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信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

2022-03-23 09:12:03 | 浏览次数:

摘要 分析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介绍了信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如何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构筑农业服务新体系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农业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0-0357-02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015)》提出到2015年,农业和农村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装备水平要有明显提高,信息化对现代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乡村两级信息化服务组织得到充分发展,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逐步完善,基本满足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信息化的需要。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信阳市农业局抓住中央、省、市连续3个一号文件出台的契机,紧跟信息化潮流,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构筑农业服务新体系。

1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现状

农业信息技术是以传感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实现农业生产活动有关的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判译分析、存贮传输和应用为一体的集成农业技术,涉及农业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卫星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远程通讯等技术的综合运用。

近年来,农村信息匮乏,农民分析市场信息能力差,对市场供求信息掌握不灵,农业生产只凭经营者直觉和经验决策,农产品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生产经营呈周期性波动,市场竞争力不强,社会资源浪费巨大。同时,我国各地的农业科技成果多而不平衡,信息交流不畅,农业生产迫切需要的一些实用技术欲求无门,形成了农业科研与生产活动相互脱节、割裂的局面。因此,我国农业要脱颖而出,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多元服务新体系,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指导服务工作,组织引导农民拓展商机,接轨国内外大市场,加强农业科研和生产活动的沟通,加快农业新技术的交流和成果转换,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技术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当前,各级政府正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过渡转轨,政府职能不再包罗万象、无所不能,而应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侧重于服务型的管理。政府的工作重点要从过去的催收催种转变到引导农民和农企搞好生产经营,提供信息服务上来,建立相应的信息服务体系。

信阳是一个农业大市,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21个年头。通过多年探索和不懈努力,目前已建立起以电视、电话、电脑、手机和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网点“三电一机一网五位一体”为主要手段,以短期培训和科技信息现场服务为辅助手段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今后我市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战略调整以及为农民增加收入为目的,以为涉农企业、广大农民等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业信息为立足点,建立完善农业信息电话自动语音查询系统;建立满足电话语音系统和信息采集的电脑网络系统;建立集采、摄、录、编为一体的农业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建立包括农业生产、市场、科技、政策的农业资源数据库。该项目计划建设时间1年,通过项目建设,初步实现农业信息入户,使我市农业信息服务滞后的现状得以根本转变。

2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效果不明,投入不足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效果并不能立竿见影,而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支撑体系涉及方方面面,具体实施方法也错综复杂。因此,尽管大多数人特别是领导已深深体会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却难以保证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政策、人力等投入。

2.2基层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

主要表现在基层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无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基层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能力不强;网站多数集中在机关,并没有真正深入企业、基层第一线。

2.3信息发布,传输滞后

一是信息传递网络不畅,存有“最后一千米”问题。大多数基层社、乡镇、村庄、企业还与互联网无缘,没有建立信息网络平台,使信息传输在县级到最终用户之间形成了“肠梗阻”现象。二是各兄弟单位和各级涉农机构之间,缺乏沟通、联系,网上有价值的信息缺少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交换和共享渠道,数据库各自为营,单一、重复的多,缺乏大型综合实用数据库,共享率低。三是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低,指标体系不健全,采集点不足,覆盖面不广。四是缺乏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手段,在信息处理方面有的还停留在手工阶段,对采集到的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严重不足。五是信息工作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构筑农业服务新体系

近年来,我们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狠抓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发布等工作,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努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在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建立了以农业部门网站为主的农业网站群,成功开发并投入使用语音热线应用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二是大力整合开发涉农信息资源,积极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工作,启动了“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等重点工程,为农民及时提供各种经济信息。同时也要看到,农业信息化工作还有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比如农业信息化工作队伍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潜力还需要进一步开发。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把握方向,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加强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应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趋势性特征:一是需求的复杂化趋势。因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在信息需求的种类上,新品种、新技术、供求、价格、预测等信息将成为热点,而在信息需求的质量上,及时、有效的定制信息正在逐渐成为主流。二是渠道的多样化趋势。由于各地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差别,农业信息化推进方式各不相同,主要是信息服务呈现出多渠道、多模式、多手段综合应用的态势。三是各项工作相互交织的趋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消费等各个方面,工作外延扩大、内涵更加丰富,与农业各产业结合更加紧密,各项工作相互交织。四是发展的社会化趋势。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然选择,要根据相关规划,动员、统筹、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此外,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理论并用于指导实践,注意跟踪国际农业信息化发展动态,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着力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创新,积极探索创新信息服务内容和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有效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必须强调合力推进,重视发挥电信运营等工商企业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4参考文献

[1] 郭作玉.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齐城.迈向现代农业的路径探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 信阳市 信息化建设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