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22-05-16 08:15:03 | 浏览次数: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应该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渗透在学校的各项日常工作中,特别应体现在各学科教学之中,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这是每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地理;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219-02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应该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渗透在学校的各项日常工作中,特别应体现在各学科教学之中,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这是每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1、要树立全新全面的发展的教育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社会要求青少年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高尚的道德、强健的体魄,而且还要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精神和创新意识。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抓好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无疑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的教育活动,这是一项世界性的课题,反映了当代社会进步的教育潮流。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却主要承担了“教书”、“授业”的责任,却忽视了“育人”、“传道”的功能。显然,科技迅猛发展,知识量激增的今天,要求新时代的教育仅仅“传道、授业、解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树立起致力于学生智力开发的同时,培养学生顺应时代发展去适应未来社会、创新自我能力的教育观。

2,要树立联系的实践的教育观。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全部心理活动基础之上的,只有当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都积极参加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现代教学非常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学习性格等得到了培养与提高,也一定有助于学生搞好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果。所以说,地理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改进德育工作,而且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外活动的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自然素质、社会素质的提高。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

二、利用地理课堂主渠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在地理教学中充分挖掘适合心理教育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地理学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内容的趣味性和知识的丰富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为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出壮美的河山,令人惊奇,自然赋予人类如此丰富的恩赐,令人崇敬。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无知,令人愤怒。人文地理中的国情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关心祖国、关心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时事热点话题可以培养学生产生不同见解的思维能力。我国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邮电等事业的发展可使学生了解到我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毅力,在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国情时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教师要悉心地去领会并渲染这些教育因素,打开学生的心灵闸门,形成一股情感的洪流,使之稳定、扩大、延伸,并升华至知识之爱、人类之爱、自然之爱、祖国之爱。

2、在地理教学中设计角色扮演。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有趣表演,可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让学生走进教材,走进人物的心理世界,再现某种场景,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教材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教育,产生美好的心理感受。例如,在学习长江沿江地带时,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上的客观差异,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让学生扮演专家学者,提出有益的开发设想。这样的情景设置,学生立即进入角色,带着一份好奇,带着一份疑问,带着成就感,愉快地、争先恐后地认真思考,积极回答。有的同学说可以在长江上游发展水电业;有的同学说可以在长江沿线发展旅游业;有的同学说可以在中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有的同学说可以在中下游发展内河航运等等,不一而足,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此时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积极性高,表现出极强的参与能力,为知识探究奠定了基础。

3、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情感与志趣教育。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如爱不释手、乐此不疲等。同时,情感与兴趣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当然包括地理学习活动在内。因而理智的情感和高尚的兴趣是提高学习质量和使人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必须引起我们地理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内部动力。但是不能只停留在对兴趣的培养上,而应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志趣的培养。兴趣常常由于某一行为的完成,得到满足之后而告终;志趣则使人产生坚持不懈的追求欲,不论暂时得到满足与否,他将永远保持浓厚的兴趣,甚至把失败看成功再努力的契机,永不丧失其乐于追求和学习的情感。当然,不能忽视兴趣的培养,因为它是志趣培养的基础,是教育的关键。

4、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主动的成功体验。成功与兴趣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学生的积极性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而学习的积极性又是学习动机伴随学习兴趣形成的,兴趣带来成功,成功激发兴趣。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是提高基础地理教学质量,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对教学教法过程进行精心设计,采取适当的方式,提供恰当的感知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功能,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使他们真正乐学,成功。

5、利用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地理实践活动是种具有创造性、开拓性的地理教学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途径,能把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增强学生思想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和劳动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地理实践活动包括气象(水文、地震)观测、野外考察活动或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实际考察、亲自调查,可以获得生动、具体的理解和体验。这种理解和体验,一般要比课堂上的阅读、听讲所得的认识更为深刻、更为亲切。如通过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和地理研究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韧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养成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随着同学们广泛的接触社会、自然,遇到各种问题,解决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在集体活动中培养的群体协助意识和合作精神,是今后的科学研究的创造过程中所必备的条件。

推荐访问: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地理 初中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