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三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22-04-12 08:36:28 | 浏览次数: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范围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物理学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它的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物理学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技工院校的教育模式

物理课按照教学目的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计划地选取物理科学的内容,并将其改造成学校的一门课程。物理是技工学校教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文化课,也是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这就要求技工学校必须改善物理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课必备的物理知识。

众所周知,技工院校的教学模式与普通义务教育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物理教学来说,不同性质的学校区别就更大了。在义务教育的初中、高中阶段,物理教学主要是教授理论物理的基础知识,以素质教育作为主要目标;而技工院校的学生直接面对就业,因此在教学中就必须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适应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需要。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改革要求,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适应信息化教学手段,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对技工院校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物理课程在技工院校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基础作用。

结合我国的技工院校教育实际,笔者对物理教学进行了大胆地实践和探索,提出了“三结合”的教学思路。改变传统物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是物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教学的核心所在。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有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又能够培养有一定实践技能的高技能人才。

技工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期普遍对上物理课存在惧怕心理,他们的物理学习水平处于较低层次。而大多数学校的物理教材内容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知识与专业技艺、生产实践联系不够密切,缺少技校教学特色,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不仅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还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未来的就业和发展。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究,提出技校物理教学“三结合”的教法和学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为目标,与同行们一起探索、改进和提高。

物理教学必须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技校物理教材的选择和处理应体现让多数学生学得会、够用、实用、服务专业的思想。

例如:建筑工程类专业关于“力学”这部分知识作为教学的必修课重点,舍弃或弱化与专业无关的计算、推导等纯理论内容。面对机械电子类专业学生,可重点突出电磁学知识和电子方面的知识;面对机电数控专业学生,则可以将物理知识与电工基础课中的电磁学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同时,要重视现代物理的教学。教师应关注社会的进步、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先进的知识和思想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形式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其专业教学服务,应该与学生所学专业有机结合,突出介绍物理知识在学生所学专业中的实际应用,使学习内容、例题或习题尽量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创设与专业有关的物理情景,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的用途,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快速提高。

例如:对建筑工程类的学生,在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中,引入吊车起吊重物时的受力分析,计算钢索和横梁上的分力的大小,知道两分力的大小远大于重物的重力。由此说明,吊车的安全问题、超重运行为是导致发生吊车钢索断裂、倾倒等危险事故的主要原因。

又如,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一块砖块从离地20m高处不慎落下,计算可知下落所用时间为2s,落地时的速度为20m/s。由此说明,砖块下落的时间短、速度快。因此,在建筑工地上,必须要求安全施工,即建筑物四周要设置防护栏、防护网、进入工地要戴安全帽等常识。

再如,讲到地震波的环节时,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两种。地震时,房屋倒塌,造成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而房屋倒塌又是导致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筑工程师必须重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掌握房屋建造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物理教学必须与创新教学相结合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在中国经常用“创新”一词表示改革的结果。既然改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创新的因素也被视为至关重要。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技校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显得非常重要。

近年来,在物理教学中专门进行了“科技与创新”的讲授,用多媒体手段讲解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什么是创新等问题,介绍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也介绍了现代中国的创新成就。还利用小发明实物作品,介绍了小发明作品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显著特征,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创造发明的一般方法,要求学生增强自信心,留心身边的事物,从学习、劳动和生活中去寻找小发明的金点子,大胆地去想象、构思、创新,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创新的灵感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学校举办了“希望之光”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从课题的选择、作品的构思、作品的特点和画出草图等方面,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创新作品构思方案申报表,为学生的小发明活动建立一个平台,把其中的优秀作品选送参加省、市创新创业大赛。学校成果研制的“便捷式纱线强度和伸长量测量器”和“多用途太阳能遮阳伞”荣获省创新创业大赛一二等奖。“遥控电动乌篷船”作品参加绍兴市首届“校园科学小达人”比赛,通过初赛、复赛和决赛,获得“优秀校园科学小达人”荣誉称号,为学校争了光。

结合专业知识要求,引入“搭高不倒”建筑设计的实践活动课,利用一次性的纸杯、竹筷、吸管、牙签及透明胶带等材料,规定一定的数量和制作时间,进行搭高不倒。通过团结合作、精心制作,不少小组能搭高3米以上。

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科技创新意识的教育。学校结合教材内容将物理学家的创新精神和追求科学的高贵品质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刻地体会科学家所具有的敢于创新、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

诸如出身于世代工匠家庭的鲁班,从小就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鲁班的发明有曲尺、墨斗、铁锯、飞鸢、云梯和钩钜等;世界著名的发明家、物理学家爱迪生拥有超过2000项专利发明,其中留声机、电灯、电力系统和有声电影的发明,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文明生活,其中电灯的发明经历千余次的实验研究才获得成功。

许多物理学家的感人事例,足以拨动技校生的心弦,应是创新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教学与科技制作活动相结合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上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我国心理研究资料表明,只有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时,学生才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真正地进入到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物理实践活动,把培养学生的技能素养和动手能力落到实处。

主要做法:一是面向多数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制作活动,安排一些课外的小实验或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校组织了纸桥梁的设计制作及承重比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建筑设计的科学性、技术性,引起学生对力学知识运用的浓厚兴趣和对技术进行深入探究的内在冲动。在电路知识学习中,制作电子门铃、电子贺卡等简易电路的安装,让学生认识更多的电子器件,这对于学生理解电路的串联和并联、理解电路原理具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二是以选修课的形式,组织部分学生参加物理创新培训班,辅导学生开展小制作和小发明活动。近年来,学生参加的实践制作活动有:绍兴乌篷船的创新设计和制作,著名建筑物的创新设计和制作,纸桥的制作和承重实验,A4纸制作船体的承重比赛,水火箭的制作和发射比赛,鸡蛋落地不破的方案设计和试验。活动结果的评定分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学校对优秀作品举办了展示活动,如绍兴乌篷船的创新作品、著名建筑物的沙盘模型,在校园内陈列展出,吸引了众多同学的眼球,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技校物理“三结合”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不少学生从厌学到爱学,体现在期末的基础知识考查中,学习成绩明显提高,90%以上的同学能合格通过,拿到规定的学分,更可喜的是考试的卷面分达到90分以上的学生占了25%,从这点也说明了技校物理教学的“三结合”教改是可行的,是卓有成效的。

“三结合”教学方法符合技校物理教学的客观实际和要求,能为技校物理教学注入活力和动力。教师要不断地探索新问题、新方法和新策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总之,技工院校物理教学方法的探究还远远不止以上提到的几点,还需要物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多积累经验,大胆地尝试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多开展创新型实验,更好地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技工学校)

推荐访问: 探索 物理 实践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