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米”往事

2022-03-19 08:24:57 | 浏览次数:

“维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研制的一种远程轰炸机,代号F.B.27,设计师是维克斯公司总设计师雷金纳德·皮尔森。该机是维克斯公司当年设计的最大的飞机,1917年11月30日首次试飞。

“维米”采用常規布局,机身是用钢管加蒙布制成的,前段主要是钢管,后中段支柱采用空心梁。机翼分三段,发动机和外段壁板之间的中段机翼有轻微的上反角。尾翼是带双方向舵的双翼结构。

在研制过程中,由于战时发动机生产十分紧张,选配合适的发动机费了不少事。最早的3架原型机分别安装了不同型号的发动机,第四架原型机安装了罗罗公司的“鹰”VIII发动机,称为IV型机。

“维米”IV性能出色,1500米高度的最大速度达到157千米/小时。一战期间,英国派出“维米”参战,但只有一架“维米”到达法国,还没有等到派上用场,战争就结束了。

战后,英国用“维米”装备了9个中队和几支训练部队。1924年,“维米”从轰炸机中队退役,但一部分飞机继续服役到20世纪30年代初,主要用作伞兵教练机。

“维米”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它在战争中的表现,而是战后几次有划时代意义的远程飞行。如今,100多年过去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与“维米”有关的精彩故事。

首次飞越大西洋

1919年是世界航空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经过4年战争的考验,飞机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战后,大量的飞机转为民用,由此拉开了民用航空大发展的序幕。

早在1913年4月1日,英国《每日邮报》就悬赏1万英镑奖励第一个驾驶飞机在72小时内从北美直飞英国的飞行员,但那时飞机性能太差,还不具备这种能力。例如,从北美洲最东端的纽芬兰岛到欧洲最西端的爱尔兰岛近3000千米,而当时飞机的最大航程仅有640千米。

战争结束了,又有了性能更好的飞机,《每日邮报》宣布,当年的悬赏仍然有效,这引起了很多飞行发烧友的关注。

1919年5月初,纽芬兰岛上聚集了12架飞机和众多飞行爱好者,一些冒险家们准备从这里起飞,争夺“飞越大西洋第一人”的荣誉和奖金。在这些飞行中,比较重要的有三次。

5月10日,哈里·霍克和麦肯齐·格里夫驾驶一架索普威斯公司的“大西洋”号飞机起飞,途中因发动机过热迫降在海面上,被一艘经过那里的丹麦船救起。

5月16日,美国海军的3架寇蒂斯水上飞机(NC-1、NC-3、NC-4),从纽芬兰特雷帕西湾出发,经过11天飞行,结果只有里德机长驾驶的NC-4飞机到达葡萄牙里斯本,然后继续飞到英国普利茅斯。这次飞行虽然从美洲到了欧洲,但不符合不着陆直飞的条件,时间也大大超过规定,因此未能获奖。

最激动人心的是英国人阿尔科克(飞行员)和布朗(领航员)驾驶“维米”飞机的越洋飞行。6月14日,一架经过改装的“维米”轰炸机离开纽芬兰的圣约翰斯向东飞越大西洋。起飞时,飞机装满了燃油,因而重量很大,爬升很慢。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下午4时28分,这架飞机以366米的高度通过了纽芬兰海岸。

在空中飞行了约11小时后,飞机突然进入了厚厚的云层中。在看不清外界的情况下,阿尔科克无法操纵飞机和定向,飞机开始失速并进入螺旋状态,高度急剧下降。当他们深感绝望之时,突然,飞机穿出云底,他们看见了海洋。直到这时,阿尔科克才吃力地继续操纵飞机,恢复平飞。

一小时后,他们又遭遇了冰雹的袭击。布朗常常要爬出座舱,清除油量表刻度盘上的冰层。他后来回忆说,只要阿尔科克操纵飞机保持平飞,自己就不会有什么危险。

第二天上午8时15分,正当他们吃早餐时,飞机在离海浪76米的高度上飞过两个小岛,十分钟后,他们飞过了爱尔兰海岸,前面隐约出现了克利夫登广播电台的铁塔。借此,他们终于判断出自己的位置。

这时,云层仍然很低,如果在这样的气象条件下继续飞越爱尔兰,飞机有撞山的危险。阿尔科克决定降落。他选择的着陆地点是一块沼泽地,由于起落架之前已经卸掉,着陆时机头插入地里。幸运的是,他们两人均未受伤,机体结构也没有受到什么损坏。

此次飞行共耗时16小时27分钟,飞行距离3032千米,平均时速略大于195千米。

平安着陆后,阿尔科克和布朗被接到伦敦,受到英雄般的欢迎,温斯顿·丘吉尔(后来当了英国首相)将《每日邮报》提供的1万英镑奖金授予他们。随后,英王乔治五世封他们为爵士。他们驾驶的“维米”飞机现在陈列在伦敦科学博物馆里。

史密斯兄弟的壮举

1919年初,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仿效英国《每日邮报》的做法,为首先从英国飞往澳大利亚的人悬赏1万英镑。5月,澳大利亚总理比利·休斯、参议员兼国防部长乔治·皮尔斯与澳大利亚皇家航空俱乐部协商之后,拟定了参赛条件:

