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昭君文化,提高服务水平,建设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景区

2022-04-09 09:55:14 | 浏览次数:

素以“民族团结象征”著称的王昭君墓,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虎”,意为“铁垒”。它座落于呼和浩特市南昭君路6公里大黑河南岸,始建于西汉时期,其墓体高30余米,占地20亩,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代明妃王昭君之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君墓景区于1977年正式成立管理机构,实行对外开放进行旅游。经过30多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三次大规模维修扩建,已经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昭君文化展示内容和比较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一处著名人文旅游景区,是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名片。近年来,昭君墓景区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游客了解自治区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场所。景区游客始终保持在50万人左右,并且先后接待了胡锦涛、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贺国强等10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大批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扩大了知名度,有力地宣传了内蒙古,为自治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5年,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精神,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投资一亿多元对昭君墓景区进行第三次大规模维修扩建。经过近两年的紧张而有序的建设,设计和建设了一大批具有民族性、地区性、历史性的纪念建筑设施及其主题陈列,极大地拓宽了景区的参观内容,昭君出塞历史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旅游设施更加完善,景区面积从100亩增加到205亩,先后成为国家首批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和国家AAAA级景区,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正式更名景区为昭君博物院。

一、以展示和亲历史为主体,突出景区旅游文化的表现力

昭君墓景区在发展中,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第一位,促进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昭君博物院的建设,从规划设计理念到整体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和亲文化在弘扬昭君文化中的核心作用。从昭君博物院南门进入院内,沿着380米长的神道,两边分别建有对称的四个标志性建筑,东侧从南到北建有汉式建筑——和亲园和昭君纪念馆,反映了王昭君出塞所代表的汉文化;西侧从南到北建有匈奴文化博物馆、单于大帐,都为北方少数民族典型的穹庐式建筑,展示了匈奴民族的草原文化特色。神道两侧依次排列十二对石像生,它们是由出土的匈奴动物金丝牌,按比例放大雕刻而成,汉墓文化与匈奴石像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墓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次,昭君博物院的建设,从陈列所展示的手段和内容,都充分体现了昭君出塞、胡汉和亲、民族团结这一主题。匈奴博物馆是目前我国第一座全面反映匈奴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

第三,昭君博物院的建设,以活的物质形态,从文学艺术形式充分展示昭君文化的时代性和生命力,单于大帐演出的《昭君情缘》实景舞蹈剧,以昭君出塞民族团结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汉匈民族友好相处的历史画面,同时从一个侧面为广大游客展示了匈奴历史文化的底蕴,舞蹈剧以直观艺术的形式,大大拓宽了昭君文化的外延和表现手段。和亲园一楼演奏的编钟乐器,以汉代宫廷音乐和昭君出塞剧目为主题,表现了昭君家乡汉文化的艺术魅力。两个剧目演出,成为反映昭君文化两种风格独特的文艺表现形式。

二、以宣传民族团结为主线,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经过多年的实践,景区逐步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即景区的工作紧紧围绕宣传民族团结这一中心内容来进行,充分发挥青年文明号这一极具凝聚力的群体,通过院内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传授民族文化知识,接受民族团结教育,创建文明旅游景区。1、以昭君出塞文献史迹为核心,加强历史文物知识教育。2、配备教员,注重材料,加强宣传力度。出版了昭君墓大型简介、青冢藏墨书法选,重新编写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解说词。为提高教员的素质,不断地从内蒙古大学等学校选拔大学生充实讲解队伍,提高讲解水平。还通过制作《昭君博物院风光片》《昭君情缘》光碟,制作昭君明信片、纪念币等十几种旅游产品,广泛宣传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3、实行学生参观优惠制度,加强基地的教学联系制度。景区同内蒙古少工委和市区内大、中、小学建立了教学联系制度。清明节、劳动节、青年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里,昭君墓已成为青少年学生必到的场所,每年参观的学生在50000人左右。4、加强同社会各界联系,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独特作用。每年的“七一”、“八一”,许多单位都要组织党员干部前来进行入党宣誓和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陶冶情操。

