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通史研究:价值、现状与路径

2022-03-16 08:58:06 | 浏览次数:

编者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是现阶段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项目中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的项目类别。项目涉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项目研究具有复杂性、前沿性和综合性。本刊自2017年第1期起设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推介”栏目,每期推介1~2篇作品,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本期刊发周秋光、曾桂林教授合著的《中国慈善通史研究:价值、现状与路径》一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慈善通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本文扼要地阐析了中国慈善通史研究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及《慈善法》实施的大背景下所具有的獨特学术价值和意义,客观地评述了中国慈善史领域已经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并指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将努力寻求新突破的一些路径,这对于从学理上探讨中国慈善史发展趋向和从现实中继往开来促进成果转化提供了有益的镜鉴。

摘 要:开展中国慈善通史研究有利于拓展与推进中国社会史乃至中国史学科的研究,使之更丰满、更深入;有利于人们认识当今社会慈善事业的源流,弘扬慈善文化,促进社会建设;有利于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中国慈善史既有研究成果斐然可观,然而在研究内容与主题、研究视野与方法等方面尚存不足,有进一步深化与突破的空间。由此,需从加强慈善史理论创新、加大慈善史料收集整理、纵横向深化慈善史相关问题等多个路径进行学术探索。

关键词:慈善事业;通史;研究价值;研究现状;研究路径

作者简介:周秋光,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081)

曾桂林,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中心教授(湖南 长沙 410081)

中国慈善史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兴起,至今已走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随着文献史料的深入发掘及问题意识的不断强化,这一研究主题由隐而显,由微而著,由小而大,应时顺势成长,现已成为中国史学科一个新的增长点。有关慈善史方面的探讨不再局限于社会史范畴内,并逐渐涉及经济史、文化史、政治史等诸多领域,在问题讨论、范式研究及史学诠释等方面也与中国史的发展趋向遥相呼应①。近年来,国内的中国慈善史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继续推进,在“整体史”“区域史”及“专题史”等方面均有所突破,诸如慈善通史的编纂、慈善事业与地方社会、慈善组织与宗教、宗族、政府的关系,以及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运作与外部法律规范等,都体现慈善史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值得学术界进一步努力耕耘的园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当代中国的慈善事业在21世纪初获得快速发展,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慈善事业成为中国社会文明进步、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慈善的主题实已超越了单纯的慈善史或社会史的范畴,具有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由此出发,中国慈善通史研究在追溯历史上慈善机构的发展形态及运作实态的同时,考察当代慈善团体的生存状况,解析中国传统慈善事业走向现代化、法制化、国际化之路,沟通历史与社会,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或将更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一、研究价值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慈善传统的国家,慈善思想与慈善活动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儒家的“仁爱”“大同”思想构成了中华慈善事业最初的文化源泉和价值基石;汉唐之间又融入佛、道两教中的劝善思想,推助了中国社会民间慈善事业的蓬勃兴起。宋元以降,尤其是明清两代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臻于鼎盛,各种善书刊布流行,善会善堂林立,善人善士辈出。及至近代,基督宗教伴随列强坚船利炮而来,由沿海至内地,中国慈善事业逐渐融合近代西方的慈善公益观念,开始出现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建国后,由于极左思潮盛行等政治大环境的影响,慈善事业被视为“殖民主义的警探和麻药”“地主阶级沽名钓誉的行为”,是掩盖自己罪恶行径的“伪善”,麻痹劳动人民革命意识的“骗术”,进而大加批判 [1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慈善”一词便从人们头脑中消失,慈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的雷区与禁地。这种情形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有所改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体制的转型与社会问题的凸显,慈善事业在中国大陆复苏具备了客观条件,并很快走向勃兴。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慈善事业的发展,将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2005年、2011年,民政部两度出台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以引领和促进慈善事业在弘扬传统美德、开展扶贫济困、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颁布实施,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力量,推动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现实的需要,慈善研究遂得以蓬勃开展起来。

中国慈善通史,不仅是中华数千年慈善事业兴盛发展风貌的历史记录,而且还展现出中华慈善文化的精髓及其当代价值。我们提出慈善史研究的重要性,就是要将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整理和总结。不了解与研究中国慈善思想、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自然难以把握和汲取其有益的养分。从学术史的角度而言,深入研究中国慈善通史,还涉及多方面的学术议题,关联到社会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多个领域;从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角度而言,研究中国慈善通史,弘扬慈善文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具体言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开展中国慈善通史研究,可为研究古代、近现代及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一个独特视角,使得中国社会史的研究更丰满、更深入,还将拓展与推进中国史的研究。中国社会史研究兴起三十余年,成果已极为丰硕,而慈善史作为其中一个分支领域,近年虽已有长足进展,但相对而言,研究仍欠充分。产生于先秦时期的慈善思想为后世历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源泉。这些慈善思想与后来的佛教、道教劝善思想相结合,创设各种类型的慈善组织,虽然历经政治、经济变动及时代变迁,却一直绵延相续至当代,乃至走向区域联合、跨越省域与国界,其内在机制值得深入探究。中古时期颇具佛教色彩的慈善设施(如南朝六疾馆、唐代悲田养病坊、宋代福田院、漏泽园等),明清时期善堂善会的组织形态不同于近现代慈善团体,更与当代慈善基金会的治理结构大有迥异。但不论古代、近现代抑或当代,基于仁义、人道、博爱的慈善思想却一直都存在,也大体相同。这提示我们,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有其独有的路径与经验,可为窥探中国社会数千年发展演变的一个独特视角,可展现中国社会多姿多彩的历史场景。在中国社会史的研究中,近些年来,慈善史已引起学人重视,渐趋热门,成为其中一个关注度较高的研究领域,有关宗教慈善、宗亲慈善、区域慈善、慈善组织、慈善人物、慈善制度是其重要主题。这使得慈善史研究与宗教、宗族、社区、城镇、人口、社会组织、灾荒及其他社会问题等紧密相关。慈善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重新调配与整合的方式,在化解民众生存困境与危机、安定人民生活、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慈善史出发,可以更好去探讨各时期的社会结构、社会风貌与社会生存方式。这样,加强在社会、经济诸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慈善史研究,不仅可以展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脉络,还可厘清国家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知微见著,对于深入洞察中国历史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也不无裨益。

推荐访问: 通史 中国 慈善 路径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