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与传统文化”部分】传统文化诗词20首

2021-11-04 11:20:50 | 浏览次数:

“诗词与传统文化”部分 一、选择题(50题)  1、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 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2、一种特殊的工艺美术制品,采用蓝色的原料,用紫铜打成胎型,填上釉料,入炉反复烧结再磨光而成。这指的是:(A) A景泰蓝 B彩陶 C琉璃 D 铜鼎 3、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4、“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B) A东海 B西域 C南国 D中原 5、“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6、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 (C) A文姬归汉 B霸王别姬 C苏武牧羊 D楚汉相争 7、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B)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8、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祖国大陆的人们开始和台湾接触,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在三国是称为:(A) A夷洲 B流求 C东番 D台湾 9、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B)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山 D峨眉山 10、中国第一长洞是:(D) A王屋山洞 B赤城山洞 C青城山洞 D双河洞 11、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A)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洛阳 12、龙门石窟位于下列哪个省:(A) A河南 B 甘肃 C陕西 D山东 13、苗族的传统乐器是:(D) A笙 B笛 C萧 D芦笙 14、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B) A蒿饼 B巧果 C汤圆 D竹筒饭 15、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16、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A) A丰收年景的6—9月 B每年秋天 C清明后10天 D端午前3天 17、中国全部的少数民族语言共分几个语系?(A) A 5个 B 6个 C 7个 D 8个 18、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普遍采用什么颜色?(C) A黄色 B 紫色 C红色 D蓝 19、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C) A.60岁 B 100岁以上 C 80---100岁 D 70岁 20、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D) A西湖龙井 B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 21、中国刺绣是在布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我国的刺绣驰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四大名绣不包括:(B) A苏绣 B顾绣 C蜀绣 D湘绣 2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23、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里的“一寸”是用哪种古代计时器量出的时间单位?(B) A圭表 B 漏刻 C日影 D漏壶 24、我国的戏曲脸谱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B) A雅乐 B燕乐 C清商乐 D蜀乐 25、现存最早的宋词歌谱是:(B) A《汉宫秋月》 B《白石道人歌曲》 C《白鸟朝凤》 D《 葬花吟》 26、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27、 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A)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28、《红楼梦》的四大家族中没有下列哪个姓氏?(A) A吴 B贾 C王 D史 29、下列不属于我国四大传说故事的是:(D) A《牛郎织女》 B《孟江女》 C《白蛇传》 D《山海经》 30、下列不是东汉文学三崔的是:(C) A崔驷 B崔瑗 C崔醒 D崔寰 31、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32、不属于文房四宝的是:(D) A宣纸 B湖笔 C徽墨 D河砚 33、四大书院中位于江西的是:(A) A白鹿书院 B石鼓书院 C应天俯书院 D岳麓书院 34、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B) A 8 B 10 C 12 D 14 35、我们用“羞花”来形容历史上哪位美女?(B) A西施 B杨贵妃 C貂禅 D王昭君 36、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是在:(A)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37、“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38、微剧是什么传统戏剧的前身?(B) A湘剧 B京剧 C豫剧 D川剧 39、京剧服装中男性角色蟒袍上的动物是:(C) A蛇 B凤 C龙 D虎 40、“宰相”的“宰”最早指:(B) A高级官吏 B官吏统称 C低级官吏 D皇帝 41、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冯梦龙的著作? (D) A、《初刻拍案惊奇》 B《喻世明言》 C《醒世恒言》 D《西厢记》 42、七月七日长生殿,_C_ A、夜深无人私语时B、相逢何必曾相识 C、夜半无人私语时D、相见时难别亦难 43、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 4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_D_” A、士可忍,孰不可忍。B、是可忍,孰不可忍 C、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5、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B_ A、《礼记》 B《中庸》 C、《周易》 D、《春秋》 46、五代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_B_ A、东周 B、后周 C、南宋 D、北宋 47、“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隐《无题》 48、下列哪一句不是大学中句子(C) A、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失后,则近道矣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C、是故君子不用其极 D、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9、王维擅长的诗体是_C_ A、咏物诗 B、咏景诗 C、山水田园诗 D、叙事诗 50、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_A_ A、西林寺 B、东林寺 C、庐山 D、龙虎山 二、填空题(50题) 1、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 》 赤壁之战 (战役)中的“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来的。

2、“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水浒传 》的一个回目 。

3、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

4、《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 孙悟空 。

5、《游山西村》这首七律诗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两句诗,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6、晏殊《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对偶句,被誉为“千古奇偶”。

7、《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3、康熙皇帝的庙号是(圣祖)。

14、《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是今天的(吐鲁番盆地)。

1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出自古诗《小池》。

16、宋代的代表性刑罚是(刺配)。

17、“山外青山楼外楼”在原诗《题临安邸》中的下句是(西湖歌舞几时休)。

18、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山东)。

19、“死去元知万事空”下一句是(但悲不见九洲同)。

20、成语“不入虎穴”,下一句是(焉得虎子)。

21、我国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是(《黄帝内经》)。

22、《全唐诗》收录的是唐代(4万8千多首诗)。

2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者是(陆游)。

24、古代常用称谓代替年龄。请说出下列年龄的称谓:60岁(花甲)70岁(古稀)。

25、“建元”是我国(汉武帝)皇帝使用的年号。

26、古语说“良贾不为折阅不市”说的是(商人不因折本不买卖)。

27、“日出江花红胜火”的下一句是(春来江水绿如蓝) 28、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颜色,生长在大草原的蒙古族喜爱(白色)。

27、《史记》中的“世家”是给(诸侯王)作的传。

28、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是谁发明的?( 张衡) 29、“三过家门而不人”是(禹)的故事。

30、《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

31、“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32、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颁布的药典出现在(中国唐朝)。

33、书画作品中的“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四种植物。

34、“本是同根生”的下一句是(相煎何太急)。

35、“随风潜入夜”的下一句是(润物细无声)。

36、《三国演义》中的“凤雏”是(庞统)。

37、《窦娥冤》的作者是(关汉卿) 38、徐悲鸿以画(奔马)闻名世界。

39、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

4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

4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者是陆游。

42、“孤帆远影碧空尽”的下一句是惟见长江天际流。

43、《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44、我国农历中有(24个)个节气。

45、“出污泥而不染”说的植物是(莲花)。

46、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

47、我们常说高科技的“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48、《百家姓》中的第一个姓氏是(赵)。

4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言。

50、《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年间(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的历史巨著。

推荐访问: 诗词 文化 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