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第二课,家乡美小学音乐人音课标版(简谱)四年级上

2022-12-09 09:10:02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第二课,家乡美小学音乐人音课标版(简谱)四年级上,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第二课,家乡美小学音乐人音课标版(简谱)四年级上

第二课 家乡美 一、 教学内容 聆听:牧歌 故乡是北京 演唱:杨柳青 大雁湖 二、教学目标 1.从聆听《故乡是北京》、《牧歌》,演唱《大雁湖》(内蒙古)、《杨柳青》(江苏)四首作品中,感受祖国大地从北到南有代表性的四个省市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

  2.从聆听上述两首作品中懂得独唱、合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力。

  3.从演唱上述两首民歌中,了解北南两地民歌音调的风格,以及改编其拍号后所创造的另一种情趣,从而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交流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进行抄写记录。

  三、教学重难 点 1.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江苏民歌《杨柳青》,感受浓郁扬州民歌风格,尝试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

  2.通过听赏不同题材的《杨柳青》,加深学生对江苏民歌的了解和认识。

  3.讲授扬州相关文化,使学生增加对民歌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四、 教材分析 1.《故乡是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敬仰的圣地。而生长在北京的人们则对这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现代化城市更具有深厚的感情。《故乡是北京》这首歌曲正是倾吐了生长于北京的人们对乡土怀恋的情绪。歌曲既描述了北京古城的传统景物(如天坛、北海、芦沟桥等),也展现了现代都市的风貌(如高楼大厦、旋转厅、电子街的机房等)。但歌曲更以最普通而又最富代表性的事物——四合院和油条、豆浆、家常饼,来触发积淀于心中的乡情,使人感到情真意切,朴实而贴近生活。歌曲的旋律吸取了京剧和京韵大鼓的音乐素材,赋予了歌曲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歌曲分为三个部分。

  2.《杨柳青》 歌曲《杨柳青》是一首江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民间小调,它以衬词“杨呀杨柳青”而得名。歌曲通过对党的赞颂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歌曲的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全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第一、二两乐句均为 6 小节,其中末两小节均为衬词,第三乐句(4 小节),第四乐句则全由浓郁的地方方言特点的衬词构成,这不仅造成了一种诙谐的情趣,而且增强了江苏民歌的风格。

  3.《大雁湖》 歌曲《大雁湖》是一首蒙古族民歌。曲调优美抒情、悠扬动听,富于歌唱性。曲中通过对大雁湖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人们热爱家乡的真切情感。歌曲为 2/4 拍、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曲调中“”切分节奏运用,使音乐富有动感。特别是第二乐句衬词“啊哈嗬”的运用更增添了歌曲浓郁的地方风格,表达了人们对家乡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第三乐句采用第一乐句换头重尾的手法,曲中的上下八度大跳把蒙古族人民的粗犷豪放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抒发了人们对家乡无比热爱之情。

  4.《牧歌》 《牧歌》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一首蒙古族民歌。歌词原为: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在短短的四句淳朴而形象的歌词中,却溶进了如此诗情画意。旋律具有内蒙古民歌中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特点,加上舒展、悠长的节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景色,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家乡深沉真挚的恋情。

  五、课时安排 四课时 洪桥镇中心小学音乐教研组备课表 备课人:

   包宇敏 任教年级 :

   四年级 教学课题 第二课 家乡美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感受音乐,体会蒙古民歌音乐,对蒙古族民歌音乐表现文化内涵了解。

  2.通过《牧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3.充分了解内蒙古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原民歌和无伴奏合唱形式的 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教学 重难点 1.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歌曲的特点。

  2.充分了解内蒙古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原民歌和无伴奏合唱形式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课前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组织教学,温故知新 1.师生问好。

  2.学习歌曲《牧歌》。

  (1)聆听歌曲《牧歌》。

  交流:上节课老师为大家介绍了短调《银杯》,长调《牧歌》,《银杯》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但《牧歌》只是简单的做了了解,现在我们来唱一唱《牧歌》。在听的过程中,根据长调的节奏,速度,旋律思考,这首歌曲是怎样的? 归纳:节奏自由,速度为慢速,旋律舒展,辽阔。

  (2)跟着伴奏唱歌谱。(多媒体展示) (3)难点解决。

  交流:同学们有没有困难的地方?或者哪里跟不上老师? 交流:歌曲中的倚音比较难唱,跟着老师手势一起唱。

  (4)教师带领唱歌谱。

  (5)聆听歌曲完整录音。

  提问:歌曲中唱了什么? 归纳:天空,白云,羊群,草原。勾勒了一幅充满生机诗情的草原放牧图。

  (6)加入歌词唱歌曲。

  交流:歌曲在第二乐句倒数第二小节有渐慢,带着感情,将歌曲唱的悠扬,抒情。

  二、聆听歌曲、体验音乐 1.聆听无伴奏合唱《牧歌》。

   交流:刚才我们唱过了抒情、动听的《牧歌》,现在我请大家听一听《牧歌》,这首牧歌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同学们仔细听一听在哪里? 归纳:有多个声部,无伴奏。

