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冷暴力”抢滩中国粮库

2022-05-01 14:05:01 | 浏览次数:

最近,在河北藁城流传这样一个说法,粮食储备企业制定收购价格,还要与国际粮商协商。原来,今年的小麦收购不仅仅是国内收购主体的竞争,国际四大粮商中的法国路易达孚、新加坡丰益国际旗下的益海嘉里等一些外资企业,也相继进入到我国的粮食收购环节之中。随着外资的大举进入,粮食会是下一个食用油吗?

新一轮跑马圈地

近年来,外资渗透进中国粮油领域已经比较深了。其中,美国ADM公司和新加坡WILMAR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益海嘉里(中国)集团是它们在中国扩张的典型代表

据统计,目前益海嘉里在全国各地建有60多家粮油加工厂,占据我国食用油市场50%的份额,拥有“金龙鱼”、“胡姬花”等多个知名品牌,还参股了“鲁花”、“福临门”等,迫使国内大豆加工企业集体“缴械”,这曾引发各界对食用油产业安全的担忧。

如今,外资企业直接介入小麦收购环节、不断对面粉加工行业进行渗透,国际四大粮商之一丰益国际旗下的益海嘉里,往年主要靠竞拍国有粮库小麦来满足其面粉生产的需要,而今年直接委托主产区的一些私营粮食收购企业、粮食系统改制剥离的粮库等收购主体,代收代储小麦。益海嘉里集团给这些私营粮食收购企业提供资金、价格,完成任务后给以佣金。

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益海嘉里集团仅在山东济宁就投放6亿元收购资金。按这个资金量和当前价格算,他们能收3亿公斤即30万吨粮食。他们的资金量大,而且似乎不计较效益,只注重开拓市场。

益海嘉里所委托的收购库点,开出的价格一般比市场价要高,左右市场的影响力极大。

继油料产品之后,近年来益海嘉里集团已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并开始构建从收储到加工、销售的一条龙经营体系。益海嘉里母公司丰益国际2008年财报显示,益海嘉里在中国已经拥有了9家面粉加工企业。在一年前,这个数字还仅为5家,而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12家。

益海嘉里在北京、上海、河南、山东等地的办事机构说,益海嘉里将立足中国,积极参与中国粮弛产业建设,发展现代化的中国粮油事业。依靠中国粮食种植优势,设立种业公司发展,从种子的研发、良种的推广、订单种植、订单收购一条完整的链条,提升粮油产品的品质和价值,提高农民收入,为推动中国粮油行业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而另一家介入中国小麦收购市场的法国路易达孚北京贸易公司负责人介绍,路易达孚北京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于2005年8月成立,成为有农业贸易权的第一家外商独资公司。谈起在中国今年的小麦收购,他只说在亚洲,中国粮食生产是个具有无穷潜力的地方,期待着路易达孚能够持续成长。

外商瞄准中国粮库

根据中国签订的WTO协议,2008年,中国对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结束后,中国政府不能再对粮食流通领域的外资进人进行限制。此后,外资粮食巨头正在悄然掀起一股收购中国基层粮库的热潮,意在掌控中国粮食流通业。

1998年,中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有3万家,涉及债务2000多亿元。200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决定全面放开粮食收购价格和收购市场,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从而开启了业内所谓“04粮改”的进程。

2004年前后,中国政府在改革中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粮食储备体系。同时,自2004年后,因为逐步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基层粮库不再获得国家财政补贴,完全自负盈亏。这使部分粮库生产经营艰难,负债沉重。

此时此际,面对实力雄厚的外资粮商抛来的绣球,不少基层粮库认为那是解困良方。

“我们帮益海收购的粮食就放在这里,前一段时间刚被拉走。”在沧州市南皮县唯一一座国有粮库里,工作了20多年的老职工毫不隐瞒地说。原来,这个粮库已经没有资金进行经营活动,整个粮库的座仓库只有一个存有几万斤由粮库员工集资收购的粮食,其他全是空的。

“粮食系统改制后,粮库生存一直比较困难,和益海合作能够利用它们的资金为粮库带来收入,我们最近3年都在和益海合作。”南皮县粮食局局长齐贵德并不掩饰南皮县国有粮库和益海集团的长期合作关系。

