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凉文化的特征

2022-05-04 19:35:02 | 浏览次数:

[摘要]五凉文化是十六国时期北方先进文化的代表,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其特征突出表现为:儒学兴盛、文学繁荣、史学成果丰硕、佛学广泛传播、艺术成就辉煌。

[关键词]河西地区;五凉文化;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29-07

十六国时期,甘肃河西地区(包括今青海的河湟一带)分别有五个凉国政权割据称雄。这五个凉国是:汉族张氏建立的前凉(301~376),氐族吕氏建立的后凉(386~401),鲜卑族秃发氏建立的南凉(397~414),汉族李氏建立的西凉(400~421),匈奴卢水胡沮渠氏建立的北凉(397~439),史称“五凉”。

五凉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大批中原有识之士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入河西。他们或开馆延学,倡导儒术;或著书立说,弘扬传统文化;或辅佐王侯,出谋划策,申管晏之志;或身体力行,保据河西,躬行治国之道。涌现出张轨、张骏、李暠等治国安邦的政治人才,谢艾、沮渠蒙逊等功勋卓著的军事名将,宋纤、郭荷、郭瑀、刘昞、阚骃等誉满河西的儒士文豪……他们与河西人民一道,创造了繁荣昌盛的五凉文化。本文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对五凉文化的特征作一概述。

一、儒学兴盛

五凉时期,各个割据政权出于安定邦域、维护统治的需要,大力倡导儒学,积极培养和选拔重用人才。张轨统治时期,“中州之人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①张轨到凉州不久,即“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②张重华统治期间,闻酒泉人祁嘉博通经史,精究大义,征他为儒林祭酒,让他传授儒学。当时“在朝卿士,郡县守令彭和政等,受业独拜床下者二千人”。③西凉国主李暠,出身于官宦世家,“通涉经史,尤善文义”。他执政期间,注重教育,兴办学校,不仅“立泮宫,增高门学生五百人”,还在各郡设立五经博士。李暠还经常训诫诸子,要他们“熟读周礼之教”,他认为唯有通晓儒学,才能“为国足以治安,立身足以成名”。④北凉时期,沮渠蒙逊、沮渠牧犍父子不断招揽儒士,重用儒学人才。

五凉政权重视汉文经籍的典校和编著。北凉时敦煌学者阚骃“博通经传”,被沮渠牧犍拜为秘书考课郎中,后阚骃率文士30人进行古籍整理,典校经籍三千余卷。敦煌学者刘昞学识渊博,沮渠牧犍尊其为国师,令敦煌学者索敞、阴兴为助教,令国人皆从而受教。刘昞曾主持编写《略记》130篇,凡84卷。他编著的《人物志注》一书经近代学者翻译在美国出版后,曾经引起极大轰动,被誉为“早于西方千年的人文主义著作”。

此外,五凉时期敦煌、酒泉一带名儒开设私学之风盛行,仅宋纤、郭荷、郭瑀、祈嘉、刘昞等几位大教育家的受业弟子就多达六七千人。如前凉敦煌学者宋纤隐居酒泉南山,前来求学的弟子多达三千。敦煌学者郭瑀,精通经学,擅长辩论,“多才艺,善属文”,隐居临松薤谷(今张掖市甘州区城南60公里的临松山下),专事著书授业,门下有弟子千余人。在西凉和北凉做过儒林祭酒的敦煌人刘昞,最初曾拜郭瑀为师,他隐居酒泉时,开设私馆,纳弟子五百余人。大批名儒开馆办学,使儒学得到广泛传播,也极大地推动了河西地区教育的发展。

二、文学繁荣

自西晋中期开始,中国北方处于十六国时期,战乱频繁,文学创作整体处于低迷的状态。河西地区逐渐成为北中国的文化中心,学者云集,文风大振。在河西本土文士与外来英才的联袂推动下,开创了五凉文学的繁荣局面。

五凉文学上承建安,下启隋唐,创作成就居于当时北中国之首。《晋书》、《北史·文苑传》、《十六国春秋》、《隋书·经籍志》都记载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盛况。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两处对五凉文人张骏、谢艾、王济的创作给予充分肯定,说明五凉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南朝也有较高声誉。

在五凉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武威、酒泉、敦煌三个创作中心,就作家、作品而言,敦煌居多。

诗歌创作方面,五凉诗人首推张骏。张骏擅长写五言诗,《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张骏集》8卷,作品题材多为咏史与感怀两类,代表诗作有乐府诗《薤露行》和《东门行》。其中《薤露行》系咏史之作,悲叹晋朝亡乱,模仿建安时期曹操的作品而成篇。主要抒发诗人对西晋“皇道昧不明,主暗无良臣”,以致于“祸衅萌宫掖,胡马动北坰。三方风尘起,猃狁窃上京”的扼腕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心和欲荡戎狄、复中华、澄清乾坤的远大志向。《东门行》是对前凉政治清明、安居乐业景象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满心喜悦,但很快思绪又转入对乱世中盛衰不定的忧虑。尤其是“春游诚可乐,感此白日倾。休否有终极,落叶思本茎”两句,表达了诗人居安思危和心怀故国的情感。此外,五凉时期著名的诗作还有马岌的《题宋纤石壁诗》、宋钦的《赠高允诗》、段成根的《赠李宝诗》、张湛与崔浩的《酬唱诗》,以及后凉段业的《七讽》、《九叹》等,均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五凉时期的民歌以谣谚为主,代表作是后凉时期的《朔马谣》。这首民谣产生于吕光麟嘉六年(394),谣词“朔马心何悲,恋旧中心劳。燕雀何徘徊?意欲还故巢”,⑤表达了河西各族人民对后凉民族压迫政策的不满和被迫徙离家园后的悲愤心情。这一时期的谣谚还有张骏时的《凤凰鸣》、沮渠牧犍时期的《破带石》等。

五凉时期有多篇赋传至后世,即前凉张斌的《葡萄酒赋》,西凉李暠的《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后凉段业的《龟兹宫赋》,南凉秃发归的《高昌殿赋》,北凉张穆的《玄石神图赋》。其中,《龟兹宫赋》、《高昌殿赋》、《玄石神图赋》等为典型的汉大赋,而李暠的三篇作品是抒情小赋。张斌“作葡萄酒赋,文致甚美”。⑥《北史·文苑传》评价刘昞的《酒泉颂》,“既而中州板荡,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唯有文章黯焉……唯有刘延明之铭酒泉,可谓清典”。⑦

推荐访问: 特征 文化 论五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