  2.解释无伴奏合唱。

  交流:同学们耳朵都很灵敏,像刚才这首《牧歌》,不使用乐器伴奏只有人声合唱的乐曲,我们称为无伴奏合唱。

  3.聆听歌曲第一部分。

  (1)辨别声部。

  交流:请大家听歌曲的第一部分,听一听歌曲有几个声部组成?几个声部分别是什么? 归纳:四个声部,女高、女低、男高、男低。

  (2)聆听第一部分引子,分析作用。

  交流:听一听歌曲的开头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他在唱些什么? 归纳:由女低声部用哼鸣形式带入,之后男低音模仿,呼应。展示出了草原的辽阔、恒远、沉静的景象,给人们无境的遐想。

  (3)再次聆听第一部分分析歌曲音色和力度。(多媒体展示) 归纳:引子过后,女高音唱出宽广辽阔的主旋律,女低,男高作为平稳的和声。后男低声部进入稳重的托住所有声部,是歌曲更有意境更深厚宽广,安详舒展。

  力度图示多媒体展示(红色代表女高音,紫色代表女低音,绿色代表男高音,蓝色代表男低音,简单解释) 4.聆听歌曲第二部分,分析歌曲。

  (1)交流:请大家聆听歌曲第二部分,仔细听一听,在音色的布局上有什么特别的? 归纳:旋律由第一部分发展而来,采用了复调的手法,交相呼应。首先以男高音唱出了主调,女高音再高八度进行模仿,而下句却由女低音作了回答。

  (2)再次聆听歌曲第二部分,体会力度,情感。展示力度图示简单讲解。

   5.聆听歌曲第三部分,分析歌曲。

  (1)交流:在这一段歌曲中在尾声上有什么特别的? 归纳:尾声也用了哼鸣演唱,和引子进行呼应,四个声部交织演唱,歌曲最后渐弱淡出最后女高声部旋律给人以似浮云飘向天空曲已终意未尽的感觉。

  (2)再次聆听歌曲第三部分,体会力度,情感。展示力度图示简单讲解。

  6.聆听全曲,体会内容,将四个声部用景色作比喻。

  (1)交流:听过了歌曲,我们也分析过了歌曲,请你们将四个声部的关系用歌词中的景色比喻一下? 归纳:女高——天空的云 女低——广阔的天空 男高——洁白的羊群 男低——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2)交流:歌曲表达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归纳:①引子部分 描述了草原如画的景色。天边,雄鹰盘旋着,俯视着。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草原,蒙古包犹如朵朵盛开着的莲花,装点着广袤的大草原。一切都是那么祥和安谧。

  ②第二部分 描述了草原人如歌的生活。微风送来阵阵悠扬的小曲和高亢的长调,牧人骑着骏马奔驰在草原上,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飞过。蒙古人,视马背为摇篮,马儿奔驰,心也跟着飞翔。

   ③第三部分 描述了牧民豪放的性格。远处传来声声喝彩,放眼望去,牧人们在竞技游戏。胜利的欢呼声,马儿的嘶鸣声,嘹亮的放歌......交织成一片欢乐的交响乐。

  ④尾声部分 描述了草原回归静谧草原的夜静静的,诗一般的韵味,梦一般的甜美,只有那悠扬的马头琴久久地回荡着……尾声部分如歌、绵长,与引子遥相呼应,令人回味无穷…… 三、拓展延伸,升华体验 1.介绍音色。

  音色:不同人声器官、乐器、及各种声源所发出的各种特色的声音成为音色。

   2.介绍编曲。

  归纳:瞿希贤 女作曲家 代表作有大合唱《红军根据地大合唱》、无伴奏合唱《牧歌》,电影音乐《青春之歌》、《红旗谱》歌曲《听妈妈讲那个过去的事情》、《飞来的花瓣》等。

  结束语:今天,老师和大家去欣赏感受了很多形式的《牧歌》,大家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丰富了《牧歌》的表现。同时,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内蒙古这个热情、幸福、自由的民族。课后,我们可以去收集更多内蒙古的歌曲进行欣赏。。

  教学反思:

   洪桥镇中心小学音乐教研组备课表 备课人:

   包宇敏 任教年级 :

   四年级 教学课题 第二课 家乡美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江苏民歌《杨柳青》,感受浓郁扬州民歌风格,尝试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

  2.通过听赏不同题材的《杨柳青》,加深学生对江苏民歌的了解和认识。

  3.讲授扬州相关文化,使学生增加对民歌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能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扬州民歌《杨柳青》。

  难点:尝试用扬州方言唱歌曲,体会衬词的作用,感受浓郁的扬州音乐特色。

  课前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1.复习演唱《茉莉花》。(听江南丝竹《紫竹调》进教室) 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茉莉花》这首歌吗?茉莉花白白的,香香的,很纯,很美,我们一起用优美的歌声唱一唱。

