对性。

为了继续推进和深化“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为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打下扎实基础;进一步整合资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改革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广泛开展学生学习研究提供良好平台,本文着重从全国“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研究我校“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子及效果分析,指出其未来的改革方向及途径。

一、目前国内“货币银行学”

课程改革之现状

目前,全国获得“货币银行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高校有4所,分别是: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另外以“货币金融”命名但内容近似的课程所在的大学有3所,分别是湖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获得省级“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高校有13所: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商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闽江学院、哈尔滨高等金融专科学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通过阅读分析以上高校网站的相关材料,总结发现目前国内“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课堂授课与网络辅助教学并重

在“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规划中,根据改革的预期目标、准备运用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特点,大部分高校把“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划分为四大教学模块:课堂教学模块、网上教学互动模块、数字教学资源模块、实验与案例教学模块。各个模块遵循相同的设计原则,模块内容之间相互配合,实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充分展示了课程数字化的教学环境

网上汇集了“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四大模块的相关信息和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程录像、习题集、金融实验教学库、模拟实验教学库、金融案例教学库等教学资料上网,还集成了6个包括“全球银行库”的大型数据库和30多个国内外同类课程的链接,为师生轻松获取信息提供了最齐全的教与学的个性化服务。“货币银行学”教学网成为教师授课的重要资料来源和支持平台,同时,也是支持学生课外学习、自主选择教学资源的重要平台。

2. 有效开发和建设“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经过多年的整合、开发与建设,各优秀高校“货币银行学”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已取得了满意成效。初步统计表明,目前平台的各类资源库数目已达10余个,信息存储量大。其中有“模拟金融业务流程库”、“金融实验教学库”、“ 金融教学案例库”、“金融系列大型数据库”、“金融系统分析软件库”、“课程教学录像库”、“精品课程库”以及“学术讲座库”等,有的还与校级数字图书馆的大型资源库联接。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络获取相关的金融信息,了解国内和国际金融发展的状况,和课堂学习的内容相互验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教学资源平台突出了“个性化学习”的特色,更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资源、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形成了丰富的实验与案例教学模块

基本上各优秀高校课程都引入了实验教学手段,利用金融科学实验室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设计和建立了金融实验教学库。利用实验室模拟系统锻炼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上海财大、中央财大等都建立“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库,包括了美国次贷危机等几十个教学案例;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案例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运用能力。大多注重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建设完善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要求授课教师组织学生对课堂上讲到的金融机构和市场进行参观和调研,指定授课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调研报告,组织学生讨论。从而引导学生关注金融领域的现实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

4. 规范化的教学活动得到保证

在教学活动中,各优秀精品课程都开发了标准化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案例库、实验库、习题集,在此基础上规范教学内容,使得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可以按照一致的标准、全面、系统地讲授基础理论内容。

5. 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各优秀精品课程都要求学生至少完成一篇课程作业,要求学生自主提出一个现实问题,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并在课堂进行讨论。除了专门的案例讨论课以外,在“货币银行学”课堂授课过程中,有的还专门安排了学生发言、讨论和辩论的模块,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一种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思想自由的气氛。笔者也经常安排学生讨论最新热点、写作读后感并进行深度发言。各高校还利用课后的时间邀请实务界的专业人士走进校园介绍我国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

(二)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采取系统配套的改革方案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的体验,大多数专业教师都发现“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活动中存在以下突出矛盾和问题:

● 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稳定性与金融实践发展的动态性之间的矛盾;

● 基础理论教学方法的规范性与金融理论进展的先进性之间的矛盾;

● 强化基础理论教学与适应金融人才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 教学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与学生学习时间、精力有限之间的矛盾;

● 优化教师课堂教学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矛盾;

● 提高教师科研学术能力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教学活动中同时存在的多个问题,兼顾多个教学目标的实现,优秀高校如上海财大金融学院“货币银行学”教学团队适应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特征,依据学科特点,立足于金融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进行了“1+2+3”的全面、系统和持续的教学方法改革。即建立一个网站:“货币银行学教学网”;搭建两个平台:“网上教学互动平台”和“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形成三项优化教学组织的机制:第一、建立一支过硬的教学团队;第二、制定规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第三、建立教师把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的激励机制。

