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提升农业抗灾水平

2022-03-28 09:56:10 | 浏览次数:

甘肃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资源制约问题突出。干旱、洪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十年九旱,年年有灾,全省农业常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在30亿元以上。2007年,全省农业受灾面积143.61万hm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7.50%。其中旱灾97.57万hm2,水灾11.05万hm2,风雹灾14.51万hm2,霜冻灾8.07万hm2,病虫害9.59万hm2,其它灾害2.83万hm2。全年成灾面积104.05万hm2,其中粮食作物成灾面积83.76万hm2,经济作物成灾面积19.70万hm2;大牲畜死亡0.95万头,羊死亡1.70万只;因灾减产粮食80.70万t,成灾人口493万人,因灾缺粮30.80万t,因灾缺粮人口243万人。建立有效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对农业灾害进行必要的预防和控制,尽最大能力避免和减少各种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危害,是十分必要的。

1甘肃农业减灾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甘肃不断加大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力度,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防灾减灾应急处置体系等不断完善,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1.1全省气象预警预报体系建设

全省各级气象部门严密跟踪各类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过程,提供了大量气象灾害监测信息,气象预报精度明显提高,初步构建了全省气象应急管理体系,建立了部门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围绕全省特色农业发展,初步建成了苹果、马铃薯、玉米制种、酿造原料等特色农业产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系统,进一步提高了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能力。目前,甘肃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气象灾害监测体系自动化水平以及预测预报的准确性、精细化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灾害预警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不足,预警信息发布的渠道还不够畅通。

1.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甘肃围绕兴水抗旱,以开发利用有限水资源为中心,以稳定解决温饱、致富农民为目标,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了旱洪灾害防御体系。全省已累计修造梯田192.93万hm2,占山旱地面积的72%;集中力量修建了景电、引大入秦、疏勒河综合开发、南阳渠、病险水库加固、黑河流域治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引洮等一大批重点骨干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8.53万hm2,发展节水灌溉面积76.40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5%;全省集雨节灌面积发展到36.67多万hm2,建成了一批抗旱防汛基础设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总量不足,开发利用方式与水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不相适应。

1.3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建设

多年来,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创新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创立了用水、保水、蓄水、拦水、节水五大技术体系,初步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由单一措施抗旱向综合措施抗旱、由传统抗旱向科学抗旱的转变。遵循降水规律,把调整农业结构,实施压夏扩秋作为抗旱生产的重要举措,全省夏秋作物比例由2000年前的6:4,调整为目前的4:6;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全省每年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在100万hm2以上;不断创新地膜覆盖方式,夏覆秋种、秋覆春种、顶凌覆膜、即覆即种、一膜两用等方式在生产中都得到广泛应用;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先后研发了一批先进实用的旱作农业技术和机具,引进示范推广了一大批优质抗旱耐旱农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延伸和拓展,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还相对滞后,农业结构还比较单一。

1.4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多年来,我省着力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对重大动植物疫病的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在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方面,仅“十五”以来,先后建成了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检疫监督基础设施、兽药饲料安全监测、86个县级动物防疫检疫基础设施,建成了7个国家级动物疫情测报站、23个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1200多个乡镇兽医站等。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方面,仅“十五”以来,共实施重大病虫监测、重大病虫应急防治、危险病虫检疫防疫、农药检测体系、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苹果非疫区疫情监测站六大类植保工程项目42个,落实中央投资8 500万元,建成实验室、病虫监控室、系统观察圃、温室、库房等设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乡镇植物疫病防控机构不够健全,动植物防疫队伍建设滞后。

1.5农业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省把加强应急管理作为主动防灾减灾的重要工作来抓,先后制定发布了《甘肃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预案》、《甘肃省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甘肃省草原火灾应急预案》、《甘肃省草原虫灾应急防治预案》、《甘肃省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甘肃省农业重大有害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成立了农业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加强了应急演练、科普宣教和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为保持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总的来看,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应急法制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预案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机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投入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2加快甘肃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加快甘肃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确立符合甘肃省情和农业生产特点的农业防灾减灾战略措施,对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运行机制,突出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加大政策支持,按照立足全局、防重于抢、综合治理、科学决策、依法防治的原则,尽快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科技研发体系、预测预报体系、旱作农业体系、设施农业体系、基础保障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七大体系”,完善紧急救助和灾后重建,优化测、报、防、抗、救、援的综合救灾工作格局,加强灾害综合防治和综合管理,力争到2020年,全省农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对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水平明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农民的避灾自救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灾害损失逐步减小,恢复重建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规范化、专门化、法制化和技术现代化。

2.1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专题研究,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甘肃农业科研院所较多,但专门从事农业防灾减灾研究的很少,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够系统深入。这与甘肃作为一个农业省份和农业多灾的实际不相适应。应通过加强学科建设,系统地对甘肃农业灾害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并通过科学的统计类比和模拟试验,针对甘肃不同区域、不同灾害类型和发生程度,选育储备具有良好抗灾性能的作物、畜禽等品种,设计科学合理的农业制度及防灾减灾技术路线,为有效地组织防灾、抗灾、灾后生产自救等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当前应重点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2.2加强农业灾害预测预报系统建设,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水平

气象工作非常重要,对于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应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为核心,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基础,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应重点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协调,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加强灾害天气预警和信息发布,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统筹规划,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

2.3继续完善旱作农业生产体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培肥地力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并举,统筹谋划,重点突破,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变单一技术为综合技术,变传统技术为现代技术,转变旱作农业区农业增长方式,构建抗旱增收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旱作农业发展质量。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大力推广重大旱作技术,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和生物抗旱技术;积极探索旱作农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形成全社会支持发展旱作农业的良好氛围。

2.4大力发展可控农业,用先进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甘肃应紧紧抓住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依靠增加大量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物质投入,提高农业的可控能力。重点是利用精细化工、新型材料、自动控制、航天航空等现代工程技术加速对农业的武装;改变传统的沟输畦灌方式,加快建立低压管道输水、精细灌溉与水肥药相结合的节水灌溉体系;大力发展工厂化育种和养殖,全方位改善农业的物质设施装备水平,为现代技术、信息和管理的广泛应用创造条件;稳步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种植业,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养殖小区和工厂化养殖,积极发展以鲑鳟鱼养殖为主的设施渔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2.5加强农业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甘肃是一个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的省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应当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立足于改变农业整体面貌,增强对农业基础设施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二,立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以提高抗旱防汛能力为中心,加快水源建设,搞好灌区水利设施的更新改造和配套工程建设。

第三,立足于用现代工业文明改造传统农业,科学施用化学肥料、农药、农膜,推进工业最新成果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今后应继续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力度,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2.6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处置突发重大农业灾害的能力

加强农业应急管理工作,是提高行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全面做好农业应急管理工作,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监测预警、防范准备、抢险救援、恢复重建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减少突发农业灾害及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积极推进农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推进农业应急管理法律和预案体系建设,健全农业应急管理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和灾害应对能力。

2.7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积极防范和化解自然风险

发展农业保险,能够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一整套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经济补偿方法,有助于提升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应在总结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机制,扩大财政保费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应根据各地农业发展特点,扩大试点险种种类,进一步加快林木、果木、生猪、奶牛等政策性保险业务的推广力度,争取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养殖农业保险的全覆盖。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提高保险业抗御农业巨灾风险的能力。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推荐访问: 抗灾 减灾 防灾 健全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