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姆雷特行为延宕的社会价值

2022-05-09 11:15:02 | 浏览次数:

摘要 《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的传世剧作,在艺术上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他复仇过程中的延宕行为是内心人文主义的善良、仁慈与社会现实的丑恶、残忍碰撞的结果,同时也是人文主义者完美的理想主义思想与现实的斗争的必然产物。其行为的延宕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哈姆雷特 延宕 人文主义者 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哈姆雷特》写于17世纪初,取材于12世纪的《丹麦史》。该剧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主人公哈姆雷特的经典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人文主义思想中心威登堡大学求学,父死回国送葬,他见到的是叔父篡夺王位并与母亲匆匆结婚,满朝文武向新王谄媚,他感到抑郁和痛苦。就在这时,他的父亲的灵魂出现了,道出了克劳狄斯谋害了他的事,并命令他的儿子哈姆雷特向叔父报仇,对母亲的处置则交给天来惩罚。感性敏锐的哈姆雷特用他那敏锐而聪慧的思考力揣测——这个奇遇可能是魔鬼意图蛊惑他,所以,一直犹豫不决到底是要报仇还是不要。

他为了避免他的叔父对他的心思产生怀疑,开始装疯卖傻,连心爱的欧菲丽亚也不认识了,故事就这样进入了高潮。最终,哈姆雷特被毒剑刺中,又用毒剑刺中了新王和御前大臣之子,王后也因误饮毒酒身亡,四人同归于尽。哈姆雷特临死前嘱咐好友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哈姆雷特年轻朝气的形象、冲动忧郁的性格、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吸引着我们去探究作品对社会现实鲜明深刻的反映。

一“快乐”王子变成“延宕王子”

早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时,哈姆雷特就开始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他就读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是人文主义运动的中心。在这里,新思想新文化熏陶着哈姆雷特,他对世界和人生有新的看法,这新的看法是与传统的教会观念不同的。他虽然身为王子,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一员,但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他高呼“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他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友谊等关系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诚平等的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例如当友人霍拉旭称他为“大人”时,他说:“先生,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愿意同你交换这种称呼”;他对跑码头的戏子比对宫廷大臣尊敬得多;他对土兵也平等相看:“我爱你们似你们对我一样”;他批判暴君,提倡贤明政治。可见,当时的他是一个阳光快乐的高贵王子,正直善良、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

然而,随着成长中遭遇的现实变故,打破了他的理想宏图,坠入矛盾和苦难之中,开始由高贵的王子向凡夫俗子转变。老国王的死,标志着哈姆雷特的命运发生戏剧性的变化,面对着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仇国恨,哈姆雷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他要为父报仇,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在许多地方都表现得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在剧中,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愿望可以说是强烈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在听了鬼魂的话之后,并没有直接实施复仇。而是成为一个“疯颠”的思考者。

例如:哈姆雷特由于担心害怕“那个从未发现的国土”“还不知会怎样”,因此“意志动摇了”,进而,“顾虑使我们成了懦夫”,最终“本可以轰轰烈烈的大作大为,由于这一点想不通,就出了别扭,失去了行动的名分”。再如:“现在我正好动手,他正在祷告。我现在就干,他就一命归天,我也就报了仇了。这需要算一算。”(三幕三场)。“可是照我们人世的想法看来,他的孽债该很重;我现在解决他,却是趁他灵魂洗涤清静、准备成熟的时候,这能算报仇吗?不。”(三幕三场)在面对杀与不杀的问题时,他举起的复仇之剑便不得不暂时收了起来。可他的内心又很矛盾。矛盾重重的哈姆雷特在焦灼的内心和冷酷的现实之间不得安宁,濒于疯狂。王子对着镜子,喃喃自语。长长的独白,痛苦的思索,向左还是向右、行动还是暂缓、存在还是毁灭,精彩的冲突,复杂的斗争,对母亲又恨又爱,他总感到敌人是那么的强大,而自己又是那么的弱小,王子从此留下延宕之名。

