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堆积体边坡成因机制分析

2022-04-02 08:41:44 | 浏览次数:

摘要: 某堆积体位于西藏昌都地区,下覆基岩岩性不同,堆积体松散破碎,稳定性较差。根据该堆积体的环境特征,结合该地区河流演化历史分析该堆积体的成因机制,找到影响该堆积体形成的各种内外因素。在西藏地区特有的地质环境条件下,河谷不断的深部切割、两侧拓宽,堆积体的形成是必然的。

关键词: 堆积体;成因;河谷

中图分类号:TV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1)0620152-01

某水电站位处西藏昌都高山峡谷区,水电站蓄水位高程2280m。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的影响,区内分布有大量的堆积体斜坡,堆积体边坡的稳定问题是该电站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

拟研究的崩塌堆积体边坡位于水电站上游200m河流右岸,体积2万方左右。

1 堆积体边坡形态特征

该堆积体边坡所处河谷深切,两岸边坡陡峭。堆积体呈扇形,其前缘向河床突出,坡脚高程2110m,下部2118m~2235m较为平缓,坡度32~35°。堆积体上部2235~2400m较陡,坡度40~45°。整个堆积体两侧为陡峭的基岩,堆积体位于中间地形低凹部分(见图1)。

堆积体前缘底部可见河流堆积二元结构层状砂卵石,砂卵石高出河面约10m,密实度高。砂卵石含量约占60%,粒径范围0.2~1.0m,磨圆中等。

图1堆积体工程地质平面图

2 堆积体边坡物质组成特征

研究区出露岩性较单一,主要为元古界-未分古生界加玉桥群(Pzjy)绢云母片石英千枚岩、变质砂岩、石英绢云母千枚岩夹少量砂质结晶灰岩;三叠系上统孟阿雄群(T3mn)浅灰灰色白云质灰岩,灰白色白云岩;杂贡觉单元(J2Z)黑云母二长花岗石。

第四系堆积物主要为冲洪积物(Q3al、Q4al+pl)分布在两岸残留阶地、河谷及现代河床;崩坡积物(Q4dl+col)主要分布两岸岸坡地形低凹、缓坡及坡脚处。

现场调查和勘察资料显示,该堆积体滑坡后缘岩块细碎,粒径约有0.1~0.2m,越靠近前缘颗粒逐渐变大,粒径约为0.2~0.5m,松散堆积,密实度差,属于典型的崩塌堆积体特征(见图2)。根据钻孔揭露的资料,堆积体上部2235~2400m下覆基岩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产状200°∠45°,岩层倾内。堆积体下部2100~2235m下覆基岩岩性为中厚-厚层的浅灰-灰色白云质灰岩,产状220°∠32°,裂隙较为发育。

堆积体上部厚度约有30m,下部厚度约有15m,整体稳定性较差,有公路横穿其中,表面不断有滚石落下。

3 成因机制分析

1)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的快速隆起,促使怒江河谷快速下切,两岸河谷迅速隆起。形成研究区内常见的V字形河谷。河谷的下切卸荷作用强烈,发育在河谷左岸高处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层临空,是崩塌堆积体形成的主要外部因素。

2)该堆积体上下岩性不一,下部岩层在怒江的冲刷作用下不断的被掏蚀挖空,使得上部坚硬岩层失去基座支撑,形成倾倒拉裂破坏。

3)通过分析,罗拉堆积体边坡上部岩性松散破碎,岩层倾角45°左右,在降雨条件下,水分侵入岩层及裂隙中间,西藏地区昼夜温差较大,水的冻融作用将加速岩石的风化成块。

4)由于该地区几乎没有植被来保持水土,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松散堆积体将不断的形成——剥蚀——再形成——再剥蚀,使得河谷不断拓宽。

4 结论

该区域内分布有大量的崩塌堆积体。由于该地区复杂的地质构造,此类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崩塌堆积体非常常见。由于此类崩塌堆积体本身的无粘结性和低密实度,以及其特殊的形成环境,易被风化剥离。同时,河流两岸崩塌堆积体的不断形成和不断风化剥离,使得河谷不断拓宽,这也是河谷演化的必然。

该松散堆积体边坡是该地区常见的地质现象,其成因机制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咸恭、王思敬、张倬元等,中国工程地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第二版)[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3]南凌、崔之久,甘肃武都古崩塌堆积体的沉积特征及其形成环境[J].沉积学报,2001,19(3):351-356.

[4]殷跃平、张家桂、陈宝荪等,三峡库区巫山移民新城址松散堆积体成因机制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0,8(3):265-271.

推荐访问: 成因 堆积 机制 分析 体边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