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唯物史观端正历史教学

2022-04-10 12:16:32 | 浏览次数:

[摘 要] 历史教学中,如何看待历史问题?如何评析历史价值取向?这就涉及历史观的问题。唯物史观下的历史事实是客观的,而对历史知识的表述却是主观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唯物史观的评判标准,向学生客观呈现历史,展示历史的真实。

[关键词] 高中历史;唯物史观;教学应用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指导思想。唯物史观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贯彻唯物史观?需要教师客观地对待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一、确立唯物史观地位,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原动力

生产力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生产力促进和影响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政治制度,也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社会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内容,同样,也会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也就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回溯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私田大量出现;而井田制的瓦解,公田转为私田,封建地主与农民最终取代奴隶主与奴隶。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井田制,将法律作为封建社会的基础,秦统一后,确立了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并从土地私有、君主专制、思想、文化统一中促进了封建国家的建立。

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在看到历史事实时,无论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还是历史人物,都要遵循辩证思想,认识到事物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对于推动历史进步的,应给予肯定;反之,要给予批判。社会存在,就是生活的现实条件,包括人的社会关系等。社会意识是各类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包括政治、法律、艺术、宗教等。运用唯物史观来关注社会存在,就是要我们能够深刻地理解社会,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唐朝“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变”,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与之对应的唐代有“赋出天下,江南居什九”,宋代有“苏湖熟,天下足”等谚语。可见,因战争而促进南方经济的振兴,与之关联的中国文化中心,也随之由北向南转移。如宋明理学等启蒙思想,最早繁盛于南方。随后,鸦片战争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影响,使得西方文明得以在南方快速发展,近代工业、思想、政治运动,也由南方逐渐向北方延伸,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文化向南传播形成对照。由此,对于历史中的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两者之间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秉持唯物史观,来探究人与社会的关系

以发展的眼光来理解历史,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唯物史观教条。面對历史中的杰出人物,秦皇汉武、华盛顿、拿破仑等,这些历史人物,无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在审视他们的功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时,我们要肯定其积极作用,也要正确认识其不足。事实上,不同时代下的历史人物有其个性,但时代并非单纯的历史时间概念,更是融合历史时间、空间的整体。我们看近代历史中康有为、孙中山,他们的生活空间多为南方地区,与南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有直接关系。他们在洞察时代的进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引领社会的发展。同样,唯物史观作为学生学习历史,客观、辩证认知历史事件的重要标准,也要深刻认识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四、运用唯物史观,解读历史现象

唯物史观是学习历史的指导思想,也是认识历史、解读历史的重要纲领。如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并非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但阶级斗争却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在审视历史问题时,对于阶级斗争要全面理解,要给予客观的评价。如19世纪的欧洲工人运动,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的地主与农民阶级的斗争等,都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同样,解读历史,要运用唯物史观,丰富学生的历史观。鸦片战争如何看待?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出现,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关;洋务运动,表面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带来影响;西方的新思想传播,反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认识文景之治时,要联系汉初经济凋敝的事实,为了实现“大一统”,统治者采用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当经济恢复后,又强化对国内的统治。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如对于工业革命的理解,要肯定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发展,但也要看到工业革命对人类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王亮.由人出发·关注社会——“唯物史观”素养的培育关键[J].中学历史教学,2019(3):46-48.

[2]黄加平.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2):70-71.

(责任编辑:朱福昌)

推荐访问: 唯物史观 端正 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