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情”

2022-04-12 08:15:22 | 浏览次数:

摘 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李泽厚的美学思想研究发生了重要转向,由实践美学的“工具本体”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命运的“情本体”研究,在李泽厚看来,“情”不仅仅是指狭义的人的喜怒哀乐,而是一种更广意义上的人的感性生命存在,并认为“情”乃人之根本。本文将结合李泽厚早期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思想,对其后期提出的“情本体”论思想的来源与内涵进行探究。

关键词: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情本体;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

作为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大陆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李泽厚的思想及其发张历程一直广受关注。纵观李泽厚一生的思想历程,其思想体现出一种多变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众多“本体”论中,诸如“工具本体”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心理本体论,最后以“情本体”论作为总结。毋庸置疑,从李泽厚学术发展历程来看,其看似零散的哲学思想其实自有其独特的体系,他后期提出的“情本体”思想无疑既有其继承性,也有其发展之处。

一、渗透在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中的“情”

李澤厚将自己的本体论称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而“情本体论”是“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泽厚所言的“本体”不是“宇宙本体”“世界本体”,而是“人本体”:人类人体、社会本体、人性本体、人生本体。他将所研究的这种“人本体”给以哲学命名,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李泽厚的人类学本体论关注的主要不是具体的美学问题,而更是整个人生的命运问题。李泽厚说:“人生只是一种情感,这是一种普泛而伟大的情感真理。”李泽厚此处所说的情感并非仅仅是我们在一般意义上的的喜怒哀乐感性心理。在他的论著中,他的“情”包含着具体、感性、个体等外延。对于外延首先体现在他对儒家思想的解读中。

李泽厚认为,“情”在儒家思想当中首先体现为一种普普通通的感情,在李泽厚《论语今读》一书中多次出现的基本概念如诚、敬、庄、慈、忠、信、恕等,无一不与具体的情感心理状态相关,都是“情”的表现。李泽厚认为,“此‘情’是情感,也是情境。它们作为人间关系和人生活动的具体状态,被儒家认为是人道甚至天道之所生发。”李泽厚进一步解释这种道德感与群居动物的自然本能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夫妻之与性爱,亲子、兄弟之于血缘,朋友和群居动物之于社交本性。而这种人伦之情又以具体的有生理血缘关系的亲子情为基础,由近及远,由亲到疏地辐射开来,由家到国到天下,家国同构,天人一体,将亲子之情扩展成为对芸芸众生以及宇宙万物的广大博爱。因而我们可以看出李泽厚的“情”是建立在具体的情境当中的具体的人的活动,这个活动并非有什么至高无上的理性命令,而是个体根据自身的发展自发形成的一种以人类生物本能为基础的感性活动。

立足于这个感性的具体的人的活动,李泽厚继而又将视野转向历史的角度,回到人的“命运”这一主题。在《人类学起源提纲》中李泽厚提出,人类的起源问题并不仅仅是古人类学的问题,更应该是一个哲学问题。人类生存和生活区别于其它一切生物种族的最大的、最基本的在于使用、制造工具。在人们的劳作中,人不断积累经验、并通过原始的群体活动的原始巫术、礼仪而最终形成,并形成人类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在使用和制造工具的人类实践历史长河中,人们不断把握最一般的规范形式,逐渐形成最具普遍意义的“理性”。这就是“自然的人化”。而理性科技在近代的飞速发展,开始损害个体的生存,人的主体性、感性日益收到损害,人为物役。“人为什么活?”“活得怎么样?”这种与人的感性生活密切相关问题则被迫提上日程。如何发挥个体人的“自由意志”,如何在人生中构建人体生活的意义等这些问题就摆在了现代人面前。因此李泽厚提出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由“情”到“理”再到“情”的结构框架,并期望“情”作为最终的实在和最后的意义。因此“情本论”就这样被提了出来。

二、“情本体”论中“情”之来源

“情本体”之“情”的主要思想来源是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

原典儒学继承了“一个世界”的巫史传统,把活着的意义定位在此世。由于人首先是活在天地自然之中,而且是如此艰难苦辛地活着,“活”在这里便是挣扎、奋斗、斗争和这种奋力斗争的成果和胜利:终于活下来。李泽厚认为这就是儒学之所以赋予“活”(生命)以雄伟阔大的宇宙情怀和巨大情感、肯定意义的由来。宇宙本无情,自然本中性。“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但儒学偏偏一位并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仁,天心也”,将“人活着”和自然界的存在和万物的生育,看作宇宙自然的“大德”,这就是以“情”为体,将“人活着”予以宇宙性的泛情感化,即给予整个宇宙自然以温暖的、肯定的人的情爱性质,支撑“人活着”。从而,它不是抽象的思辨理性,不是非理性的宗教盲从,而是理欲交融的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是个体的泯灭了主客之分的审美境界和“天地境界”,这是一条更为艰辛、更为悲凉、更加不容易的道路。因为没有上帝可以依靠,一切都须自己承担。当然,因为宇宙是个有情的宇宙,人生是有情的人生,由亲子情为核心向整个宇宙人生辐射开来的情感的世界,使得这个悲苦的人生又有了相当的活着的意义和幸福感。所以活着本身,在艰辛困苦中活着,就是一种意义。

三、“情本体” 论中“情”之内涵

“情”之所以名之为“本体”,是因为它指的是人生的真谛、存在的真实、最后的意义。“情”由于感性特征,呈现出丰富多彩、流动异变的特点,世间如此多的情感,是否都可以视作李泽厚所认为的“情”吗?那他所称之为“本体”的“情”究竟是什么情呢?

(一)主客观统一。在李泽厚看来,这个“情”既包括个体又包括群体“人”的生存情况状态,它既是内在主观性的“情感”,也是外在客观性的“情况、情境”,是人类活动和世间关系的具体状态,是渗透了历史性社会性的“人”情。个体在现实生存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不断地与世人、世事打交道,通过对身处其中的各种“情况”的接触,发出各种相应的“情感”,如喜怒哀乐等。这些“情感”,无论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情绪和心境。在“情感”与“情况”的交互作用中就逐渐形成了充满历史性和社会性的“人”情,因此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变成了“有情宇宙”。

(二)感性与理性统一。“情”首先是感性的,不仅包括有感于情况、情境的外在物象感性、五官感觉的特征以及超越了五官感觉的内在感觉功能,更重要的是欲望、本能、冲动、下意识等感性生命内容的凝聚和表达。并且“情”还是理性的,包含有丰富的理性内容。李泽厚指出:“这是统一不是二者的相加、凑合或混合,不是‘一半天使,一半恶魔’,而是感性(自然性)中有理性(社会性),或理性在感性中内化、凝聚和积淀,使二者合二为一,融为整体”。理性在被“情”的解构中消失,积淀、融化在感性中而形成特殊的“情理解构”。“情本体”从理性始而归结于感性,即“情”不仅肯定理性的价值,同时也揭示理性的限度。

回到人本身吧,回到人的个体、感性和偶然吧。回到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来吧!不要再受任何形上观念的控制支配,主动来迎接、组合和打破这情感吧。珍重自己的情感生存,人类万岁!情感万岁!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实用主义与乐感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2005.

[2]李泽厚.世纪新梦[M]. 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3]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4]李泽厚.美学四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2008.

作者简介

缴盛楠,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推荐访问: 命运 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