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经济统计制度

2022-05-01 14:50:02 | 浏览次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统计的重要性,统计数据的质量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不仅影响着自身统计信息的有用性和使用价值,还影响着人们根据其数据做出的判断和国家对宏观经济所做出的重要决策。统计数据的质量问题不仅包括数据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还包含它的及时性和可比性等方面,它需要一个具有统计能力的统计主体来进行实施,更需要一种能够与时俱进的科学的经济统计制度来统筹整个的经济统计。

【关键词】经济统计;统计数据的质量;经济统计制度;改革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实事求是的观点,他说:“我们讲实事求是,首先要把‘实事’搞清楚,然后才能‘求是’。如果‘实事’搞不清楚,‘求是’也不可能做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统计的重要性,统计数据的质量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国际收支,不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各种科学管理;不论是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还是人们进行的生产实践,都离不开统计,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宾曾说过的:“如果没有可靠和及时的经济统计数据,特别是没有可靠和及时的国民收入和生产统计数字,将难以想象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制定”。

一、对统计相关概念的理解

“统计”包含了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整个统计就是将一些杂乱无章的资料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整理成一种既简单、又系统的资料,让人一看就明白其中的内容和所代表的意义。经济统计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数量的阐述。

统计制度包括两大体系:一是统计指标体系,二是统计标准体系。统计指标体系是由许多个与之相关联的统计指标组成的一个统计指标系统,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值,比如反映社会生产、交换和分配等方面的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根据统计的范围可分为:国家统计指标体系和地方统计指标体系,行业部门统计指标体系和基层单位的统计指标体系,其中国家统计指标体系是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统计指标体系[1]。统计标准体系是为了能够方便地对获取的统计数据和相关信息进行研究、比较,由国家统计局对某些重要的统计体系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实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比如统一的名称、编码和计算单位等,任何人不得擅作主张,自行更改标准。

统计方法就是在开展统计工作时所使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主要有进行日常的统计报表制度和对某种情况的专门调查(如普查、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等)两种形式。日常的报表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按照上级统一的要求进行常态化的提供统计资料的报告制度,根据具体的统计对象的不同可选择按日、周、月、季、或年进行统计报告。而专门的调查统计就针对某一项重要的内容开展调查,收集资料。比如对食用油的抽样调查,为了及时准确了解市场上的食用油是否符合国家的食品安全要求,采用突击抽样调查的方法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人为干扰少,准确性高。

统计中除了制定科学的统计制度和有效的统计方法外,实施统计的统计主体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他们的统计态度和统计能力直接影响到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 我国目前的经济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对于一个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方法的应用都需要一个过程,经济统计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涉及的面广、难度大,更不能朝令夕改,导致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统计制度的改革常显滞后,现行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也为我国的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信息,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为经济统计带来了弊端。我国是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的,为了搞活经济实施政企分开,企业的性质也随之由原来政府制定的单一行业计划经营模式发展到根据市场需求创建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性多元化经营模式。现行的经济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滞后与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经济统计方法操作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的经济统计项目不能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专业的统计。由于对统计的项目和统计实施主体缺乏统筹的规划,导致一些能够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和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统计项目数据不能按时、准确地展示出来,而有些统计数据又被反复、交叉地统计,浪费了很多的人力和统计经费,损害了统计制度体系的整体性。还有就是通过普查统计出来的数据和信息不能及时地进行处理和分析,使得很多宝贵的信息未能及时发挥作用而被浪费了,失去了普查统计的真正意义,降低了统计数据的质量。

统计标准滞后,执行不严,统计报表设计复杂,指标过多给整个经济统计工作带来了难度。统计工作牵涉到的人员众多,范围较广,各专业在执行统计时不能严格按照统计标准来进行,比如统计项目、编码、统计的精确度等,在各个报表中不能真正的规范、统一。对一些当前热门的新兴产业的统计缺乏相应的标准,如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现行使用中的一些统计标准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严重滞后。统计报表设计过于复杂,无用的指标过多,给统计人员带来了填表的难度,而一些有用的指标却在统计报表中找不到,这样的统计效果非常不受决策者的欢迎,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的发挥。

实施经济统计的统计主体的素质影响了经济统计数据的质量。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素质低下的统计工作人员谎报、瞒报数据,使经济统计数据人为失真,干扰了决策者的正确判断。还有就是一些统计人员的统计能力和责任心不强,不作认真细致地调查、核实,在办公室里就把表格填满,使得很多数据与实际不符。这样的统计,得到的统计数据的质量让人担忧。

三、 对我国经济统计制度改革的建议

经济统计数据的质量不仅影响着自身统计信息的有用性和使用价值,还影响着人们根据其数据做出的判断和国家对宏观经济所做出的重要决策。

经济数据统计要能真正起到为国民经济服务,为决策者和广大人们提供准确、及时、有价值的统计信息,就必须要加大对我国经济统计制度的改革,强化统筹规划,协调一致,提高经济数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在改革中,统计制度的制定要有前瞻性,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各部门的经济统计工作要做好专业分工,经济统计制度的改革应以能够反映并监测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社会发展趋向为统计的目标,优化行业统计指标,统一要求,抓重点,建立科学、高效的全国经济统计制度。另外,严格统计人员的入口,加大对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训,完善对统计人员的考核制度,提高整个经济统计数据的质量。

总之,经济统计数据的质量优劣取决于一套完善、有效的、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经济统计制度,必须加快对它的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苏]伊比苏斯洛夫,陆弋译.统计指标理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推荐访问: 我国经济 统计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