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平均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9,平均数丨浙教版,(2)】

2021-10-27 12:30:30 | 浏览次数:

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坐过公交车吗?公交车门有一条1.2米高黄色的线,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 二、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班开展了数学速度竞赛,在同一时间内看谁做的最多。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较快的几位同学数据:小红12题,小兰14题,小丽11题,小明15题。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同学们做题的速度,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几位同学数据:小红12题,小兰14题,小丽11题,小明15题。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每人的数量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数量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棒子,通过把多的棒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棒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

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把四个人的棒子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

板书:先求和再平分 总结
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平均数。

板书课题:总数÷份数=平均数 (二)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这几个同学的数据变多了或变少了,平均数会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平均数的变化。结合平均数观察表格,平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三)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出示平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

2、估一估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多少张?并说说想法。

3、讨论比较说说自己的发现。

4、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后集体订正。

5、小结: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四、全课小结。

1、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2、回忆求“平均数”的方法。

五、作业:
做课本的第4题。

六、板书设计:
方法一:移多补少 方法二:先求和再平分 总数÷份数=平均数 七、教学反思:

推荐访问: 平均数 上册 五年级 浙教版 数学教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