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竞争的现象与本质

2022-05-05 10:50:02 | 浏览次数:

在有关高考的议论中,多数都是对高考弊端的指责,如说高考造成了区域教育不公、高考导致了中小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等等。不过,我们应该看到,高考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在现象和本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一、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

现象:高考造成倾斜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这是中国教育的最大不公。

本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高校布局不平衡,导致录取比例不平衡。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是一个自宋代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考试公平是指完全依据考试成绩来公平录取考生,区域公平是指通过区域配额来调控各地区之间考中人数的悬殊差异。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差异极大的国家,这的确是一个不易解决的两难问题。

多年来,随着高考竞争的加剧以及几个直辖市与一些落后省(自治区)高考录取率差距的加大,高考的录取分数线向某些省(直辖市、自治区)尤其是京、津、沪等几个主要城市倾斜,由此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议论与关注。最近几年来,几乎每年在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上,都有关于解决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的提案。特别是近两年,与此相关的“高考移民”问题更是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一些人士认为,倾斜的高考分数线是中国教育的“最刺眼的不公”,由此也引发不少人对高考制度的质疑。一谈到高考制度的公平性,部分人就会举出此问题来反驳,将高考分数线的地区失衡归罪于高考制度。

但是,倾斜的高考分数线只是问题的表象,区域不公并不是高考所造成的。没有高考,区域录取不公问题照样存在,而且可能还更严重。从表面上看,因为高考制度,才造成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但实际上是高等学校分布不均、各地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所致,高考只是将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问题凸显出来罢了。

20世纪20年代,各高校实行单独考试、完全凭考试成绩自行决定录取,而各校在全国各省的录取标准却是统一的。由于各地区经济、教育、文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执行同一个录取标准导致了各省区之间升学率的不平衡,出现一些边疆及文化落后省区绝少考生考上北大、清华的现象。为了解决边疆省区及落后省区的升学机会严重偏低的问题,有关部门曾提出国立专门以上学校招生宜酌定各省区名额建议案,建议学校将招生名额的一部分分给各省区。然而由于考试及录取权在高校,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1938~1940年实行国立公立大学统一招生考试以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建立了新的高考制度,逐渐在统一考试的基础上,进行各校之间的调配,或实行计划招生,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状况。

近30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地区之间经济差距的拉大,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的重点大学录取率差异明显加大,许多人因此对高考制度大加挞伐。其实,如果没有统一的高考制度,实行各校单独招生,区域不公的问题照样存在,而且高校自主权加大,反而可能加大区域录取不平衡,区域不公问题更容易被掩盖起来。

二、高考竞争日趋激烈问题

现象:高考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不少负面影响。

本质:就业和社会地位的竞争在考场上体现出来。

近年来高考竞争越来越激烈。尽管中央三令五申提出要减轻学生负担,但实际上,学生负担并没有减轻,在有的方面反而增加了。原来人们以为,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后,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将会有所减轻。然而,现在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一些直辖市已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但升学竞争却依然非常激烈。的确,激烈的高考竞争对中小学教育确实产生不少负面的影响,如有的中学只抓智育而片面追求升学率,文理偏科,近视率攀升,体质下降,忽视求异思维和个性发展,学校办不出特色等。许多人因此将这些问题的出现归咎于高考制度,以为高考制度的存在导致了激烈的升学竞争,部分人甚至认为应该废止高考制度以解决应试的弊端。

然而,高考导致竞争激烈只是问题的表象,究其本质,还是社会竞争激烈所造成的。高考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社会地位的竞争。高考竞争加剧,不是高考制度本身造成的,实际上是当今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教育和考试上的反映。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视读书、最重视子女教育的民族之一。我认为,中国人不仅高度重视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过度重视教育,许多家长在督促子女学习方面往往已不切实际。现在中小学生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不只来自学校,更多地是来自于家长。当初中改为划片就近入学之后,小学师生的课堂教学玉力已明显减轻,但许多家长却要求学校对孩子多加管教,或在晚上及休息日另找家教补习。事实上,导致未成年的中学生起早贪黑地苦读的是我们成年人。中国的中小学生可能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人群之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源却在许多家长强烈的望子成龙的心态和错误的教育价值观。

三、高考科目与考生负担问题

现象:高考科目多因而考生负担重。

本质:竞争性考试考生力图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限所致。

长期以来,在高考改革的议论中,有一种说法认为,高考科目过多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因而建议通过减少高考科目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或者说通过设立会考来全面考查高中的学习,这样便可在不造成偏科的情况下减少高考科目,减轻学生负担。现在有的省的高考改革初步方案,是将考试科目减少到最低限度的三门,理由也是减少高考科目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又是有关高考改革的一个认识误区。

