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理压力与教学效果分析

2022-03-02 00:06:57 | 浏览次数:

摘要:在高校,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地位、大学生的特点、晋升职称的压力、社会角色期待的压力及其他现实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理压力尤为突出。过大的心理压力不仅给教师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危害,还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要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努力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学科地位,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从而有效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心理压力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70

1 高校思政课教师心理压力的构成及成因

1.1 思政课特殊地位带来的压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学科,担负着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方面研究的重任”[1],“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2]。同时,该学科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发展还会给理论研究、教育和宣传工作及理论工作队伍建设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平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但长期以来,“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际上没有自己的学科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上没有自己的学科支撑的状况”。[3]种种原因导致部分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中感觉所授课程的根基并不牢固,理论与实践衔接起来较为困难。正是由于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的学科价值认识不充分,甚至轻视自己所在的学科,极易导致教师对自我价值和学科价值加以否定,教学效能感较低,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压力。

2 部分高校对思政课重视不够,致使思政课教师处于边缘地位

近年来,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给予了足够重视,多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文件相继出台,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部分高校对中央精神并未认真落实。多数高校都把重点放在本校重点学科的建设上,对思政课的发展漠不关心,置思政课教师于边缘地位。主要表现在:第一,组织管理上,按照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标要求,各高校应建立健全的思政课教学科研部门,与专业院系同等配备教学设备和基本图书资料、国内外主要社科期刊、声像资料、教学课件以及办公用房、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等,满足教学,并提供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正常运行的各项经费和用于教师学术交流、考察等的专项经费,但部分高校在配置上与要求有很大差距。第二,教学管理上,小班授课、实践教学的经费与实践基地等环节不能落实。相当多的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设计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于学校并不能配备充足的教学设备或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使得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方案无法实施,部分高校甚至连基本的扩音设备、多媒体设备都不能保证充足供应。第三,科研方面,思想政治理论科研课题的申请上存在更大的难度,科研经费没有足够的保障。各高校把科研重点放在本校优势重点学科上无可厚非,但是把思政课过度边缘化对于思政课教师队伍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十分不利。第四,由于受高校组织管理、科研立项、教学评价等制度方面的影响,优势学科教师在晋升职称方面要容易得多,思政课教师处于明显弱势,加上在继续深造方面他们的机会也明显要少,思政课教师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面对上级的督查往往是搞突击应付,制造虚假材料蒙混过关,在上级督查过后思政课教师并未感受到实质性改变。

1.2 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特点带来的压力

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思政课教育教学面临以下难题:

1.2.1 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思政课教学的矛盾

大学时期是真正认识自我的时期,大学教育比普通教育更加自由和民主,除了课堂学习时间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由学生自己支配,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自主性显著增强,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可进行自由选择。多年来,高校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象,他们看不到思政课的学习价值,没有把思政课学习看作其素质提高的一部分,把大部分学习的时间与精力放在了其他学科上,甚至连基本的课堂学习都不能保证,逃课现象十分突出,对作业抄袭应付,对考试搞突击,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1.2.2 大学生学习的开放性与思政课教学的矛盾

以教师、书本、课堂为教学各环节的中心是传统大学教学的基本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日益突破单纯的教师、教材、专业、课堂、学校的界限,在更广阔的领域里进行学习活动。同时,大学时期是真正认识自我的时期,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并且开始用批判的眼光分析问题,但是,由于社会阅历不深,社会实践能力欠缺,对现实的认知能力有限,在分析社会问题时会与实际脱节,带有理想化色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1.2.3 大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思政课教学的矛盾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任,这种专门人才的重要特征是不仅具备广博的知识,而且有超越一般性人才的创造性。这种能力的获得要求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创造性学习,而创造性学习要求具备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包括树立创造性教育思想,培养创造型教师,开设创造性课程,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由于思政课科研经费不足、实践环节得不到落实、课程内容的可操作性不强,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技能的培养明显要比其他课程困难。

1.2.4 大学师生关系与思政课教学的矛盾

大学教育环境相对自由和民主,教师由“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日益转变为“协作者”、“参与者”、“引导者”,师生之间日益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的朋友关系,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长期以来,由于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思政课,把思政课仅仅当做政治宣传,个别学生甚至还会产生反感情绪,这种忽视甚至反感思政课的直接表现就是课堂上学习态度冷漠,难以跟教师产生互动甚至逃课。教师权威的下降成为大学生与老师相处时面临的突出问题,还会有损老师的威信,最终导致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展开。

2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心理压力过大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2.1 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树立一种有魅力的教师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其学术功底、教学技能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在感情上,要爱岗敬业、积极上进、关爱学生、情绪稳定、充满自信; 在领导方式上,要民主;在行为上,要沉稳果断,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思政课授课内容决定了学习过程中特别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思想上的共鸣,要达到这一点教师的个人魅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自信、自如地传授给学生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那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要树立一种自信、乐观的良好形象。过大的心理压力恰恰导致的是与此相反的一种状态:自卑,情绪低落,缺乏激情,逃避现实问题,另外还会导致焦虑、抑郁、狂躁、情绪恶劣从而引起师生交流障碍,在这种状态下,很难树立一种吸引学生的形象,也就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2 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有较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于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浅层面的介绍,还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论证,教师要达到这种高层次必须要搞科研。而压力过大会使人的大脑高度紧张,长期紧张就会抑制神经,使认识和思维封闭起来。因而,心理压力过大会限制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高,也就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3 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种种不良影响最终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很难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逃课,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吸收程度很低,反过来又会给教师情绪造成很大影响,难以保持授课的最佳状态,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3 缓解高校思政课教师心理压力,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

3.1 思政课教师要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增强教学效能感

思政课教师必须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树立奋斗的目标,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具体来说,思政课教师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3.1.1 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我国要构建的主流意识形态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学科,在我国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在新形势下,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目标,思政课教师必然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1.2 为社会发展培养、积聚人才力量

“思政课”是构成全面发展人才知识框架的基础性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其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道德伦理和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其涉及面之广,是任何其他学科所无法达到的。在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思政课教师至少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引着人生的方向和生活的道路,而大学阶段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价值观还不稳定,情绪会因学业、生活、人际关系、环境变化等引起较大波动,容易偏激、冲动,必须予以正确的引导,思政课能在其中发挥其他学科难以做到的积极作用。其次,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高等教育中,创新意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决定了它不仅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长才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在未来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大学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机械地了解和背诵国家的方针政策上,要培养他们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去关注社会问题,为未来推动问题的解决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其他学科所难以做到的。

3.2 要从各个环节真正做到重视思政课,为思政课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仅靠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努力来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教育部于2011年1月已经颁布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教社科[2011]1号文件),从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学科建设、特色项目等方面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要求,各高校只有重视思政课,认真落实教育部的精神,按照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要求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建立健全的机构机制、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提供教师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更好地推动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高。

3.3 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自身素质可以从多方面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第一,可以提高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第二,可以增强教师的自信。自信心与心理压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自信心缺乏会产生重大的心理压力,部分教师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差,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是教师必须要做的事情。第三,会更大程度上得到外部环境的认可,从而改善自己生活、工作的处境,给教师带来更大的成就感。所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戴爱萍,王英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体会[J].校园心理,2012.

[2]杨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及其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4).

[3]陈占安.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0,(1).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1.

[5]姚明.案例教学法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J].理论界,2007.

作者简介:刘玉凤,女,汉族,200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治学专业,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山东青岛 266109

推荐访问: 政治理论 心理压力 教学效果 思想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