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背鲈鲤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2022-05-16 11:30:04 | 浏览次数:

摘要 对内塘驯养的后背鲈鲤首次开展人工繁殖试验,分2次注射,针距48 h,水温14.3~15.5 ℃,效应时间51~54 h。人工催产4组(♀∶♂=4∶1),全部排卵。采用挤卵干法授精,共获卵42 904粒,平均受精率63.3%。水温12.0~15.5 ℃(平均13.9 ℃),用尤先科孵化器孵化,经190.1 h开始出膜,全部出膜完毕耗时100 h。共孵出仔鱼24 557尾,孵化率90.4%.。初孵仔鱼全长9.5~10.6 mm,8~12 d平游。

关键词 后背鲈鲤;人工繁殖;仔鱼

中图分类号 S965.1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63-02

后背鲈鲤(Percocypris pingi retrodorslis)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鲈鲤属(Percocypris),俗称花鱼,是澜沧江、怒江特有鱼类,为冷水性野生经济鱼类。常见个体3~5 kg,最大个体可达20 kg。食性为肉食性,以小鱼、小虾为食,主要栖息于澜沧江、怒江水系干流的中上层水域。由于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后背鲈鲤的资源量不断减少,加之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因此售价昂贵(达300元/kg)。

目前,仅见鲈鲤的胚胎发育有较详细的报道,养殖方面仅有零星的介绍,而对后背鲈鲤的研究,特别是繁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为了科学合理地保护开发和利用野生鲈鲤类资源,项目组从2010年5月开始至今,在华能澜沧江苗尾·功果桥水电站鱼类增殖站采捕、驯养后背鲈鲤取得成功的基础上,2013年3月31日人工催产获得部分受精卵,但未孵出鱼苗;2014年3月13—15日,再次对内塘驯养成熟的后背鲈鲤进行人工催产,于3月17日获人工受精卵42 904粒,3月29日孵出仔鱼24 557尾,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现将有关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鱼来源

后背鲈鲤亲本于2010年5月至2012年11月采自澜沧江苗尾至瓦窑江段,数量近百尾,个体重1.4~3.2 kg。经消毒、暂养2~3 d后,放入内塘驯养,直至成熟。

1.2 亲鱼培育

1.2.1 鱼池情况。利用华能澜沧江苗尾·功果桥水电站鱼类增殖站的部分长方形水泥鱼池作为驯养池,大小分别为8.00 m×4.00 m×0.85 m和9.00 m×5.00 m×1.35 m,鱼池上面均加盖防逃网[1]。水源系山泉水(属澜沧江水系),海拔1 400 m,四季水质清新,溶氧高,年均水温15.39 ℃,最低月平均水温9.66 ℃(1月),最高月平均水温22.30 ℃(7月)。

1.2.2 投喂管理。夏、秋季,由于水温较适宜,摄食量较大,每天投喂4次,分别是8:30、21:00投喂活饵料或鲜鱼肉,14:00、18:00投喂颗粒饲料;冬季,由于水温低,摄食量少,每天投喂2次活饵料或鲜鱼肉;春季,由于水温慢慢上升,每天投喂2次活饵料或鲜鱼肉、1次颗粒饲料,且每2~3 d加大水流量、用流水刺激,促进性腺进一步发育。

每30~40 d施药1次,预防鱼病的发生。经常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勤换水和加注新水,清理排水口杂物,清除残饵和淤泥,确保鱼池水质清新、溶氧量高[2]。

1.3 亲鱼选择

亲鱼挑选前,需停食2 d。雌鱼腹部较膨大、翻向上卵巢轮廓较明显,生殖孔较大、较圆、微红;雄鱼头部前端无追星,腹部较小,生殖孔较小、较窄。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成熟良好的雌、雄鱼作为繁殖的亲鱼。

1.4 人工催产

人工催产亲鱼5尾。其中,雌亲鱼4尾,体重为3.2~5.5 kg;雄亲鱼1尾,体重为3.3 kg。♀∶♂=4∶1。分2次注射,催产水温为14.3~15.5 ℃。2014年3月13日16:00,雌亲鱼第1次注射LRH-A 1~2 μg/kg;3月15日16:00,第2次注射LRH-A 5~6 μg/kg+DOM 3~4 μg/kg。雄亲鱼在雌亲鱼第2次注射时注射,注射剂量为雌亲鱼的1/2。采用体腔注射,即在胸鳍基部无鳞片的凹入部位,将针头朝向头部前上方与体轴成45°角刺入1.5 cm,然后把注射液缓缓注入鱼体。注射前后,均对注射部位用75%酒精消毒。注射完催产药物的5尾亲鱼放入产卵池中待产。

待产期间,第1天每隔12 h检查1次;从第2天开始,每隔2 h检查1次。3月17日19:40—22:40,轻压雌亲鱼腹部有卵流出(排卵),立即进行人工授精。

1.5 人工授精

采用干法人工授精,将亲鱼提出水面,用毛巾擦去亲鱼体表水分,把雌、雄亲鱼头朝上、尾朝下,将卵和精液挤入擦干的塑料盆中,同时用鸡毛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搅拌60~120 s,使精、卵充分混合;然后缓缓加入少量清水,再轻轻搅拌60~120 s;静置60 s后,用清水洗卵3~4次,洗去精液和杂质。经用杯量法计算,4尾雌亲鱼经人工授精共获卵42 904粒[3]。

1.6 人工孵化

受精卵在尤先科孵化器内24 h微量滴水孵化。卵呈金黄色,圆形,卵径为2.3~2.5 mm;受精后13min卵膜吸水膨胀,卵径达3.3~3.8 mm;具微黏性,吸水10~12 min后,黏性可自行消失。每天8:30、13:30、18:30分3次测量水温,孵化期间水温12.0~15.5 ℃、平均13.9 ℃。24 h用解剖镜(Nikon,SMZ800)连续对选定的受精卵进行胚胎发育观察,以50%的胚体进入到某时期作为该时期的开始。胚胎发育到原肠中期时,随机取百余粒卵统计受精率。