(三)优化教学组织和管理机制,注重教学团队建设

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中,大多数高校都非常注重教学团队建设,通过教学团队的组织制度建设,形成严谨、活跃、丰富、有序的学术和教学氛围以及相互信任、公平竞争、团结和谐、互补互助的团队精神,发挥团队协同的效应,提高教学效果。广东商学院在黄正新教授带领下,从教材建设入手,狠抓教学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优秀高校鼓励教学团队成员把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鼓励教师走访银行、企业以及相关的政府机关进行交流、调研和考察,既为教学工作积累实践经验,也促进了教师的科研工作。

(四)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通过统计笔者发现,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通过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了以下的目标:① 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系统和规范的基础理论训练,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② 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学术熏陶,能够具备分析金融现象的基本理念和科学方法,具有较为开阔的理论视野;③ 学生能够养成积极参与、敢于质疑、勇于挑战和创新、自主组织和管理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④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和国际金融经济现实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符合我国经济金融实践对于创新型金融人才的需求。

2.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得到社会的好评和认可

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中,涌现了一批教学名师。如上海财大的戴国强教授、中央财大的李健教授获得“国家教学名师”的荣誉称号,还有多人获得了“教书育人标兵”、“我心目中的好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奖励。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校参与教学改革活动的授课教师绝大多数评教成绩为优;许多外专业本科生通过“货币银行学”课程学习对金融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报考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通过“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改革,学生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学生实习和工作单位对于学生素质表示满意和认可。

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各高校金融系的学生在任课教师的带领下都展开一些研究,获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如广东商学院的学生参加挑战杯获得全国特等奖一次、全国二等奖一次。 上海财大的学生针对当前货币、信用市场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在《金融经济》、《财经》、《前沿》等报刊上发表了近50篇学术论文;另外,形成了一系列的学生试验报告和调研报告。

从总体上看,各高校的“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学改革方案设计原则科学、手段先进,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合理,解决教学问题具有针对性,形成课堂授课与网络辅助教学并重的特色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性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有很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二、我校“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改革的

实践及效果分析

随着珠三角规划发展纲要的出台,以及广东省金融创造发展规划的实施,我校金融学专业建设面临诸多问题。“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如何适应“复合型、应用型经济人才”培养,打造真正精品课程?下面做一些探讨和总结。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秩序

2007年9月,金融学院进行货币银行教研室改组,依托这个教学研究组织,就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第一,建立了授课教师集体备课、听课制度,即每学期开学前组织授课教师共同备课,逐章逐节地深入讨论并不断修订教学内容,交流教学方法和经验,完善教学实施方案。第二,根据修订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以及我校本科学生的教学特点,设计了“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以大纲的形式界定了教学内容的基本点与侧重点,确定了统一的考核标准,并注意与其他相关课程教学的衔接与配套问题。第三,对经济大类但专业不同班级开设的货币银行学课程统一界定基本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考核标准,以保证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保证学生在不同的培养阶段上获得相应层次的教育。

(二)加强配套教材建设,规范完善教辅资料

多年来,我校非常注意选用优秀教材。2008年以前采用的教材是由易纲教授主编的《货币银行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第1版),非金融专业学生选用的是夏德仁主编的《货币银行学》(1997年,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2008年以来,我校以黄正新教师牵头组织编写《货币银行学》(2008年8月出版,科学出版社出版),结合新的教学改革方案,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并建立了开放、系统、大容量的题库,题库中有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计算、简答、论述7种题型,以利于学生通过练习与考核掌握货币银行学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三)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我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要求:“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经济基础理论、扎实的金融专业知识和实务能力,能够胜任银行、证券、保险等中外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事业投资理财部门工作的管理人才、基金管理公司和普通工商企业的微观应用型、数理分析型和市场营销型相结合的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我们在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突出“应用”和“复合”的特色,“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明确了以下三种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

