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不开的农药

2022-03-28 10:06:37 | 浏览次数: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实现“十一连增”。全年粮食产量60710万吨,比上年增加516万吨,增产0.9%。粮食连年丰收,确保了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不仅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发挥着“定盘星”的作用,也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力量。

中国用占世界约8.6%的耕地养活了约占世界20%的人口。在这则让国人引以为傲的数据背后,还有这样一则数据:中国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上,化学农药的单位面积平均用量高出世界平均用量的2.5倍-5.0倍。

该数据的呈现不免引起大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隐患及由此带来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担忧。

一边是吃饱、吃得安全,一边是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其中的利害轻重需慎重权衡,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农药——化学农药——是导致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农药就是毒药?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至少发生50万例农药中毒事件,死亡11.5万人。

不论这些案例中导致人们农药中毒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数据足可以刺激公众的心理。在很多人心中,一直把农药与毒药等同起来,认为所有农药都是高毒、高残留的。那么农药的毒性是如何衡量的?

衡量农药毒性的大小,通常是以致死量或致死浓度作为指标的。致死量是指人、畜吸入农药后中毒死亡时的数量,一般是以每公斤体重所吸收农药的毫克数,用毫克/公斤或毫克/升表示。急性程度的指标,是以致死中量或致死中浓度来表示的。致死中量也称半数致死量,用符号LD50表示,一般以小白鼠或大白鼠做试验来测定农药的致死中量,其计量单位是每公斤体重毫克。“毫克”表示使用农药的剂量单位,“公斤体重”指被试验的动物体重,体重越大中毒死亡所需的药量就越大,其含义是每1公斤体重动物中毒致死的药量。中毒死亡所需农药剂量越小,其毒性越大;反之所需农药剂量越大,其毒性越小。

根据农药致死中量的多少可将农药的毒性分为:剧毒、高度、中度、低毒和微毒五种。所以不是所有的农药都是高毒农药,农药等于毒药也必然是一个错误的结论。

它是如何毒害我们的?

农药进入人体主要有三种途径:皮肤、呼吸道和肠道。

对于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人员来说,皮肤吸收是农药最常见的进入人体的途径。大部分农药都可以通过完好的皮肤吸收,而且吸收后在皮肤表面不留任何痕迹,所以皮肤吸收通常也是最易被人们忽视的途径。不同农药对皮肤的渗透能力不同。有的农药是液体,且含有某种有机溶剂,比固相农药和水相农药更易于和更快于渗透到皮肤内部。一旦农药进入真皮,到达皮肤的毛细血管,就会很快地进入血液,可在几分钟内就产生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后果。

另外,在喷洒和熏蒸农药,或是使用一些易挥发的农药时,农药都可以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直径较大的农药粒子不能直接进入肺,而是被阻留在鼻、口腔、咽喉或气管内,并通过这些表面黏膜吸收。直径为1微米-8微米的农药粒子可以直接进入肺内,并且快速而完全地被人体吸收。吸入农药的量随呼吸的次数和呼吸深度不同而变化。成人休息时呼吸次数每分钟约14次,而在剧烈运动之后,可达到每分钟25次到30次。

消化道吸收是农药进入人体的一种常见途径。各种农药都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主要的吸收部位是胃和小肠,而且通过此类吸收方式吸收的农药,大多吸收的较为完全。经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的农药剂量一般较大,中毒情况相对严重。一般消化道吸收的农药主要是食物和饮用水中残留的。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人体污染量的调查测定:在密闭作物田间(棉田、保护地黄瓜等)采用大容量喷雾方法喷洒农药,约有2%的药剂沉积到施药者身上,施药人员皮肤污染的农药量为呼吸道吸入量的1000倍;除人为因素外,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中毒的机会很少,而皮肤吸收中毒则占中毒人数的90%以上。

触目惊心的数据,不免引起人们的担忧,但其实大可不必因此恐慌。

根据农药的定义,它是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冷静分析农药的定义,我们就能意识到,其实农药本身并不可怕,它当然不是为了毒害人类而出现的毒药,只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很多都是因为人为操作不当造成的。如农药泄漏、误服农药,或是在高浓度的农药生产车间工作及分装和喷洒农药的过程中错误操作造成的。

当然农药中毒的案例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问题是随着农药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而产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主要是含砷或含硫、铅、铜等无机物,以及除虫菊酯、尼古丁等来自植物的有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工合成有机农药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化学农药年产量近200万吨,约有1000多种人工合成化合物被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藻剂、除虫剂、落叶剂等。农药尤其是有机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造成了严重的农药污染问题,也成为了人体健康的严重威胁。

为什么还有农药残留?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一个道理,农药残留不等于农药超标。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学专家陈宗懋曾指出,“农药残留”和“农药超标”是不同的概念,检测出农药残留不等于就有危害。陈宗懋说,“就像去医院体检,通过对照标准值,才能知道指标是否正常。”

当然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不排除一些农户的不当操作。比如一些农户为了杀虫效果好、见效快,不讲究用药技术,一旦认为防治效果不佳,就加大药量,结果致使病虫害产生了抗药性。当有了抗药性的病虫害又危害田间的蔬菜时,农户会再次加大药量来防治虫害,如此恶性循环,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量就会大大增加。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片面地将农药与毒药划等号。

农药到底多重要?

