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突发事件中应急教育的缺失与思考

2022-05-16 12:25:04 | 浏览次数:

摘 要:受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影响,大学校园的开放,各类校园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对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校园的和谐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并总结了应对突发现件的教育缺失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教育内容,探讨了有效应对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教育策略,从而保障高校校园稳定安全。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应急教育 策略

高校是一个多元、多层次、多因素的公共环境,随着社会不断深入的发展与变革,高校面临着大量复杂的安全隐患和风险。“美国社区校园枪击案”、“德国南部校园枪击案”、“ 澳大利亚校长集体食物中毒案”等近年来发生的突发性事件表明,高校也会受到威胁。大学生们缺乏完善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约束引导,多数人关注社会变革,对新情况、新问题反应敏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煽动,如不及时加以引导、教育,对学校管理乃至社会稳定都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一、影响高校大学生的突发事件分类

心理类:由于心理疾病、情感失败、学习压力、家庭原因等造成的情绪问题、自残事件、自杀事件、杀人事件;网络类:网络引发的高校突发事件影响扩大化,网络黑客、网络犯罪等;安全类:重大流行疫情,如SARS等,校园食品安全,如食物中毒等;灾难类:自然灾难,如地震等,人为灾难, 如宿舍失火、车祸等;治安类:打架斗殴,抢劫、枪击、拐骗、误入传销组织等;管理类:由于对学校管理方面存的问题不满而爆发与学校管理人员的冲突事件;政治类:关心本国国内及国际之间的政治问题,例如:中日关系等。

二、应急教育在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缺失

在确立高校应急对策之前,应首先明确高校应对突发事件时的缺失,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有校的对策。总的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不强,主要局限于事后应对为主,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没有建立提前预防体系。高校的规章制度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制度化重视,决定着高校突发事件能不能被有效的化解和预防。我们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时,多数采取的是“维稳”的手段,急于用强制、单向的方式来平息事件,而忽视学生这个群体本身对事件的诉求和关注,这种管理模式其结果并不理想,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不稳定、脆弱,反而容易加深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纠纷,引发事件进一步升级。事件发生前,缺乏防御意识。在危机潜伏阶段,如果提前有效的防御,可以减轻或者避免事态的发生,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形成有效、分层的网络管理体系,有针对性的把事件控制在最初阶段。事件中,缺乏防治对策。对于各类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起到重大的积极作用。良性的宣传与引导工作在事件发生时通常被忽略,反而被隐瞒、打压的方式替代,结果只能加速事态的恶性发展,带来更难以解决的问题。事件后,缺乏善后处理能力。事件发生后,更多的心理问题浮出水面,表现的困难貌似解决了,但后续会有更多、更深层的心理问题有待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此时的重要性通常被忽略,从而埋下了下一次危机的种子。

三、高校应对校园突发事件中的应急教育内容

应急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能让人感悟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目的是增进对生命的认识,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以及实践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行动。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敬重个体生命的教育。二是提高个体生存能力的教育。如今,大部分高校开展了大学生生存拓展训练等活动,既可以开拓视野,又可以缓解学习压力,同时有助于促进沟通与交流,增强其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应急科普教育: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到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3.27%。青年人的科普教育现状堪忧,主要是受社会大观念更加倾向于应试教育,对科技关注度不高的影响,他们对科学技术掌握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创新力、一个社会的发展力和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因此,应急科普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应急心理健康教育:突发事件所引发的普遍心理恐慌、心理压力是潜在的、持久的,易引发诸多后续问题,如不及时进行适当的心理危机干预,可导致自杀等严重社会危害。目前高校突发事件中,对由于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影响的重视程度不够,机制运行不畅,支持力度不足,还存在“不出事不重视”的现象,大大地减缓了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进程。应急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通过自身具有的导向、保证、协调、动员和转化等功能,消除了学生认知的障碍与心理上的消极状态,完善了教育内容、教育培训及校园网络宣传,促進了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开辟了应对突发事件的阵地与新渠道。奉献教育:奉献教育是一种内省的精神。奉献教育既是服务社会、实现自我的行为方式,也是社会认同感的渗透、社会核心价值理念;奉献教育不但包含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倡导提高奉献精神,而且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义工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在奉献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用实际行动反哺社会,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四、对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应急教育的思考

1.事前防控:认真面对突发事件潜伏期。高校应专门设立相关舆情收集部门,一方面与新闻媒体保持密切联系,关注突发事件的实时动态,另一方面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等深入学生群体,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和下一步将要采取的行动,及时通报学校决策管理层,提高对突发事件演化的预见性,建立“事前防控型”的应急教育预警预案。通过安全教育应急演练、心理状况调查与排摸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危机意识、获取求生技能,了解心理健康状况,发现潜在危机,提高理论认识,避免谣言散播。

2.常态体系: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危机期。长期以来由于全民的危机管理意识淡薄,一直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系统、综合的公共危机教育体系,高校规范化、制度化的应急教育及其缺乏,难以适应现实需要。高校应该注意日常的信息发布与谣言的澄清,有针对性的科学普及教育、心理辅导、思想动员、对各类信息的监控及学生思想行为的监控,由此了解事实真相、避免谣言散播,提高科学素养、避免非理性行为,稳定学生心理状况、注意调整与引导,防止虚假、反动、消极信息的散播,防治群体性恶性事件发生。最后,将事件的正确认识、对待紧急事件的应急处理理念、案例及行动方案等融入高校常态机制。

3.平稳过渡:稳定处理突发事件恢复期。通过“体验式”的教育场景、“多渠道”信息宣传、“全民式”的广泛参与这几种宣传方式,应急教育在高校学生中的重视程度应有所提高,受众范围逐步拓宽。突发事件后的善后处理期非常关键,通过心理辅导、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发掘及宣传、榜样教育的力量,可以消除突发事件的滞后性心理影响,今后处理此类突发事件时有章可循,更新了教育内容,更好的发扬民族精神,同时起到了传递正能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明生著,公众应急教育亟待与时俱进[N].光明日报,2011-03-22:02.

[2]韩启德,转变与创新中的科普工作[J]. 科技导报,2010,23:03.

[3]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与欧美相比排名垫底[N]. 中国青年报,2010-9-28:01.

[4]李蔚然.基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高校应急教育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179.

[5]郑永廷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与难点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5):07.

作者简介:窦琦(1980—),女,辽宁阜新人,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

推荐访问: 缺失 应急 突发 思考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