三、以改善旅游环境为基础,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

环境风貌是旅游工作的基础,做好文物保护和生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结合景区旅游工作的实际,景区制定了详细的文物保护措施,每年都要投入相应的经费进行维修,确保文物旅游资源万无一失。近年来在景区内先后种植了2000多棵松柏树,定期对墓体进行培修,保持了青冢的风貌。2006年,昭君墓三期扩建工程进行的同时,景区对全院的绿化进行了重新的整体设计和规划,形成了独特的美化风格,昭君墓的绿化面积达到65%。近年来,景区加大对环境风貌的治理整顿力度,规范了全院的商业网点和各种广告牌、标识牌,建立了独立的污水处理厂,垃圾日积日清,卫生工作形成制度化、系统化,组成了一支高效率的卫生绿化队伍,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舒适清洁的旅游环境。

四、以制度建设为途径,加强景区规范化管理

严格遵守国务院颁发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和按照国家旅游局《旅游景点质量等级评定办法》。景区从健全制度开始,全面提高服务水平。1、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在认真贯彻执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行业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了《优质服务制度》等30项规章制度,并且同职工签订了《文物安全责任状》、《旅游服务诚信责任书》,规范了职工的工作行为,确保了旅游区管理工作的原则性和严肃性。2、大胆探索管理模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责任制以岗位衡量工作成绩,实行工作和效益挂钩,打破了平均主义分配收入方式,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在近几年中昭君墓先后建立了游客接待中心(和亲园)、游客休息室、医务室、残疾人卫生间及残疾人通道、配有语音导游机、信息触摸屏方便游客,对各种特殊人群予以特殊照顾,大大地提高了景区的服务质量。4、注意制度创新,在管理中,引入监督机制,旅游景区成立优质服务监督检查小组,对各部门随时进行抽查、评比、奖罚。景区还设立了投诉办公室和投诉电话,接受游客的监督。通过建立AAAA级旅游景区档案及制度,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增加了

“以人为本、依法办事”的观念,使景区管理更为人性化。5、建立安全预警协调机制,为游客提供安全环境。

五、以素质教育为本,全面提高职工的文明服务水平

提高人的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旅游服务质量取决于旅游区管理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在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中,我们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发展基本要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狠抓人的素质的提高。围绕“弘扬昭君文化、增进民族团结”这一主题,开展了“我为景区添光彩”、“立足岗位做贡献”、“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系列服务活动,强化职工“人人都是和平使者、人人都是团结表率”的旅游服务窗口意识,并且把“树立良好形象,创建文明景区”作为工作动力,充分发挥昭君文化的开放性、先进性和奋发进取的优良传统。

六、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切实增强景区吸引力

从1999年开始,呼和浩特市市委、市政府已连续举办了10届昭君文化节。昭君文化紧扣“和亲、和平、和谐、开放、发展”主题,以开阔的眼光和博大的气势,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前来洽谈生意,开展经贸文化旅游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轰动性影响,“昭君文化节”已被列为国家100个民间艺术节之一和国内十大节庆之一。昭君墓作为昭君文化节最初发起单位,通过举办各类民俗文化活动,拓展了昭君文化内涵,提高了对外宣传的知名度,为景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每届昭君文化节民俗活动,参观昭君墓的游客都在5万人以上。

2007年1月,景区大型实景舞蹈剧《昭君情缘》应邀参加新加坡“春城洋溢华夏情”春节文艺活动,进行商业演出6场,新加坡多位国会议员和众多华侨知名人士观看演出,《联合早报》先后4期介绍剧目和演出情况。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及文化参赞接见代表团领导成员,祝贺演出成功。

2008年6月,湖北省摄影家协会、宜昌市摄影家协会组织80多位摄影家重走昭君出塞路,到内蒙古进行采风,在昭君博物院进行了隆重的祭奠王昭君仪式,摄影家拍摄了大量草原风情和昭君文化的作品,在湖北引起极大反响。

旅游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汇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作为旅游业的形象代表,旅游景区肩负着率先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重任,面对科学发展观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克服存在的不足,大力营造优良安全的旅游环境,让景区成为游客融入自然,感受文明,愉悦身心的精神家园。一曲琵琶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昭君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下,昭君墓作为一座民族友好的纪念塔,在建设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景区的工作中,必将谱写民族团结的新篇章,为自治区文化旅游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推荐访问: 昭君 景区 民族文化 提高服务水平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