1.7 鱼苗培育

仔鱼平游前,利用尤先科孵化器24 h微量滴水培育;平游后,转入直径1.0 m、高0.8 m的圆形玻璃缸中培育,每天8:30、13:30、18:30分3次投喂轮虫、蛋黄等。

1.8 产后亲鱼护理

产后亲鱼,在伤口涂抺高锰酸钾溶液或聚维酮碘和注射兽用青霉素(1万IU/kg·体重)后,入水质清新的池塘中专塘饲养,并精养细喂[4]。

2 结果与分析

2.1 亲鱼培育

2010年5月至2012年11月采捕的近百尾后背鲈鲤,通过人工培养,至2014年3月,仅存活18尾。经挑选,培育成熟、可供人工催产的亲鱼有5尾,即4尾雌鱼、1尾雄鱼,个体重3.2~5.5 kg。

2.2 人工催产

人工催产亲鱼5尾,即4尾雌鱼、1尾雄鱼,♀∶♂=4∶1,结果全部排卵、排精,人工催产率为100%。从3月15日16:00第2次注射催产药物至3月17日19:40—22:40排卵(人工挤压),效应时间为51~54 h。

2.3 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获得42 904粒卵,经孵化43.03 h,胚胎发育进入原肠中期。经统计,受精卵27 168粒,平均受精率63.3%。

2.4 人工孵化

后背鲈鲤受精卵胚胎发育分为受精卵、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出期8个阶段。水温12.0~15.5 ℃(平均13.9 ℃)时用尤先科孵化器孵化,经190.1 h开始出膜、274 h出膜50%,290 h全部出膜完毕,整个出膜时间持续100 h。共孵出仔鱼24 557尾,孵化率90.4%。

初孵仔鱼全长9.5~10.6 mm,肛后长占全长的26%,身体除卵黄外呈透明,含有很大的卵黄囊。仔鱼静卧尤先科孵化器底部,极少活动。

2.5 鱼苗培育

初孵仔鱼至平游前,用尤先科孵化器24 h微量滴水培育。此阶段,仔鱼靠卵黄囊提供营养,维持生命,人工不投喂。

仔鱼孵出8 d后,部分开始平游;孵出12 d,全部平游。此时转入直径1.0 m、高0.8 m的圆形玻璃缸中培育,每天8:30、13:30、18:30分3次投喂轮虫、蛋黄等,并时常加注新水、增氧,每天傍晚清污,保证水质清新。

2.6 产后亲鱼护理

对产后亲鱼采取了伤口涂抺药物和注射抗菌药物,在水质清新的池塘中专塘饲养,并投喂营养丰富的饵料,持续10 d以上。因此,产后亲鱼有4尾恢复良好,仅有1尾死亡。

3 讨论

后背鲈鲤受精卵在水温12.0~15.5 ℃(平均13.9 ℃),历经190.1 h开始出膜,290 h全部出膜完毕,整个出膜时间持续100 h;而鲈鲤受精卵在水温(15.7±0.7)℃条件下,历时164 h孵出、187 h全部出膜完毕,整个出膜时间持续23 h。前者比后者依次要长出26、103、77 h,其中孵出期相差77 h,这与后背鲈鲤属冷水性鱼类,更低的水温需要更长时间的孵化,而更长时间的孵化能使仔鱼长得更大,有利于度过不良环境,使仔鱼孵出后能迅速适应环境并存活。

后背鲈鲤仔鱼孵出8 d后部分开始平游,孵出12 d全部平游,平游持续时间为4 d。这与仔鱼整个出膜时间持续100 h,出膜有先有后,生长发育有快有慢是一致的。

后背鲈鲤个体较大,野性较强,采捕的亲鱼多有外伤。因此,驯养成活率较低,不足20%。但一旦驯养成功,养殖较易,食性可从野生状态的肉食性转变为摄食人工投喂的颗粒饲料、陆生昆虫和鲜鱼肉等。在水质清新、水温适宜、流水环境和投喂得当条件下,后背鲈鲤能够在内塘良好生长及性腺发育成熟[5-6]。

后背鲈鲤个体较大,抗病力较强,生长较快,具有优良的经济性状。随着人工繁殖的成功,可将后背鲈鲤作为人工增殖、养殖的种类在适宜地区进行推广。

4 致谢

云南省渔業科学研究院的宋建宇、符世伟、李颖睿、杨松丽、李梁、艾莎、周睿和华能澜沧江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功果桥分公司的丁登虎、李国锋及大理州渔业工作站的杨光清同志参加了部分研究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5 参考文献

[1] 陈礼强,吴青,郑曙明.细鳞裂腹鱼人工繁殖研究[J].淡水渔业,2007,37(5):60-63.

[2] 董艳珍,邓思红.齐口裂腹鱼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J].水产科学,2011,30(10):638-640.

[3] 冷云,徐伟毅,刘跃天,等.云南裂腹鱼全人工繁殖试验[J].水利渔业,2006,26(4):26-27.

[4] 刘跃天,冷云,徐伟毅,等.短须裂腹鱼人工繁殖初探[J].水利渔业,2007,27(5):31-32.

[5] 徐伟毅,冷云,刘跃天,等.小裂腹鱼全人工繁殖试验[J].淡水渔业,2004,34(5):39-41.

[6] 王永明,岳兴建.鲈鲤的胚胎发育[J].四川动物,2013,32(4):530-533.

推荐访问: 后背 繁殖 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