其实,高考科目的多少与复习备考的负担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根本的关系。一些学生偏好文科或理科是客观事实,实行文理大综合的考试科目不仅难以命题,而且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尤其是心理负担。因此,绝大多数省份经过对比实践,都放弃了大综合的考试科目。但分成文理两类考试以后,对多数考生来说,考试科目的增减对学习负担的影响并不很大,因为考一科与考五科的竞争程度相差不大。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将自己的时间和能力发挥到极限,这是高考这类竞争性考试的必然现象。选拔性考试的一大功能便是使考试群体的成绩保持一定的区分度,以便不同层次的考试成绩需求者可以区别选择。要使层次差别巨大的高校能够选择到合适的学生,高考成绩必定要维持相当的区分度,否则大量考生扎堆在同一分数段,许多高校将无从选择。当考试科目较多时,较容易保持一定的区分度。命题是古今各种考试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从理论上讲,最好是用一些教材中的重点问题或时事中的重要事件来设问,更可以学以致用或选拔有用之才。可从命题的实际来看,当多年

考试之后,考生成绩全面提高,既然要保持考试的难度和区分度,就几乎是必然要出偏题甚至怪题,不如此则不足以防止猜题押题,也无法拉开距离,便于从众多考生中挑选优秀者。为了保持区分度和难度,出题者往往不按常规命题以扩大命题的范围,但出偏题势必增加考生的学习负担,使考生穷于应付,并随时迎合新内容和新题型想出新的对策。

如果考试科目较少,为了拉开考试成绩距离,只好不按常规命题。而不按常规命题虽然大大增加了命题的范围,扩充了题量,对防止考生猜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偏题怪题层出不穷,使考生穷于应付,则增加了考生的学习负担。这并非命题教师有意为难考生,与学生为敌,而是大规模选拔性考试迫使命题者走到了这一地步。

因此,考生负担重并非由于高考科目多。在竞争性考试中,多数考生都会将自己的时间和能力发挥到极致,考一科如此,考五科亦然。仅靠减少几个考试科目,不大可能减轻学生负担,反而有可能导致学生更加偏科。

四、追求高考升学率问题

现象:中学极力追求高考升学率。

本质:家长和社会的期望所导致。

表面看片面追求升学率或应试教育的许多问题,如轻视德育、体育等现象是高考带来的。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现象的根源是重视教育和学习、信奉读书至上的社会传统文化造成的,根源在于许多家长强烈的望子成龙的心态和错误的教育价值观。高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民族文化与心理的优点和不足。如果中国人过度重视教育的价值观不改变,升学竞争的激烈程度就不可能降低,即使是录取率达到百分之百的时候也是如此。中华民族望子成龙的民族文化心理延续了几千年,要人们实事求是地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这种情况的改变,有待于我们民族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及文化心理的进一步成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现行高考制度是传统与现实作用的结果。高考改革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的社会现实,而必须扎根于中国社会的深厚文化土壤。为了解决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顺利推行素质教育,多年来不少人主张将高考与高中脱钩,即高三毕业生不在自己的高中报考,而到户口所在地报考,把学生的报考程序全部放到居委会或者派出所。他们认为这样做能使升学率的统计与学度脱钩,各中学不再统计多少个学生考上“一本”高校,多少个学生考上“二本”高校,无法进行升学率的排名,这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会产生非常大的作用。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的设想。改为社会报考解决不了问题,报名社会化对中学追求升学率只是试图用纸去包火而已。试想,即使是改为社会化报考,哪一个中学对自己的毕业生考上重点大学会不知情?哪一个中学对考上北大、清华或其他重点大学的学生会无法进行统计?退一步说,假如一个学生考上了大学或考上了重点大学,连自己的老师和班主任都不告知一声,那么这个学生连基本的感恩都不懂,这样的教育也就太失败了。

中学追求高考升学率是一个必然现象,既然向高校输送优秀的人才是高中的主要任务之一,那么这种追求也就天经地义。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最拿手的就是对学生集中进行灌、练、训、测,“大运动量”地使用题海战术,非常功利而片面地应试。如何改变或减轻这种片面应试的状况,靠增加录取率并不可行。前些年许多人提出的“提高录取率可以解决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问题”等说法的不准确性,随着许多地区高考录取率的迅速提高,已逐渐被人们认识。关键还是要在考试的科学性上下工夫,真正使试题以考测能力为重,使死记硬背的训练失去作用,使注重全面发展、灵活思考的学生有较多的可能获得高分,这样才能减少片面应试的有效性。

高考是一个典型的高竞争、高利害、高风险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从表象上看,高考不过是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考试,但高考绝不仅仅是教育考试,它同时还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除了具有为高校选拔合适人才、以考促学等教育功能之外,高考还具有维护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流动等社会功能。社会给高考加载了太多的重负。只要存在社会差别,就存在竞争。竞争乃无法消灭的客观存在,只是在高考制度下,将考生将来的社会地位和前途的竞争集中体现到考场上来罢了。将众多的社会矛盾集于一身,难免会有不能承受之重。因此,减少高考的负面影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文化传统、人事制度、教育与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

推荐访问: 高考 本质 现象 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