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和谐理念进行中职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实践

2022-03-02 00:02:37 | 浏览次数:

胡锦涛同志在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做好十个方面工作时,特别强调要把切实加强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且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与稳定时期,搞好德育教育,对培养良好情操的公民,对和谐社会非常重要。因此,胡锦涛同志的和谐社会理念对中职德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德育目标和谐

“以人为本”在学校教育中体现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培养教育。中职德育教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社会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为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教育指明方向,也是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在思想道德品质上应达到的目标。在和谐社会中,要求成员具有集体主义观念,有整体意识,有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民主与法制观念。加强中职德育教育需要进行“五爱”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品质教育。因此德育课程及其课内外教学活动要围绕这几方面进行,将德育目标的构建与课堂内外紧密联系,使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书育人相结合,将理论价值的传输与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二、将和谐德育目标渗透于教学之中,促进德育教学过程和谐

中职德育教育,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开设了相应的德育理论课程。一年级有《经济与政治》、《心理素质》,二年级有专业法制课,三年级有《职业道德》、《礼仪》等课;此外还有集会、竞赛、节日纪念日、团活动、主题班会等课外活动。根据德育目标和谐理念,要实现教学相长,实现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实现教学过程的和谐。

首先,教师应了解教育对象。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思想动向、性格特点及家庭背景的前提下,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较好地交流、沟通,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次,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与运用要努力贴近学生学习水平和课程特点。如《经济与政治》课是学生学习其他经济课程的基础,它分为“经济部分”与“政治部分”。前者抽象性与理论性较强,后者学生在初中时就已接触。教师在设计该课程教学方法时可以依据“经济部分”与“政治部分”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经济部分”的“商品”、“价值规律”、“货币”等七章内容,可采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方法来授课。具体做法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1.把社会调查项目提前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以小组(自由组合)为单位开展社会调查,并要求分析原因、提出问题、写出报告

2.各小组就调查结果和报告在课堂上讨论交流;

3.教师依据学生交流讨论情况进行引导与讲授。

学生对走出课堂开展社会调查兴致很高,同时调查内容与理论知识联系紧密,所以在通过调查获得大量一手资料的情况下,抽象的书本知识在他们心中不再晦涩难懂,而是演化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当再次回到课堂中时,师生就教学内容的探讨就不再是学生沉默教师一言堂,而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人想说,人人能说”的热闹场景。

“政治部分”由于学生在初中对其中部分内容已有所接触,教师在裁剪的基础上,只需把《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作为课堂讲授内容。对于该节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听新闻,同时把自己最有心得的新闻用手抄报、漫画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在学习该节内容前对手抄报、漫画进行评比,优秀者给予奖励。由于学生通过新闻了解到大量的国内外事件,在学习这一节时,发言的欲望很强,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德育教育成功的关键。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来,是衡量德育实效的标志。德育课程教学内容枯燥,单凭教师讲授效果难以最佳,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学生个性特点和课程特色,设计出学生容易接受且易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学,那么枯燥、抽象的德育课也会变得生动、活泼。也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会和谐,德育教育才具有稳定性、长效性的效果。

三、运用校内外资源,创建德育环境和谐

德育和谐发展,不仅要求校园内各部门的协同合作,还要求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只有营造这种德育大环境氛围,才能保证学生身心和个性、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校园内实施人性化管理,管理学生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内涵的人本思想,做到管理育人。净化校内环境,搞好班风、学风、校风建设,规章制度全面,管理严谨,教工队伍业务要精通,服务要优秀。校园文化生活要丰富多彩,各种活动健康开展,要适合学生个性特长,能增进团队精神,显示竞争意识,净化心灵,促进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生活方式、共同价值取向。改善生活条件和教学硬件设备,创造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校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校园生态氛围。