合作方式是益海出资金,确定收购价格和粮食质量、等级,粮食局下属的国有粮库出人力和仓储力量,收购的粮食储存在国有粮库的仓库中。至于粮食怎样处理,由益海集团说了算。

事实上,益海和地方国有粮库的合作并不仅仅存在于南皮,山东省的武城县、嘉祥县、庆云县以及河北的孟村县等地的县粮食局直属国有粮库都和益海集团有合作。

由于益海是大的跨国公司,资金雄厚,经营规范,基层粮库很愿意和它合作。

“益海与当地粮库之间的合作是双赢合作,这可以解决粮库改制所面临的经营困难,因此,粮库方面非常乐意。”益海集团一位负责中国市场粮食业务的高层举例说明,“今年,河北省一家粮库曾为我们代储存了2500吨玉米。益海按照45元/吨的价格支付管理存贮费用计算,此项业务,可给粮库带来约12万元的收入。”

外资进入的是是非非

早在2009年1月4日,海关总署就发出预警称,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在加强。

那么,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粮食购销领域究竟是好是坏?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多元化收购主体以及外资进入中国粮食的购销环节,短期内能够看到的好处是粮价上涨让农民得利,避免粮食收购一家甚至几家垄断市场,但长期来看对国家和地方的粮食安全存在一定影响。因为外资企业等多主体进入粮食购销领域后,有可能使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及时掌握粮食库存和购销状况,导致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当前的通胀预期下,部分企业和商人会囤积粮食,然后放出各种信号,像炒作绿豆一样趁机炒高粮食价格,这会对粮食市场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一年之前,东北和华南多个粮食生产省的粮食系统都收到了来自国家粮食局的相关通知,要求停止向外资发放粮食收购许可证,暂停向外资开放粮食购销市场。

但实际情况看来,此举并不能根本抑制外资的行动。据《上海证券报》的报道,兖州市大约有80家粮食“经纪人”,以前大多是个体粮商和民营粮食企业,都有粮食收购许可证。而通过粮食“经纪人”的活动,益海集团的粮食收购网络以兖州为中心,向西拓展到菏泽、梁山—带,东到泗水,北到宁阳,每年的收购量又增加了1.5万-2万吨。

而兖州仅仅是个缩影。在河北的沧州、河南的周口、山东的嘉祥、陕西的宝鸡等地,益海集团大规模复制了“兖州模式”,与当地粮库建立了代购代管的合作关系,甚至建设了加工厂和销售渠道。

目前手中握有60%以上食用油市场份额的益海,已经具有日处理小麦5000万到6000万吨的面粉加工能力,这个规模已经超过中粮成为国内仅次于五得利的第二大面粉加工企业。

中储粮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对此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外资粮商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然后他们再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用植物油的销售渠道进入粮食消费市场,这就给我国粮食流通带来极大风险。”

包克辛指出,现在的地方粮食企业大都经过改制,很多变成了个人承包,很容易被外资收购,或者充当它们获取粮源的工具。

而且,日渐浮出水面的案例不止于益海集团,邦吉、嘉吉、路易达孚等跨国粮商都通过类似途径渗透到中国粮食流通市场的广大领域。这些外资巨头都极有眼力,它们看中的机会,正来自粮食流通体制改制后,基层粮库面临的困境。

比起四大粮商,中国的几大粮食集团势力太弱小了,四大粮商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我们却没有一家企业在国内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

目前,中储粮作为全国最大的粮源控制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但却没有粮食加工业务,中粮集团有加工业务,却不能掌控粮源,销售网络也不够;华粮集团虽然在全国属于比较大的企业,但实力与跨国公司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事实上,在四大粮商已经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后,通过建立或收购面粉、大米加工厂,通过植物油的渠道销售进入粮食消费市场并不难,因为在我国,粮油完全是一个销售渠道,这就给我国粮食流通带来极大风险。

而且,外资四大粮商布局销售网点比中国同行要强很多,可行的路径就是,必须有大型的粮食企业与之抗衡。

而海关总署预警的目的就是“以大豆为鉴,在稻谷、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产品上防备外资的大举进入”。

推荐访问: 粮库 抢滩 中国 外资 冷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