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疗与养老结合大有空间

2022-05-09 14:30:02 | 浏览次数: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方来英2015年透露,按照北京社区建设规划,北京应建成300个卫生服务中心和3000个卫生服务站,目前离这一目标的完成在数量上还有差距。这一方面与城市拆迁速度变化有关,另一方面政府也在积极探索购买社区卫生服务,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实现多元化服务。

社区医疗构建亲情

对于社区医疗与养老需求的结合,方来英表示,社区医疗肯定要为老人提供服务,养老是社区医疗架构里很重要的任务,同时成熟的养老社区,一定要有社区医疗做配套,才有生命力。

对此,北京不仅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服务机构,也在探索建立独立的护理服务。2015年初发布的《北京市发布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符合资质的护士也可以开办护理机构;在养老机构服务和被认定从事居家康复护理服务的具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同等待遇。

“对于离退休在家的社区老人来说,护士往往就能解决大问题。我们以前组织义诊时发现,顶级的脑外科专家到社区不一定有用武之地,而中医大夫因为治疗面广而往往大受欢迎。”方来英说,社区医疗要想搞好,一是要对社区卫生定位形成社会共识,不能按三甲医院服务水平去衡量社区医疗服务水平;二是迫切需要建立起一支专业的受社会尊重的基层队伍,长期服务、掌握社区居民身体动态不仅是构建新型的医患关系,还可构建亲情。

“很多时候,由于通过日常的社区医疗,及时发现老人的重症苗头,帮助老人转诊,实际就是在救命。再见面时,老人的对社区医护人员的称呼直接就变成了‘闺女’。” 方来英动情地说。

全科医生需从源头抓起

就社区医疗所需要的全科医生如何培养问题,方来英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并不应简单地提出三甲医院医生以及医学院毕业生如何在社区医疗工作中轮岗的方式,而是要把全科医生当作一个独立的医科来看待,这就需要在医学教育制度上有一定的制度安排。

“在香港,全科医生并不比骨科专业医生差,只是不同的医科而已。全科医生需要赢得社会尊重,才有职业荣誉感。” 方来英说,现在的教育模式更适合培养专科医生,而专科医生的工作模式与社区医疗不同,完全靠三甲医院派人解决不了社区医疗的问题,所以亟需从教育的源头抓起,培养一批全科医生。

另外,方来英也表示,对基层特别是艰苦地区,国家要舍得在人力资本上进行投入,而不仅是在基础设施上进行投入。

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将有提升

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基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达到7949.8万;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3445个,为431.4万户、936.2万市民提供服务。

方来英透露,目前平谷区在做试点,在区医院建立统一全区的化验中心、影像中心,以平谷区医院作为区域节点,辐射到各个乡镇,提高乡镇服务水平,再配合经济措施,降低医疗费用。

据方来英介绍,今年北京还会对乡村医生做规范化培训,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服务水平,“一是教育部合作做订单式培养,为农村培养医师,经过规范化培训把一批学生从乡村来回到乡村去,目前第一批学生已经毕业;同时还在和政府各个部门协调合作,在北京开展‘特岗特贴’,即对在北京山区乡村工作的医生进行补贴,这补贴是针对岗位,不是个人”。

另外,政府也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满足基层医疗需求。

推荐访问: 大有 养老 医疗 社区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