二行为延宕的社会价值

有学者指出,如果在第一幕哈姆雷特王子就干掉了克劳狄斯的话,《哈姆雷特》一剧也就该闭幕了。也就是说,哈姆雷特的延宕在剧中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哈姆雷特的延宕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在剧中,“延宕”既造成了哈姆雷特在克劳狄斯祷告时错失为父复仇的良机,同时延宕又是《哈姆雷特》一剧不同价值冲突得以充分展开的过程。因此,延宕既是哈姆雷特悲剧性事件中的因果契机,同时又是各种价值要求实现自身的过程。哈姆雷特悲剧的“悲剧结”在于哈姆雷特悲剧事件中的因果性与哈姆雷特所代表的价值内在要求的关联中。两者的联结点就是哈姆雷特的延宕。延宕可谓是哈姆雷特悲剧的“悲剧结”,体现了其在剧情、结构等方面的艺术价值。

然而,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最本质的东西,如对人类的热烈向往,对爱情的真挚追求,对丑恶的无情鞭笞等等。名著是作家为抚慰人类而构筑的精神家园。居于世界戏剧伟人前列的英国戏剧作家莎士比亚正是通过《哈姆雷特》这部宏篇巨著、通过哈姆雷特复仇行为的延宕,诠释了他深邃的思想、博大的胸怀、广阔的人文精神,从而执著地维护着人类的尊严,讴歌着社会的进步。

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所表现的延宕体现了他内心人文主义善良仁慈与丑恶的社会现实的对立。早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时,哈姆雷特就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他的内心是善良的,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幻想。然而面对黑暗腐朽的统治,哈姆雷特发出了愤怒的呼喊:“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在这句意味深长的慨叹的话里面,可以找到哈姆雷特复仇行为延宕的关键。所处的黑暗环境、无情的社会现实对他的原本善良的灵魂造成了极大的创伤。

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所表现的延宕也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完美的理想主义思想与现实的对立。哈姆雷特之所以尊重父亲,并不仅仅因为他是国王,主要在于他是一个理想的好君王。而他痛恨叔父,是看出了他是一个“微笑的坏蛋”、“一个弑君乱伦者”。哈姆雷特的复仇并不在于家族私仇,而是与“重整乾坤”紧紧联系着,是要改变“颠倒混乱的时代”。显然,他与叔父的冲突实质上是人文主义者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同黑暗罪恶势力的斗争。而封建堡垒顽固不化,新兴的势力仅仅处于萌芽阶段,还不为人文主义者所认识。历史的反复和螺旋状态,是人文主义理想者们不期然而然的规律。人文主义者们不是政治家,而是理想家,他们胸怀远大,目标纯正,坚持理想信念,意志坚定,绝非为了一己的目标而不择手段,这是他的英雄特质。

总之,哈姆雷特复仇行为过程中的延宕,体现了社会现实与人文理想的冲突,体现了成长过程中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哈姆雷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关键在于这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和延宕行为,通过对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最终,哈姆雷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了一种新的生命,新的光明。剧本写的虽是丹麦的历史故事和丹麦的王子,实际上揭示的是17世纪初期英国莎士比亚所处的现实社会的矛盾,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王子地位的人文主义者,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文主义者。

因此,哈姆雷特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文主义的化身,相比之下,克劳狄斯则主要是一个封建等级秩序的维护者,是人文主义的对立面。哈姆雷特向克劳狄斯复仇,可以理解为人文主义向封建等级秩序挑战,只是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人文主义的刚刚兴起,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表现的犹豫、延宕、忧郁,最后结局是和敌人同归于尽,他未能完成“重整乾坤”的重任。因此他作为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受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影响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在与强大的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失败了。严酷的现实击碎了哈姆雷特王子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但他也亲手杀死了克劳狄斯,最终继承王位的是符合他愿望的福丁布拉斯。这既显示了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时代完全胜利的艰难性,又为人文主义的最终胜利留下了希望的曙光。

参考文献:

[1] 朱生豪译:《莎土比亚全集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2] 陈嘉:《〈哈姆雷特〉剧中两个问题的商榷》,《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第3期。

[3] 《悲剧的诞生》,《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四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4] 萨特,周煦良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王永友,男,1964—,山东临沂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和语言学,工作单位: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推荐访问: 延宕 哈姆雷特 价值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