1.理论性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

理论性教学内容包括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这部分是本课程教学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内容。教学组织方式以授课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占总课时的60%以上;基本目的是增强学生对基本概念范畴、基本理论的理解,使学生在掌握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牢固树立正确的金融理念、思维方法和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观,奠定坚实的金融理论基础。教学中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基本原则,将实现“理论功底扎实、人格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

2.应用性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

应用性教学内容包括货币金融政策分析,金融工具应用、收益的计量,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派生存款、货币需求及供给变动等的测算,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等。教学组织方式采用教师课堂指导与学生课堂或课下完成作业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对应用性内容作简要指引,布置作业,作业形式包括课后书面完成的专题分析,课堂完成的计量和测算题目,以及学习小组协作完成的现实问题解决方案等。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金融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应用能力、实践与操作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实践性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

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立足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金融业务模拟实训室模拟实践教学、实地参观访问学习、网络虚拟业务操作、专题调研、论文写作等形式,将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与金融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操作性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实践性教学内容包括观察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运作、金融工具的交易、中央银行政策工具应用、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等。教学组织形式以实验教学为主、现场观摩教学为辅。利用金融与创新开放实验室进行金融市场、金融交易模拟实践;采用分散性现场参观与观摩的形式感受真实交易的氛围;通过互联网访问中央银行、大型商业银行网站,了解金融中介业务运作。目的是增强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

“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改革依托学校数字化教学环境,为每位教师和学生在Blackboard教学平台开设了账户,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网上师生互动教学平台。利用Blackboard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建设虚拟课堂,进行教学信息发布、教学文件传输、课程BBS讨论、在线答疑、网上测验、阅读材料拓展等,从而创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教学资源;学生可在课外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内容,训练运用网络个性化自学的能力。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拓宽了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增强了师生实时和非实时的教学互动,使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平台还具有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统计功能,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跟踪与评价,增强了教学的规范性和互动性。

(四)改进课堂教学手段,拓展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我校加强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全部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学特有的信息容量大、系统性和清晰性强的优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多媒体为基本教学手段的情况下,在一些理论发展脉络介绍和公式的推导方面,保留了板书,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理论发展脉络和公式推导过程。此外,为了克服教材有关中国金融业改革实践内容和统计数据滞后性的缺点,我们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最新数据、图表和文献,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跟踪国内外金融业的发展与改革现状,为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提供了条件,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改革考核方法,建立新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衡量。因此,考核方式和考评指标设置有较高的科学性要求。我们按照“PDCA循环”模式,建立了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具体实施中,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范围广泛的问卷调查,在取得第一手信息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货币银行学”课程考核体系的研究和改革, 提出了一个全新的 “综合化—过程化—多样化” 的考核体系。 通过采用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和规范化考评指标,以保持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检验的客观公正性。

“综合化—过程化—多样化” 的考核体系图示如下:

综合化:是指平时考评与期末考试相结合、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专业考核与素质考核相结合,使用多种考核方法综合评定课程学习成绩的考核模式,区别于以往通过一次期末笔试定成绩的单一考核模式。

过程化:是指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进程中进行连续性的考核。除期末考试外,经过每一章或每一单元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作业、测验、讨论、写论文、调研和贯穿全过程的学风考评,既督促每个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面深入地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内涵与外延,又能够给学生从开始就有充分展示学习状况、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避免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弊端,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

多样化:是指课程分值结构多样化、考核方法多样化和考核内容的多样化。

从实际教学结果来看,我们在“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支持,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和考核体系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不断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金融专业教育有其自身特色,“货币银行学”课程又有很强的应用型特点。因此,该课程教学模式要进行合理的定位,课程教学要贯彻“强化基础、注重能力、多专多能、重在应用”的指导思想,确保为珠三角建设培养合格的金融人才。

