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屋檐看青岩建筑特点

2022-04-10 10:23:43 | 浏览次数:

【摘要】:少数民族艺术就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流到现在。我们贵州更是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风情,其中不乏流传于金的古艺术群值得我们去研究、开发和保护。青岩古镇是从明朝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群,是贵州重要的历史文化名镇。它不仅有着自身明朝建筑的特点,还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少数民族居多,使其展现出了不一样的艺术特点和人文风情。青岩的建筑群,青岩建筑结构巧妙,美观又具有实用性,从侧面反应出贵州少数民族的智慧、勤劳。我们在研究利用古镇时也有必要做好保护,供后人欣赏。本文主要探讨青岩古镇建筑的独特风格及艺术特征。

【关键词】:少数民族;屋檐;建筑特点

青岩古镇是贵州著名的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因附近多有青色岩峰从而得名为“青岩”。在明清时期,商铺云集于此,寺庙林立,其中香烟缭绕,人丁兴旺,盛极一时。古镇旧城的四周都筑有围墙,都是用巨石建筑在悬崖之上,靠山修建,极为凶险,又很有山寨碉堡的特色。

镇内有众多历史文化遗址和自然风景。淳朴的民风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也在古镇中得到更好的展现。今天的青岩古镇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为大家展示的是我们贵州多元化的艺术也是贵州先祖们几百年的智慧、艺术的结晶。青岩古镇不单单是“活体历史”,也是我们贵州珍贵的“艺术标本”。

一、青岩古镇的发展及其背景条件

1.地理位置

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南郊29公里,是花溪南郊中心集散地,贵州省的历史文化古镇。总面积约为92平方公里。依山而建,城门城墙全为石头建造而成。也因此使得古镇建造并不是在一个平面上,是在高低不平的山坡上,从高出望去,整个古镇的格局给人一种立体的美,这也是其他古镇中难以看到的景色。

2.青岩古镇的发展演变

青岩古镇的发展演变过程历史悠久、长远。大致分为四个演变时期;第一:在1378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一年,贵州重兵屯驻在青岩山下,开设屯堡,名为青岩堡。后来屯驻士兵的家属和外地人口的迁入,人口增多一度达到上千户人家,其文化和经济也随之发展起来,日趋繁荣。第二:在1572年明隆庆6年,贵阳一带多次被兵围困的情况下,班麟贵就在青岩堡的西南处修建了土城,从此改名为青岩城。班麟贵死后,其子为了军事需要开始重建青岩城,修筑了定广门也扩宽了青岩城的面积。由于班麟贵之子斑应寿的改建,青岩城成了历史上的兵家必胜之地。第三:1798年袁大鹏和1854年赵国澍先后对青岩城做出了两次重建,用巨型石头来加固,并在城墙上加设走廊和修建了城楼。在第二次的重修中,龙泉寺主持也参与了监工。所以在后来的青岩古镇中我们能看到寺庙也不足为奇了。第四:民国三年贵阳成立为市青岩也划入贵阳管辖。经过几百年的历史,今天的青岩古镇在历史名人们的不断修筑下面积已有近100平方公里,5000多户人家在此安家。宏伟的建筑群与多彩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贵州的一大物质文化,我相信青岩古镇的风采会带带延续下去。

二、青岩古镇的建筑类型及特征

1.重檐悬山式屋檐:

青岩古镇的建筑群主要是在明清开始形成规模,所以其建筑风格也就以青瓦石墙为主。其中对于房屋的屋檐更是讲究,在明清时期就出现重檐悬山式的屋檐玄妙造型,其样式颇具艺术观赏价值和实用性。所谓的重檐悬山式是把人体仿生学和商业经营两者相结合形成的巧妙式建筑。但这一技术在青岩民居当中有得到了更为独特的提升与改进,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的变化非常鲜明,结合了当地的个性和地域特征。贵州由于天气原因被世人称为“天无三日晴”,一年365天大多数都在降雨,但是下雨天总不能就不做生意了,当地的商人发挥自己的才智通过不断的改进吸取教训与经验,慢慢的青岩古镇典型民居孕育而生。商铺民居大多为两三层,把第一层作为商铺门面,一来方便,二来大气,但是问题也就出现了,当时建筑风格都是屋檐建在民舍第二层或更高层顶层,单单靠着一层的重檐作为整个建筑的屋檐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更何况青岩地势较高,下雨是伴有大风和偏雨,一阵风刮来整个一层店面就全湿透了,基本起不到挡雨做生意的作用,总不能一遇到下雨就关门大吉吧。所以既然一层重檐不够,我们就再加一层屋檐,第二层屋檐比较低,靠近门面,很好的保护了柜台和第一层的防水性,青岩人民大胆的创新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难题,这样的青岩重檐悬山式屋檐遇到再大的雨也能轻松应付。古镇人民的智慧还表现在先进的仿生学上,青岩重檐的样式,如果你仔细看去会发现犹如人的眉毛和睫毛一般,门面就是人的眼睛。第一层屋檐是眉毛,居上,美观大方在防雨的同时也能更好的装饰整个民居;第二层屋檐是睫毛,居下,用于保护“眼睛”。这就是仿生学的运用,栩栩如生,不但美丽还把其与商铺结合起来更是一绝!青岩的重檐上层屋檐延伸短,下层屋檐延伸长,不仅给了上层住宅良好的视野和阳光,也通过对上部屋檐的特殊处理和创造,增添了建筑的层次感,层层叠叠的重檐也营造出简单大气的造型特点,视觉上的平行排列,给人一种错落而又整齐的美。这种建筑特征放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属于罕见。