   师:茉莉花是咱们江苏的一首民歌,你知道江苏有哪些城市吗? 2.师生读李白的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播放自制扬州音乐风光片,让学生欣赏,背景音乐民乐合奏《杨柳青》。

  师: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雨朦朦,琼花盛开,花香扑鼻,是个风景很美的城市。想去看看吗?下面就跟一起走进扬州。

  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不仅有历史悠久的“瘦西湖”、 古刹大明寺、“城市山林”美誉的何园、“四季假山”著称的个园,还有各种各样的特色小吃:三丁包子、黄桥烧饼,还有闻名遐迩的美食—扬州炒饭,真可谓是色香味俱全。

  (设计意图:通过配乐欣赏扬州美景,老师配音讲解,视听结合,将音乐美和景色美融入一体,让学生充分感受江南风采和魅力。) 二、听赏《杨柳青》 1.听老师范唱,初步了解歌曲。

  师:扬州美吗?大家已经陶醉了吧?同学们,扬州的民歌也是很有名的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首扬州民歌《杨柳青》。你们想听吗?(全体同学听赏歌曲一遍) 师:听完这首歌曲,你的感受是怎样的?歌曲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呢?劳动者的心情怎样? 2.体会歌曲强弱 。(看谱欣赏) 师:这首歌曲的节拍是(2/4 拍)它的强弱规律是第一拍强,第二拍弱,所以使歌曲听起来轻快、跳跃。咱们再来感受一下劳动者的愉快心情吧!准备好了吗?注意大家可以加上锄草、割麦、插秧的动作。

  (再听一次引导学生边听音乐、做动作边体会:可以是除草、割麦) 3.五声调式。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的曲调是由哪几个音构成的?咱们来找找看? 师:五声调式是以纯五度的音程关系来排列的,是由五个音所构成的调式的。由于这种调式是我国特有的,也可以称为民族调式。这五个音的名称分别是:C 宫、 D 商、 E 角、 G 徵、 A 羽。这样的五个音构成中国特有的五声调式,江苏民歌大多是以五声调式的形式出现的。

  三、突破歌曲重难点,学唱衬词 1.指导读音: nia、qie、se。

  师:扬州话较“嗲”,叫“吴侬软语”,前鼻音较多,发音的位置相对靠前,翘舌音读成平舌音。歌词中出现的呢(nia)、七(qie)、石(se) 2.师生接口念。

  师:七(qie)搭七呢(nia) 生:嘣啊 nia 呢(nia) 师:杨柳石(se)子 生:松啊呢(nia) 师:松子松呢(nia),嘣又嘣呢(nia),松松末(me)青又青哪哥哥(guo) 师教唱:杨柳叶子青啊呢(nia) 3.加上曲子“1 1 1 ”师奏琴生跟唱。(出示课件) 4.加筷子伴奏演唱。

  5.讲解衬词。

  作用:抒发情感 烘托气氛。

  师:《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歌曲因衬词 “杨呀杨柳青”而得名。

  唱“杨柳叶子青啊 nia”这一句。

  6.歌曲中还有衬词吗?找找看。

  师:带唱“呵(huo)呵咿呵呵,杨啊杨柳青啊 nia”(运用听唱法学唱) 师:这两句要唱得怎样?(很轻快) 四、学唱《杨柳青》歌词 1. 读歌词:

  用普通话朗读一遍:早晨下田露水多,点点露水润麦苗。

   指导再用扬州方言读一遍:(出示歌词) Zao cen lu sui do 早 晨 下 田 露 水 多, lu sui lun mo 点 点 露 水 润 麦 苗. 教师带读。

  2.理解歌词:这首歌曲描绘了一幅农民劳动愉快劳动的画面。

  3.老师范唱,生跟唱。

  4.思考:老师演唱这句时是连贯的还是跳跃的? 大家可以设计一个动作来表示这种跳跃感吗? 生:可以肩膀上下晃动,表现歌曲跳跃感。还可以身体左右一晃一晃。

  5.我们来唱一唱,动一动。

  指导学生体会歌曲一字多音跳跃的感觉。

  五、完整演唱歌曲 1.跟琴轻唱一遍,想想歌曲怎样演唱更好? 2.我们一起来设计:(出示课件) 情绪:欢快活泼 速度:中速稍快 声音:轻亮明快 演唱形式:领唱齐唱。

  3.加上筷子伴奏衬词部分,加上律动演唱歌曲。

  4.指名领唱歌曲。

  (设计意图:这首歌曲有多处难点,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通过念、唱衬词,师生接口唱身体律动掌握歌曲一字多音的演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将歌曲化难为易,鼓励学生放开胆子找感觉。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掌握,体会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的乐趣。

  六、拓展欣赏 师:《杨柳青》这首歌曲歌词不固定,诙谐,风趣,欢快词句加上节奏跳跃的曲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无伴奏合唱《杨...

推荐访问: 家乡美小学音乐人音课标版(简谱)四年级上 标签 简谱 音乐人 四年级上册音乐家乡美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