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智慧,共商健康发展大计

2022-04-11 09:12:34 | 浏览次数:

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11月1日,以“共创共享,开启大健康时代”为主题的2017中国(太原)第五届世界健康大会在山西太原开启,来自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健康领域的专家学者莅会交流,为推动健康事业发展献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 俞梦孙:

新时代的卫生与健康工作 人民健康系统工程

专家简介

俞梦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航空生物医学工程创始人,航空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专家。

新时代的卫生工作方向是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中国。新时代的新征程是什么?是以实施人民健康战略,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实现新征程需要什么新思想?是以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主的思想,要把中华整体论、象思維方法与钱学森系统科学理论方法相结合,从而实施人民健康系统工程。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健康医学工程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健康医学工程就是人民健康系统工程。所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健康”思想过程就是传承中华文化、融合现代科技、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医学的过程。

健康医学工程又包括生命的自组织功能,那么,生命的自组织功能是什么呢?那就是当人体存在障碍或者病态时,身体会自发排除异己,让人体恢复健康,这个过程就叫祛除病变的自组织功能。只有当患者恢复了健康,恢复了自组织功能(祛障碍功能),才能真正祛除病痛,这就是在13亿民众中实施的健康医学模式之一。除了生命自组织功能外,健康医学模式还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基层、社区,让全体民众懂得健康,同时学会健康,并掌握祛除病痛恢复的方法,这就叫做还医于民。还医于民是健康医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还医于民”中强调,不仅要教育民众,告诉民众健康的主人是自己,还要对民众进行培训、普及恢复健康急救的基本技术等。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医学科技工作者通过SIR模式对患者进行诊疗,这样就可以建立起新理论、新技术,并能够提供新方法、发明新设备,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中国作出新贡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党委书记 王天有:

整合医学在儿科医学中的作用

专家简介

王天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理事。

学科发展突飞猛进,专科化疾病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人体被切分为若干系统,专科医生虽然对本专业研究得很透彻,但有时也会出现漏诊、误诊的现象。正是因对其不同专业的不了解,才造成了现在医生难于把握患者的整体病情。

尽管多科室会诊协作,但也要有最合适的诊断治疗。未来,整合医学将是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把这些经验分别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不同的外界环境和心理状况,以人体全身状况为根本,进行修正,使之成为更适合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体系。整合医学并不是否定专业化发展,专业化是构建整合医学体系的前提,专业分工迅猛发展,整合医学才是有米之炊,有本之源。

如今,儿科供需矛盾加重,科学制定临床决策,是医生必须要面对的基本功,是关乎患儿健康与生命的关键整合医学。儿科本身属于“哑巴”学科,无法明确表达主诉,家长容易产生不理解,则会导致就医不配合、医患矛盾频发。这些外部因素造成了儿科医师工作压力的巨大,学科的整合需求日益显著。

由于中国儿科诊疗资源空间分布极其不均,大量就诊需求涌向中心城市。对此,各区域应充分利用医院专科优势整合儿科医疗资源,建设区域儿科协作体,为患者提供预约就诊、疑难重症、会诊、转诊、特色检查等一系列服务,通过区域协同,将由基层解决的儿科问题留在基层,使得三级医院专注于疑难重症及科研,减轻核心城市医疗压力,降低患者等待时间。

对于人力资源短缺,迫在眉睫的是要解决儿科执业医师待遇及培养难题,需要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以切实待遇留住人才,以培训体系优化人才梯队,才能够保证儿科医疗资源的不断档,实现可持续发展。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推动学科整合及发展,才能够真正提升中国儿科医疗的诊疗水平。

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陆军军医大学数字医学教研室主任 张绍祥:

中国可视人计划及其应用

专家简介

张绍祥,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陆军军医大学数字医学教研室主任,国际数字医学会(ISDM)主席。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与人体结构数据有关的医学、航天、体育、军事、汽车、机械制造、艺术等领域对数字化可视人体提出了巨大的需求。数字化可视人体的研究,对于人体形态结构有关的多个科学领域,如医学、体育、汽车、人体器官结构代用品制造、影视与广告制作、航空与航天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自我国数字医学成立以来,发展非常迅猛,特别是在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在国际上都是名列前茅的。数字化人体技术在外科领域和临床应用是与国际接轨或是齐平的。

目前,有很多这样医学上的例子,例如:老年人骨折后,把CT图像直接通过网络传给医生就可以,然后医生再确定治疗方案。如果患者某个部位缺损,现在便需要用人工材料来修补。将来,修补可以不需要人工材料了,只需要通过3D打印技术,然后用铝合金材料打印出来便可进行修复。

2006年,国际数字医学学会在南京成立。现如今,在中国国际数字医学学会里倡导者就是国际数字医学领域的领头人。当下,全国在做数字医学研究的医院有上百家,山西省儿童医院正在做相应的工作,其他医院开展还不是很多。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一是个性化。以前夹板、钢针都是批量生产,对于有的患者并不适合,未来就是要针对某一个患者进行。二是精准化,三维重建出来后,医生的头脑里和手术刀下都会非常准确,不会切错。三是替代化,比如说骨头没有了,可以用另外的东西替补,包括将来可以3D打印人体器官,像肾脏打印出来就可以换上。

未来,医学中有可能通过3D打印、数字医学技术对人体中身体的某个部分进行修补,如“软组织缺损、血管、细胞”等等,3D打印技术不仅能够用数字医学的手段来解决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问题,还能解决肝癌、胰腺癌、头部肿瘤的诊断治疗等。如今,提起数字医学,中国和国际相应的研究处于同一水平上,在有些领域,中国在国际上还处于领跑位置。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Arieh Warshel(亚利耶·瓦歇尔):

通过计算机模拟探究健康问题的分子基础

专家简介

Arieh Warshel(亚利耶·瓦歇尔),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

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经历着从定性到定量,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不断进步。现如今,计算机分子模拟已经变得和试管试验同等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计算机分子模拟呢?它是指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图形显示的功能,在计算机上对分子体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计算、模拟、分析,从而解释已有实验现象,或者为开展新的实验提供指导和预测。其理论基础是量子力学、分子力学以及分子力学杂合方法。所谓多尺度模型,就是从电子、原子、分子等不同层面进行分子模拟,这是针对复杂的分子体系而采取的分而治之的策略,它结合了量子力学和分子力学,又能模拟大型复杂生物大分子体系。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肉眼看不到的小分子正被逐渐清除。分子模拟技术在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已有多种试验手段可以测定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例如:X—射线、核磁共振和电镜等,但这些试验方法能给出蛋白质的静态活瞬时构象,而不能反映出蛋白质的动态特征。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则可以弥补试验方法的不足,探寻更大的构象空间,并能够捕捉到实验的方法,从而为研究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众所周知,人体是一个巨大的化工厂,不停地发生各种化学反应。与实验室瓶瓶罐罐中的化学反应不同的是,人体内的化学反应条件都很温和,使得人体几乎感觉不到,其原因就在于酶的催化作用。酶是生物催化剂,能有效降低反应的活化能而使反应顺利进行。人体中含有成千上万种酶,每种酶各司其职,专一性催化一种化学反应。搞清楚酶催化反应过程,不但有助于深入了解生命的奥秘,更有助于人工改造并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酶。鉴于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许多酶也是药物作用的靶标。如蛋白酶可以对抗艾滋病,二氢叶酸还原酶是抗肿瘤的药物等。

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如今在生物学、药学和材料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卫生管理学院行为健康学系主任兼临床教授

Ronald R O’Donnell(罗纳德·奥唐纳):

综合行为健康在中国的发展

专家简介

Ronald R O’Donnell(罗纳德·奥唐纳),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卫生管理学院行为健康学系主任兼临床教授。