作为德育教师,在营造和谐的校内环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责任。在班风与学风的塑造中,德育教师应事先了解学生情况,包括组织纪律、学习态度、思想动向等内容。对于在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特殊情况应及时与班主任沟通,交换意见,商量对策。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时,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各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如《哲学基础》课程 “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这一章节,教师针对学生在青春发育期个性强,在人际关系中不懂协调,同学之间早恋、吵架、打架,在家与父母有矛盾,男生多的班级卫生状况差等问题,可设计“个人、他人、社会关系的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处理”为主题的学习目标,学生可采取用小纸条无记名的方式谈看法,小组之间相互交换,教师选取较典型的个案,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过程实际是一个澄清是非,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认识的改变,促进行为的变化,在多次这样的教学活动后,班级氛围逐渐好转,一个有着良好班风、学风的集体逐渐诞生。

优化校外环境,主要利用家庭、社会等因素进行正面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德育素质提高。教师与学生家长定期联系访问,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要求家庭对学生言行进行正确引导;利用社会实习单位、实践调查、参观游览、公益劳动、参加招聘会等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劳动观,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形成辨别是非、勤奋向上、努力进取的优良品质。如在进行《心理素质》课程学习时,教师可请有关企业领导在学校开讲座的方式,让学生明确作为员工应如何调节好心态、如何较快地适应和融入到一个新团体中的方法;在进行《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时,可带领学生参观劳动力市场,现场感受社会就业形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可回请已毕业的校友来学校介绍求职经历及体会。笔者就曾经邀请过02级的一位学生介绍自己毕业求职、工作、继续教育的经历,学生听后反响很热烈,收到了教师在课堂上纯粹说教无法达到的效果。德育教师开展德育教育与社会相联系的做法,有助于让学生知晓社会对人才在德育方面的要求,从而自觉地进行德育培养。

四、进行发展性评价,形成德育测评和谐

德育测评是对整个教育过程结果的检验、巩固与提高。它既是对学生德育教学实际效果的认定,又是进行再教育的依据。其和谐表现在评测主体全面性、评价客体综合性、评价形式多样性、评价结果激励性、评价过程动态性等方面。

评价主体和谐。中职教育是开放性、社会化的教育。德育评价主体应有学校、社会等多方面人员,应是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包括学生本人、学生干部、各科教师、班主任参与评价,还应结合家庭、社会(实习实践单位、外来表扬、参与学校各部活动情况等)的评价,得出中肯的操行评价,做到评价的客观性与多极性。

评价学生的客体主要指学生对德育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运用,又有日常品德行为表现。成绩有量化记录,也有分时段的定性评价,既有对学生进步行为的肯定,不足行为的督促,也有对发展趋向的鼓励,体现出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

评价方法和谐。德育教师在进行测评时应灵活适时地因材、因对象而异,不应抱着传统测评理念、手段和工具不放,要大胆尝试。如理论知识课要考试、考查结合,面试、口试、笔试并举,还可采取日常行为观察记录、调查访问、统计定性定量方法,针对学生不同群体特点还可进行分层分时段动态考核。根据对象特征,注意过程的发展变化,坚持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笔者在《法律基础》课测评时开展的“课堂说法”活动(由学生分组上台进行事先准备好的案例评说),从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能力,书本知识的掌握及合作精神等方面,全面测评学生的德、知、情、意等水平。这种与传统的书面考试完全不同的测评方法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爱,他们不仅人人参与,乐在其中,同时还寄言希望“发扬光大”,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开展这样的活动。

《礼仪》课程评测可放在每一章节学完后进行,如在“礼节、礼仪”这一章节学完后,就可当场进行实践考试;“交谈礼仪”与”电话礼仪”则可让学生编情景短剧进行考试。这种与死记硬背截然不同的考试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而且还能通过考试加深印象并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哲学基础》课中笔者运用谈话法测评,即在每堂课结束后与3-5个学生进行个别谈话,让学生介绍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或表达看法,甚至提出问题。教师根据谈话内容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同时指出问题并要求其改进。通过这种方法教师不仅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程度,实现测评的有效性;同时还能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及爱好,及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尚鸣政.《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2.麦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新世纪出版社1996年

3.教育部.《现代教育评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

4.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的

推荐访问: 德育 中职 有效性 理念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