(六)教学模式多样化,激发兴趣有成效

具体来看,我们采用了课堂讲授、课外指导、启发引导、双向互动、学生为主和模拟实践的教学思路和模式,提高学生兴趣和效率。

课堂讲授:面对面进行知识、理论传授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课堂讲授在有限的时间内浓缩课程精华,突出重点难点;讲授还可以保证信息的充分传递,突破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使教学内容充分吸纳国内外金融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金融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本课程任课教师的教案、课件内容充实,重点难点突出,更新及时。

课外学习:任课教师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例如任课教师提出问题,提示思路,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阅读参考书目,组织课外研讨,批改作业论文等。课外指导强化了课堂学习效果,通过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充分满足了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兴趣的要求,活跃了学习气氛,丰富了学习内容,扩展了学生认识问题、研究问题的视野。

启发引导:本课程任课教师积几十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启发引导教学方法。例如进行热点问题的专题讨论、典型案例分析、政策实践分析等等,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先行讨论分析,之后由教师总结。再例如引导学生开展专题性学术研究活动,撰写学术论文,部分学生撰写的专题研究性论文还在相关刊物上公开发表。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所学知识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双向互动:教师和学生通过经常性的交流相互推动、相互促进,使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每一章节授课结束后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总结,学生先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不清楚的内容,或者是现实中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学生解答,之后加以补充总结。教师也向学生提出一些基本问题,由学生通过思考、收集资料、课下讨论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做现场点评。双向互动式教学法增加了教师的动力和压力,促使教师勤于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讲课技能;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

学生为主: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个别章节作为学生自学、自讲、自评的内容,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对自学内容进行研讨,制作自己的讲课课件,并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讲授,小组成员以外的同学点评、提问,小组成员都可以回答问题。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辩论,同学们在争论过程中进行思想碰撞,有助于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模拟实践:借助金融实验室设备开展实践教学,可以缩短书本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如模拟股票市场交易、网上银行业务、电子货币支付结算等。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中央银行、股票期货交易所、国际大银行等网站,通过“货币银行课程综合实验”课程掌握和了解基本理论的运用。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

三、“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未来

改革的方向及途径分析

(一)货币银行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尽管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做了一些工作,但是金融学专业教学从总体上讲还没有跳出过分偏重讲授法的习惯,另外在因材施教以及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关注较少,对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没有真正有效开展。未来希望在如下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和加强实践:

1. 对传统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传统的“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遵循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采用“货币——信用——银行”板块。我们的教学内容安排为“银行——信用——货币”,目的是让学生从各类银行机构的感性认识入手,了解银行是办理存、放、汇业务的信用机构,通过信用业务来经营货币,而货币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银行的盈利和亏损。这种内容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思维。

有的教材将货币供给编排在货币需求之前,我们是先讲货币需求,再讲货币供给。因为无论哪一种货币需求理论模型,测算出的货币需求都是一个客观的量,而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货币供给一定要适应客观的货币需求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理念,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强调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第一堂课把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告诉学生,并讲清教学计划安排的思路;在讲课的过程中,把章、节、目之间的逻辑联系讲清楚;期末复习总结时,再一次强调各章、节、目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接受教学内容的同时,还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毕业后长期的自学生涯打下基础。及时介绍理论前沿问题,如金融行为学等。

2. 强化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科研兴趣

培养学生“讲”和“写”的能力。我们认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教学中主要应培养学生会讲和会写,因此我校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中都会安排这两方面的师生互动。比如让学生就当前的金融热点、难点写小论文;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写个人体会;就“大学生要不要玩透支”、“抵押贷款广告进广商教室”等与学生直接相关的话题举行讨论会和辩论赛等,对培养学生的理财观念、消费意识等有较好的效果。每年都举行金融缤纷街征文大赛、理财规划师大赛,并聘请校外实务部门专家来现场点评和提问作品。强调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根据教学内容提示科研题目或课题,指导学工部组织大学生科研课题,运用课外科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

抓住学科特点,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思辨、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之相适应,授课点的确定不仅在于对原理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还需要注重三个要点:以人为本,强化对学生在素质培养和理论修养方面的力度;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取,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与学术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以突出所教对象的专业特性并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前沿性和研讨性,给学生充分展示并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货币银行学”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有不少内容比较抽象费解,授课时应力求避免枯燥地讲授教条,而应设法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通过课程考核改革,探索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及其各自的目标、形式、题型、题量、难易程度等,进一步落实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探索考试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保证并提高学习质量。