在中国,非传染疾病占总死亡原因的80%,中国由于食物供应的增加、体育运动需求的降低以及生活方式行为的改变而使肥胖流行。高血压也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急剧攀升,其中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都与肥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现在的饮食与20年前相比含有更多的脂肪和盐,中国很多城市人口现在因工作不涉及体力劳动,以致工作中体力活动水平很低,从而导致心血管、高血壓、高血脂的疾病发生。

中国人群中对这些风险疾病的意识比率还很低,只有24%的高血压患者对其情况有所认识。抑郁症、焦虑症和躯体化,每种病的发病率为10%,酒精成瘾的发病率为26%,这些都是在初级医疗中最常见的行为问题,他们占了初级医疗中病人的25%~40%。

研究表明,有医学疾病的患者比心理疾病的患者死亡率更高,会更多地使用医疗系统。有抑郁症的病人比有同样医疗状况而未患抑郁症的患者而言,医疗费用是后者的两倍。在初级医疗门诊增加的医疗费用中,抑郁症病人相对于无抑郁症病人来说,应用医学专科和行为医疗,医院基础医疗、急诊部、化验和射线照相服务所购的费用多了50%~100%。对医学和行为上的慢性病心理和医学慢性疾病的人而言,需要双倍的费用。

患者往往因费用昂贵不愿寻求治疗,在想要寻求治疗的患者中未能成功地发现和诊断出抑郁症,不足够的心理医药学治疗,未能用有实证基础的心理治疗,有限的行为医疗专科医生,缺少常规的监护和复发预防,无法成功地将医疗和行为治疗综合。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不妨把“行为顾问”和移动医疗技术引入到医院和社区中心中,在医生领导的团队中来治疗非传染疾病的行为危险因素(吸烟、缺乏运动、营养不佳)以及行为问题(抑郁症、焦虑、医药无法解释的症状)。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 徐丛剑:

妇科领域的一些转化医学思路与实践

专家简介

徐丛剑,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妇产科学系副主任。

在众多的妇科肿瘤中,有一种较为罕见的绒癌。绒癌全称为绒毛膜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滋养细胞肿瘤。其特点是滋养细胞失去了原来绒毛或葡萄胎结构,侵入子宫肌层,造成局部破坏,并由此转移至其他脏器。这种绒癌有着明确的标志物,大多与妊娠有关。妊娠性绒癌50%继发于葡萄胎,发生于流产或足月分娩后各占25%,少数发生于异位妊娠后。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绒癌被认为是不治之症,曾有英国的病理医生说“被诊断为绒癌,必死无疑。”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宋鸿钊院士的努力下,绒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能得到彻底治愈的肿瘤,仅使用药物治疗,其死亡率就降到了10%以下,复发率也不到3%。

以前治疗卵巢癌的方法主要是运用干细胞分解后的子宫内膜细胞,有了新分解后的细胞就能够催生出一系列全新的治疗手段,比如:对于人工流产导致的内膜损伤,就可以诱导干细胞分解后的子宫内膜细胞来重建子宫内膜。如今,治疗卵巢癌采用了纳米技术,把纳米技术与化疗药物相结合,利用卵泡雌激素受体的结合焦点做靶点,在卵巢癌的实验中取得很好的结果。一个纳米结构可以包容很多药物,将药物附着在一个纳米球中,就像给子弹夹装上子弹,再连续识别FSH受体的结合片段,将药物精确定位到肿瘤部位。同时,又从基因与肿瘤可能存在的潜在关系出发,对两种可能有意义的基因进行检测,对绒癌的发生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使CA125在卵巢癌以及其他良性疾病如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都会升高。

最近的研究聚焦于如何分辨出良性还是恶性的CA125,这一研究将有助于卵巢肿瘤的诊断,并可能成为治疗卵巢癌的靶点。

推荐访问: 共商 大计 健康发展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