2、 象鼻木雕的挑檐枋:

挑檐枋是斗拱的一个附属构建,位于令拱之上,主要功能在于连接承重,将屋顶与令拱相连接,从而通过斗拱的其他附件把整个屋檐的力平均分摊承受,减少横梁和立柱衔接处所受的力,使梁木不易折损。在青岩古镇中,其建筑基本全是用挑檐,并没有使用斗拱。挑檐以三种为主:单挑出檐、双挑出檐、三挑出檐。斗拱如此重要为什么在青岩却不使用呢?主要是因为南方的屋顶比较薄,用斗拱不能很好的来承托,需用挑枋来承托挑檐檩。说到挑檐枋就不能不说青岩民居的象鼻木雕的挑檐枋,由于挑檐枋的功能主要是承重,那象鼻形的木雕无疑就是力量的体现了,配合上圆形断面和方形断面的林柱子更为气派。大象的造型生动形象,准确的抓住了大象的造型特点——长鼻,简单的造型,没有更多繁复的设计,看起来简约而有趣,精准的利用大象能承重的内涵。极大的表现出了少数民族热爱自然,善良淳朴的美好特征。所以象鼻木雕的挑檐枋在此处十分多见。

3、 多福多寿的撑拱:

撑拱是明清古建筑的代表性建筑构造,是上檐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主要起到支撑建筑物外挑木、檐与檩之间承受力的作用,使外挑的屋檐达到遮风避雨的效果,又能將其重力传到檐柱,使其更加稳固。撑拱的艺术风格在经历数百年的历史中不断的演变。从明初期的一根细窄的支撑木,也雕凿一些花鸟松树的简易浅雕。到明中期的多样化纹样雕刻,并在撑拱上加装外檐以达到装饰效果。从明清时期的线条流畅简练、风格粗犷。到清中期的精雕细琢、繁琐复杂。再到民国时受西方雕塑艺术的影响,渐渐写实化、透视化等美术理念,撑拱出现了西方化建筑风格的样式。青岩古镇的撑拱大多是以明清为主,风格又偏于清中期,雕刻精细、寓意深远。如同象鼻木雕中的象,在传统文化中,象与羊均为“祥”的近音,常常被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青岩民居撑拱也颇具韵味,有的雕成蝙蝠形,有的雕刻成蝴蝶型。蝙蝠和蝴蝶都有一双翅膀,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也很好的增加了屋檐的受力面。对称的翅膀,展现了一种平衡美,而内部因有精致的花纹勾勒,丰富了整个撑拱的给人的视觉享受。在汉文化中,蝙蝠和蝴蝶通常代表“福”,蝴蝶又有着“寿”的象征,福寿双收是青岩建筑的蕴意所在,一代代的祝福着这里的居民。

三、结语

青岩古镇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物产资源、多元化的人文风情,让青岩古镇得天独厚,是我们贵州这颗高原明珠的骄傲。在古镇中,建筑文化的演变史、青岩人民的智慧都是我们现在文化不可缺少和借鉴的。经过历史的洗礼和淘汰,屹立于山头的青岩古镇,其珍贵价值可想而知。青岩的建筑文化如同一本活历史供人们参阅,不论是研究价值和旅游经济价值都极高,如何开发利用,又切实的保护好是传承青岩古镇文化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我希望今后的青岩古镇能成为贵州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进一步彰显贵阳的魅力。

作者简介:孙燕萍(1993—),女,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推荐访问: 看青 屋檐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