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区域协同创新平台集成化模式研究

2022-03-22 09:06:45 | 浏览次数:

摘要:[目的/意义]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创新主体的共同参与。研究与构建基于各个创新主体参与的合作平台,对于促进在资源共享基础上的合作和互动具有现实意义。[方法/过程]基于协同创新平台内涵、主体需求定位、组织形式等研究,对该平台做出理论界定,进而分析区域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应实现的基本功能及其“互联网+”相关技术对平台的支撑作用。[结果/结论] 完成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系统的架构设计并构建有关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创新平台的集成化运行模式。作为平台核心部分的信息共享子系统,其4个模块的具体构建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 区域协同创新 服务平台 集成化

分类号:G644

引用格式:杜玉霞. 基于“互联网+”的区域协同创新平台集成化模式研究[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8, 3(3): 150-159[引用日期]. http:///p/135/.

随着科技创新的国际化、区域化与整体化,创新主体的合作、融合与互动,创新资源的共建、共知与共享,许多学者提出在政府主导下,在各个参与主体的通力合作下,基于知识协同重构的视角,逐步建设与完善服务平台。纵观国外现状,大多发达国家都已经意识到公共服务平台对科技协同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纷纷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推动共享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调查表明,这些国家中,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尤为突出,它们相继建立了符合各自科技创新需要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国内,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国家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探索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由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乃至政府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和资源往往存在着自成体系、重复分散、效率不高等情况,导致原有的创新体系并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上述现状,国家在2011年适时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亦称为“2011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信息、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的共建、共知和共享,联合开展一系列若干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力争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创新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1]。

在此背景下,目前国内数百所高校已建立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协同创新中心”。无疑,各类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对于充分释放创新主体的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活力,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实现深度合作,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然而,从几年的运行情况来看,相关中心的建立更多的是从组织视角解决了协同创新主体架构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发展,如何建设一个基于“互联网+”的集成化模式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以保证内部组织、体制机制的科学设计与合理运行,无论是对于以高校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还是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都值得研究与探讨。

在国内,对“协同创新服务平台”问题的研究,最近几年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中国知网”为例,可检索到的期刊论文有147篇、学位论文7篇。关于“互联网+”应用研究一直是最近几年持续升温的热点问题,截至目前,可检索的期刊论文高达26931篇,且99%以上是最近4年发表的成果。但是,将上述两个主题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仅有区区几篇文献发表。尽管如此,有关成果已为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石贵舟、余霞探讨了“互联网+”对于推动产学研协同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意义[2]。陈大辉的研究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了协同创新平台的5个主要功能[3]。黄南霞等的研究结合大数据的背景构建网络协同创新平台并探讨协同创新平台的几种应用路径[4 ]。王艳、纪志成的研究结合物联网产业,探讨了大数据技术以市场、科技、资源为导向,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中的应用方法[5]。汪波等通过建立动态混合云的方法,帮助产学研更好地协同合作,并建立了基于云计算的产学研协同合作模型[6]。程淑玉的研究以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理论基础,重点阐述了 Hadoop 云平台的工作模式[7]。王翔等提出了在 Web环境下构建基于云计算的协同技术创新平台, 并设计出了技术仓库服务云和校企联盟模块的工作模式及流程[8]。李林等在研究过程中,也尝试将云计算和协同技术运用于产学研合作创新, 并架构了产学研服务云框架[9]。王少华等基于云计算技术优势,对协同创新平台的系统框架及体系结构进行了论述,为产学研各主体间的协同提供了初步解决途径[10]。

这些文献大多针对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进行了研究,亦有文献分别对大数据或云计算技术在协同创新平台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但都没有从集成化视角将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多种“互联网+”技术综合运用到协同创新平台的研究之中。本文针对区域协同创新服务平台这个新命题,植入“互联网+”相关技术对平台的支撑作用,建立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系统的架构设计和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创新平台的集成化运行模式。寄希望于发挥平台的集成化优势,使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主体可以各获所需, 并以最小的投资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数据和服务的共享, 从而真正为区域协同创新提供支撑。

1 有关“区域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理论界定

1.1 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基本内涵

解决“什么是协同创新”“ 什么是平台”和“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是什么”等一系列的问题,是理解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内涵的基本要求。这几年,有关专家已从不同视角作出阐述,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①关于协同创新,它是以实现共同的创新目标为基础,由多个创新主体或创新要素之间相互合作和相互补充的创新行为[11]。或曰:在协同过程中,“以产学研为主体,依托政府的科技职能部门,形成以资源共享为目的的非线性新型网络平台组织模式”[12]。本文所研究的区域指的是以一个省或一个市的行政区域范围为研究对象。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则是相应领域的政产学研等多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和‘非平衡性’3个特征,具有‘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导’和‘以高校为主导’的3种创新模式 [13]”。②关于平台,亦称合作平台,泛指进行某项工作所需的环境或条件,它是一种具备媒介作用、桥梁作用、集聚作用和引领作用的组织”[14]。③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是从“政产学研用”融合的视角而言的一种新型的合作平台,它是政产学研合作高级化的特征之一。通过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以及某些第三方机构的协同创新信息资源,实现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研发、转化直至产业化的網络化科技创新模式[15]”。它是科技创新各个环节中的必备条件,通过节约合作成本,降低交易风险,以最终的创新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6]。

推荐访问: 互联网 协同 集成化 区域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