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肌性斜颈病因病机新探

2022-05-06 09:10:02 | 浏览次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 (200437)  

关键词 肌性斜颈,小儿 病因 病机 产程 胸锁乳突肌拉伤  

目前小儿推拿治疗疾病中,小儿肌性斜颈在临床上很常见。小儿肌性斜颈系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导致的斜颈,继而引起头和面部的不对称畸形,甚至造成脊柱侧弯。目前对造成胸锁乳突肌挛缩的病因病机尚未清楚。本文通过1997年~1998年治疗的32例小儿肌性斜颈患儿的临床观察中,对其病因病机探讨如下。1 一般资料32例小儿肌性斜颈患儿中,男17例,女15例;初诊最小年龄22天,初诊最大年龄9个月。其中足月顺产23例、剖腹产5例,产钳4例;左侧斜颈18例,右侧斜颈14例。

(表1)表1 出生史及治疗年龄表

2 临床表现大多数患侧胸锁乳突肌触有2×4cm肿块,质硬,患侧颜面小于对侧,朝患侧颈部活动度小于健侧。

3 治疗方法局部按揉、拿、捏肿块部位,手法略重。在胸锁乳突肌起止点用弹拨,侧扳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朝患侧旋转颈部,达到极限。

4 治疗结果

4.1 评判标准:痊愈为肿块完全消失,颈部活动度正常。好转为肿块基本消失,但较健侧韧性略差,颈部活动度基本正常。无效为肿块无消失,颈部患侧活动度明显小于健侧。

4.2 结果: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患儿治疗年龄越小,其治疗效果越好,疗程短,且颜面的大小及头颅的变化无明显畸形;而年龄越大的患儿,其疗程长,治疗后虽然在颈部无明显肿块,但胸锁乳突肌弹性差,颜面和头颅有明显不对称,患侧颈部活动度明显小于健侧。

5 讨论

据临床观察患儿足月顺产及剖腹产的患儿占85%以上,其中足月顺产占70%以上。故其斜颈的病因病机可能与患儿娩出过程有关,因胸锁乳突肌拉伤,引起胸锁乳突肌纤维断裂,继而造成胸锁乳突肌挛缩,形成肌性斜颈。

在以往文献报道中,对小儿肌性斜颈产生的病因,大多数认为主要由于胎位不正使胸锁乳突肌血运障碍,引起缺血性肌纤维变化,以及生产过程中由于产道对胸锁乳突肌血运障碍,引起缺血性肌纤维变化,以及生产过程中由于产道对胸锁乳突肌的挤压或产钳助产而引起产伤。[2、3]而在治疗过程中,足月顺产的患儿占多数,再从临床表现上看大多数患儿颈部胸锁乳突肌上都有肿块。

患儿在娩出过程中,当头部露出后,助产医师用手将胎儿头部握住后,向后拉,娩出前肩,随后将胎儿向产妇腹部方向上提,使后肩娩出[4]。如在这时用力过猛或动作不熟练,就有可能将小儿的一侧胸锁乳突肌拉伤,致使胸锁乳突肌肌纤维撕裂。

病理学研究认为当横纹肌受损伤后,如轻度受损,肌纤维未完全断离,仍保持其连续性,如肌纤维未被破坏时,则通过残存的肌细胞核分裂增生,产生肌浆,并分化出肌原纤维,从而恢复正常横纹肌的结构,如横纹肌纤维完全断裂时,肌原纤维的断裂处肌浆增多,肌细胞核分裂增生,也可有新的肌原纤维形成,但两端仍不能直接连接,而靠结缔组织增生来修补,形成疤痕组织[5],故肌肉无弹性、挛缩,临床上故患儿一侧胸乳突肌挛缩,从而造成面部及头部继发性畸形,随着骨的生长发育,面部更加不对称,引起眼疲劳,以及脊柱侧弯[1],虽然不危及到生命,但对患儿生活质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有文章报道,对胸锁乳突肌肿块进行切片证实,早期肿物大体标本像软的纤维瘤,切片呈白色,显微镜下,可见致密的纤维组织,肌肉组织减少,横纹消失,有小圆细胞浸润。较大儿童的肿块消失后,在胸锁乳突肌的切片中可见肌肉纤维由疤痕组织代替[1]。因此证实造成小儿肌性斜颈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胸锁乳突肌拉伤,造成胸锁乳突肌肌纤维断裂,而引起胸锁乳突肌挛缩。

在治疗的患儿中,其颈部均触及肿块。患儿的家长大多数是在患儿出生1周后,给患儿洗澡或穿衣时无意发现颈部肿块,与其损伤后肉芽组织和瘢痕形成[5]的时间过程吻合。因此认为小儿肌性斜颈的发生与其出生时胸锁乳突肌拉伤可能有密切的联系,故提议小儿在出生后,产科医师在检查婴儿时检查颈部,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及早治疗,减少患儿畸形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潘少川小儿矫形外科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7~98

[2]郭士静推拿法治疗婴幼儿肌性斜颈四川中医,1990;(5):45

[3]刘文军,张思军推拿加灸疗治疗小儿肌性斜颈28例山东中医杂志,1997;16(7):313

[4]静登智,唐淑之编译产科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15

[5]武忠弼主编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第4版:39~44

推荐访问: 斜颈 小儿 因病 机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