考核既要检测学生对“货币银行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又要检测学生对基本运行规律和具体运作机制的掌握程度,重点考核学生对金融学理论和实务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位作用、具体实践、发展变化等的认识和理解。

本课程考核分为两种方式: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

形成性考核:主要目的是通过形成性考核,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与监督;另一方面是积极推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形式有:一次综合思考题、一次专题讨论、一次案例分析题、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材料分析题、一次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情况的社会调查。如:结合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及相关数据分析汇率的作用;这是一道综合思考题,同时与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方向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目前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相对一定的条件下,学生不仅要从人民币汇率最近的变动数据入手去探讨问题,而且要深刻认识货币理论发展、货币制度变革同汇率变动之间的理论和实践渊源,以及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在把理论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同时,提高学生利用实例来综合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政策的理解。

终结性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货币银行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运作机制的理解与把握程度。要综合运用这两种考核办法,结合平时小测验、讨论、书面作业和调查实践等进行综合评分。

(三)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利用教育部和广东省对高等院校优秀教学团队进行立项建设的契机,加强建设高水平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团队。首先,要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名师带头,团队作战”的培养方式,发扬“传、帮、带”的作用 ,提高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造就一大批承上启下、富有朝气的教学骨干。其次,形成教师间定期互动交流的规范机制,形成优势共享、完美互动的良好局面。在教学团队中,大家就各自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并将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有助于加深对教与学的深层理解,扩大专业知识,加强专业技能,改进教学策略,促进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以团队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可以有效地整合教师集体力量,提高处理复杂教学问题的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再次,加强高校间“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团队交流,扩大师资境内外培训与进修的力度。通过加强对外交流与推广,提高知名度。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同国外高校相关学科建立伙伴关系,争取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向西方优秀高校学习并靠拢。

教师应该认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人有了某种与众不同的新颖想法时,还不能称之为创新;只有把新颖的想法付诸实施形成新事物、产生新动力,才可称之为创新。在整个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当学生有了某种创新想法时,要及时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主动与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探讨,敢于发表各种不同见解。例如,笔者讲授货币需求理论模型时,在讲清楚理论模型的内容与假设前提条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建模规则大胆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并在课堂上向大家作出内涵解释和公开讨论甚至辩论,使学生对经济模型建立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得到提升,教学效果很好。

四、结语

本文详细分析了著名高校的国家级和省级“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的共同特色及优点,包括课堂与网络教学的良好整合、实践能力和实验手段的培养加强、教学团队的培养以及综合教学手段的改革;分析了广东商学院“货币银行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特色、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革方向及实现途径;提出今后要充分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更好地实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金融人才需求等多个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组织和管理机制,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发挥团队协同的效应,激励教师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通过规范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理解融合,增强创新和实践能力,达到本课程的教改效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经验选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2] 许传华. 对金融学专业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以《货币金融学》课程建设为实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3] 房燕,张峰,李蕾,程翔. 对应用性大学课程建设的几点认识——浅谈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J]. 中国科技信息,2005,(6).

[4]白淑云. 非金融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教学与模式创新[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6).

[5] 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新课程改革开启中国课程发展新纪元[J].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9).

[6] 陈永跃. 精品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比较研究[J]. 重庆教育学院学 报,2007,(3).

[7] 段军山.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及其策略分析——以金融学科为例,收录在曾小彬主编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8] 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张会杰. 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如何让学生受益[N]. 中国教育报,2008,(5).

[9] 王羡农,武安海, 贾东水. 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提高高校教学质量[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10] 卢亚娟. 关于“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8).

[11] 喻旭兰,张强. 高校精品课程教研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货币金融学》课程为例[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

收稿日期: 2010-11-30

作者简介:段军山,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510320)。

责任编辑华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 银行学 货币 精品课程 实践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