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品味舍得

2022-04-06 08:12:09 | 浏览次数:

别见笑,笔者在题目中套用了舍得酒的广告词。那是因为在平时听课时,我常发现教师们预设的教案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实施完毕,一篇课文上三四课时是常事,有时甚至更长。究其原因,笔者想来还是很多教师不懂得课堂教学中如何取舍。其结果必然是,教师教得筋疲力尽,学生学得头昏脑胀,语文教学费时费力,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大道至简,语文教学也不例外。面对新课改以来出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种种流派,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语文教学也应该倡简!”张庆先生就指出:“语文教学要倡简,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年幼品纯的小学生,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必须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削枝强干,让课堂有限的时间用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上。力求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结果什么也抓不好。正如老子所说:“少则得,多则惑。”要想提高课堂的效率,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化预习,提高时效,未雨绸缪

预习是教学流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无论是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发展规律看,还是从学生学习建构的基本过程看,它都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它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索能力,能提前引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充分关注,进行情绪酝酿,缩短阅读主体与新材料之间的心理距离。因此,强化预习对提高课堂效率作用巨大。

笔者以为,预习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字词,朗读课文,解决一般性问题,形成初步感受并能质疑。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为例,最基本的要求应达到:①学会六个生字;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③能解决一般性的问题,如: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游历”与“游览”、“嘱托”与“嘱咐”、“横祸”与“灾祸”、“残生”与“一生”有什么区别?搜集《史记》故事等等。④写下初读此文的感受并质疑,如: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等等。预习落到实处,必然使学生产生学习期待,为以学定教寻找到最佳结合点。

二、紧扣重点,突破难点,注重实效

一篇课文,尤其是高年级课文,往往洋洋洒洒两三千字,篇幅较长,所蕴涵的信息较多,可以挖掘的地方也较多。如果不分层次,不加筛选,追求面面俱到,必然导致教与学的费时费力又高耗低效。因此,我们必须抓住重点,“以最主要的问题和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丰硕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遥远的终点”。

1.钻研教材,确定目标,明确重点。

拿到一篇课文,必须首先明确通过本篇课文的教学能达成什么目标。要想准确地确定目标,必须要了解《语文课程标准》上该年级段的总目标,还要联系单元的主题及课文后的习题。如《小草和大树》一文,是六年级教材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奋斗与生存”,那么教学本文,无论是品词还是析句,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体会夏洛蒂奋斗的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体现的精神,将是本文的重点。

2.找准文“领”,巧妙设计,精讲精练。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领”就是文章的中心。在教学实践中,这“领”,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提炼出的一个可以统领全文的话题(或问题)。寻找“领”的方法很多,既可以从题目中寻找,又可以从作业中寻找;既可以从中心句中寻找,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寻找。如《小草和大树》一文,笔者就以“她的艰辛与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为“领”,为什么把她比喻成仙人掌花?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文中哪些地方分别写出了她的艰辛和壮丽?以此切入本文的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教者在教学设计中不能平均分配时间。必须根据需要有所侧重,从而保证教学的简洁高效。如在体会夏洛蒂的艰辛的教学中,“写作的艰辛”与“生活的艰辛”相比,应侧重前者。一则是学情决定的,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对“生活的艰辛”理解并不难;二则是由文本内容决定的,因为夏洛蒂的人物品质及成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写作的艰辛”上。因而教者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夏洛蒂写作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她的不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精讲”的内涵在于:不该讲的不讲,能少讲的决不多讲,将时间精力花在落实重点与突破难点上。

“精练”也很重要,时下小语界正呼唤训练的“理性”回归。所谓“理性”回归,就是强调训练与对话的融合。如在《小草和大树》教学中,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夏洛蒂“写作的艰辛”,设计了三处写作训练:①夏洛蒂“惴惴不安”会想些什么?②“她苦苦等了几个月”,想象一下她等待的情形及其内心;③从“昂起头”中,揣摩一下她收到骚塞回信的心理活动。这位教师努力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夏洛蒂的内心世界,与人物进行心灵对话。但笔者认为,练笔点过多不利于学生深入,也不利于教师指导。相比较而言,前两个点与本文“体会人物精神”的重点关系不大,可以留到课后完成。后一个训练点着重挖掘夏洛蒂在遭受打击时的心理活动,对理解夏洛蒂不服输的精神品质有较大作用,与主题联系较紧,值得一练。笔者认为,精练不是少练,而是要摈弃机械的训练,力求训练的最优化,效果的最大化。

三、活用教材,注重方法,举一反三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都希望将教材的知识点一网打尽,全盘授予学生。出发点是好的,也能够理解,问题是教材可挖掘的知识点多如繁星,想罗列出来都难,更谈不上传授,况且教学时间也不允许。叶圣陶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这就是告诉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一味地“教教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再丰富也有尽时,“渔”在身则享用不完。所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较高的语文素养。教师的任务是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写字的能力、读书的能力、解词的能力、概括的能力、体味语言的能力等等。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能力,才能在平时阅读时、面对考试时举一反三。

品味舍得,可以让我们教师明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舍些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能将复杂的课堂教学进行简化,将复杂的事情“简单”着做。而我们一旦能简简单单地教语文,我们的课堂肯定就是智慧的课堂。

推荐访问: 舍得 课堂 品味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