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挑战人们的想象力和心理底线,“农药茶”“毒草莓”等事件都与农药有关,由此公众便患上了“农药恐惧症”,产生了 “能不能不使用农药”的疑问。

农业部早在2012年5月就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农产品农药残留及安全问答的文章,该文章指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的国家,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而使用农药控制病虫害是必要的技术措施。农业部还引述相关研究指出,因为农作物病虫草害引起的损失最多可达70%,通过正确使用农药可以挽回损失40%左右。

农药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一种产物,更是一种进步的体现。农药以其见效快、性质稳定、便于贮存、价格低廉等优点,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在1949年-1999年的50年里,我国的粮食产量由1029kg/hm2提高到了4439kg/hm2,农药功不可没。

农药对于植物来说,犹如医药对人类一样重要,身体出现了问题就需要相应的药物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只不过需要保证用量科学合理,只有规范安全用量和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才可以做到治病而不致病。

今年4月24日,经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安全法》)。

《安全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将对农药的使用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速淘汰剧毒、高毒农药和高残留农药。同时,法案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

截至目前,我国已对322种农药、10大类农产品和食品规定了22933种非剧毒高毒农药的残留标准。不过,这个数据意味着,有两万多种非剧毒、高毒农药仍可以使用,尽管其使用浓度和残留量有严格限制。

相关专家也表示,首次写入关于限制剧毒农药和高毒农药的内容,是带有里程碑性质的。但是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还要把化学农药从农业生产中排除出去,禁止所有化学农药在食品中使用。要在保证农作物产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禁用化学农药,就要加大对剧毒和高毒农药替代物的研究。这也是《安全法》中所阐述的:“推动替代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农药。”

农药替代物的研究可以是保证未来农作物产量和降低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业内人士却认为替代农药研究属于科技界的空白,在行业内做植物保护研究工作的人善于用化学农药,通过修改农药配方来保护不同植物;做土肥方面研究的人员,也只是单纯地研究化肥,很少有人去研究农药替代物。

农药替代物的研究虽不容乐观,但是在没有找到明确的替代物的情况下,生物农药也许是一条最为明智的选择,只是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生物农药的效用。

生物农药

逆势而涨的生物农药

“2014年,全国农药行业843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3008.41亿元,同比增长7.5%,利润总额为225.92亿元,同比下降1.2%,是近6年来首次出现下降。其中化学农药利润总额下降3.6%,而生物农药及微生物农药逆势强劲增长23.7%,形成两极分化格局。国内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的显现,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看好,生物农药的应用出现强劲上升势头,井冈霉素、苏云金杆菌、赤霉素、蜡质芽孢杆菌、阿维菌素、春雷霉素、白僵菌、绿僵菌等品种获得越来越多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国家对生物农药实行政府补贴试点工作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生物农药的发展。生物农药虽然出现了可喜的利润增长形势,但所占比例仅为1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专家建议要加大生物农药研发投入,不断开发出使用性价比高、一炮打响的产品。化学农药落后发达国家几十年,生物农药不能再输了。”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农药生产和使用国,每年遭受农药残留污染的作物面积约12亿亩,其中40%污染严重,每年因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造成的外贸损失达10亿美元。

鉴于此,生物农药近些年关注度逐渐攀升。生物农药主要来源于自然界中存在的、对农作物病虫害具有抑制作用的各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物质或其代谢产物。借助自然界生物相生相克的原理,生物农药对人畜相对安全,与环境相容性较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逐渐成为农药领域研究与开发的主流与方向,美国联邦环保署新批准的生物农药数量就远远超过常规农药。

生物农药的窘境

但即便如此,生物农药发展仍是“叫好不叫座”,相关专家表示生物农药是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推广过程中却遭遇不少尴尬问题。

目前我国生物农药登记品种只有40种,仅占全部农药登记品种的3%;生物农药年产量不到13万吨,仅占农药总产量的9%左右。生物农药的药效慢是制约生物农药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化学农药的药效达到80%属于及格水平,而生物农药药效能够达到80%的却占少数,有些生物农药的药效甚至只有30%,并且用量要比化学农药高得多。所以农户为了立竿见影地杀灭虫害,宁可违规使用高浓度、高残留的化学农药。

成本问题是生物农药推广中面临的另一个问题。一些生物农药的价格要比普通农药贵出20%左右。比如200毫升的高毒杀虫农药氯氰菊酯售价只有10元,生物农药的价格则为11.5元左右,比化学农药的价格高出15%。单价高、用量多,农户为了保证利润多数还是会选择化学农药。

由于市场极难开拓,又是微利产品,已有大型生物农药企业关停生产线,停止生产生物农药,生物农药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更难转让推广。

不过相关专家指出,既然已经明确生物农药既可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又可以解决土壤健康修复这一世界难题,所以必须将生物农药提升到国家战略大计的高度,制定重大国策。

山东省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吕兆毅曾说,“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加快我国《农药法》立法进程。同时,国家应将生物农药作为防止农药残留、保障食品安全的治本对策,将发展生物农药产业提升为重点扶持的食品安全战略产业,作为食品安全源头治理的关键行动。”

除了加快立法,我国还可以借鉴韩国相关政策,通过大幅度补贴农户,间接促进生物农药企业实现盈利,并逐步走向正轨。我国农业部近年来尽管已开展了低毒低残留农药示范补贴工作,但试点范围和力度都比较有限。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最近对生物农药实行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各补贴50%、免费发放、项目示范等办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总之,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再为了吃饱饭、保供给而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采取过度开发农业资源、大量投入农药等化学品这种饮鸩止渴的措施。

推荐访问: 不开 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