参赛机组成员必须全部是澳大利亚国籍;使用的飞机必须是大英帝国研制的;飞行必须在连续720小时(30天)内完成;出发点必须在伦敦洪斯洛机场(陆基飞机)或者卡尔索特皇家海军航空站(水上飞机),报告点为亚历山大港和新加坡,最终目的地在达尔文地区。

报名参加这次竞赛的有6个机组,在10个星期内,这6个机组相继踏上了1.8万千米的征途。最后,只有两个机组飞完了全程,获得第一名的就是罗斯·史密斯(驾驶员)和基斯·史密斯(领航员),他们驾驶的是一架安装了2台罗罗公司“鹰”式发动机的“维米”飞机(注册号G-EAOU)。

1919年11月12日,史密斯兄弟驾机从洪斯洛机场起飞,途经里昂、罗马、开罗、大马士革、巴士拉、卡拉奇、德里、加尔各答、仰光、雅加达等地。12月10日下午4时10分,飞机在达尔文范妮湾降落,全程1.79万千米,总飞行时间135小时55分钟。

这次飞行因遇到了多次恶劣天气而闻名。在飞越地中海、穿过中东和东南亚时,“维米”多次遭到暴风雨的袭击。原定每日飞行966千米,后来被迫缩短到644千米,有些天甚至还飞不到500千米。在一些地方,“维米”曾陷入沼泽地,在另外一些地方,它从简易机场勉强起飞,擦着树梢爬高。

到达达尔文之后,“维米”有一些故障需要修理,但史密斯兄弟决定继续向他们的家乡——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阿德莱德飞行。在跨越澳大利亚大陆的飞行中,飞机多次发生故障,从北方的达尔文飞到南方的悉尼,几乎用了从英国飞到澳大利亚两倍的时间。1920年3月23日,兄弟俩终于回到了故乡。

如今,那架注册号为G-EAOU的飞机保存在阿德莱德博物馆里。在阿德莱德郊区的诺斯盖特,有一个叫“维米保护区”的地方,这是为纪念1920年飞机在那里降落而命名的。

“维米”的众多复制品

“维米”是航空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经典飞机之一,因此有种类繁多的复制品。

第一架可滑行的复制品是由“英狮影业”公司出钱制作的。当时,“英狮影业”公司计划拍一部有关阿尔科克和布朗跨大西洋飞行的影片,但是后来一直没有拍,尽管飞机复制品已经做好了,并且付了钱。关于这架复制品的命运,至今仍然是个谜。1955年,英国皇家空军在比京山基地举行的“不列颠空战”展览中曾经展出过,后来可能是拆开了存放在伦敦某处。

1969年,英国飞机公司在赫恩和韦布里奇的志愿人员(他们都是“布鲁克兰老飞机飞行协会”成员)制造了一架能飞的“维米”复制品(注册号G-AWAU)。1969年6月,英国飞机公司的试飞员阿迪科特驾驶这架飞机完成了首次试飞,从布鲁克兰飞到韦斯利。该机在1969年巴黎航展上为纪念阿尔科克和布朗飞越大西洋50周年进行了飞行表演。不幸的是,1969年7月,它在曼彻斯特因意外火灾而严重受损。此后,人们对复制品进行了修复。1972年,伦敦亨登博物馆正式开放时,该机在那里进行静态展示。2014年2月,这架飞机被转移到英国皇家空军博物馆在斯塔福德的储藏库里。

第二架能飞的“维米”复制品(注册号NX71MY)是1994年由朗·基德比和彼得·麦克米伦带领的一个团队制造的。该机成功地再现了“维米”的三次划时代伟大飞行:

1994年,朗·基德比和彼得·麦克米伦驾驶飞机,飞行了2.5万千米,从伦敦飞到澳大利亚。

1999年,马克·雷霍尔兹和约翰·拉诺驾驶飞机,沿着“维米”1920年飞行的路线,从伦敦飞到开普敦,航程达1.58万千米。

2005年,史蒂夫·福赛特和马克·雷布赫兹驾驶飞机,再现了1919年阿尔科克和布朗第一次飞越大西洋的壮举。关于这次飞行,还有一些细节:为纪念86年前阿尔科克和布朗不间断飞越大西洋的壮举,冒险大亨福塞特和古董飞机爱好者雷布赫兹驾驶一架复制的“维米”飞机,于2005年7月2日19时20分从加拿大纽芬兰起飞,沿着当年阿尔科克和布朗的飞行路线飞越大西洋。经过18小时15分钟飞行,飞机安全降落在爱尔兰克利夫登的一个高尔夫球场上。

这次飞行是重现当年“维米”三次划时代飞行壮举的最后一次。至此,这架复制的“维米”在空中跨越了30多个国家,飞行里程超过4.8万千米。

2006年,這架飞机被捐赠给布鲁克兰博物馆。2009年11月15日,该机完成了最后一次飞行。这次飞行是由约翰·多德、克利夫·爱德华和彼得·麦克米伦三人完成的,他们驾机从顿斯福德飞到布鲁克兰。4天后,在短短18个小时内,这架飞机就由一支专门的志愿者小组拆解、运送回博物馆,并在主库房重新装配起来。

推荐访问: 往事 维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