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爷爷”:为“事实孤儿”撑起一片天

2022-03-13 10:01:16 | 浏览次数:

在江西省分宜县锻压厂社区的宿舍楼间,有一处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建筑,大门上方是“分宜德仁苑”五个字。这里是分宜县257名“事实孤儿”的“家”,而黄梅生就是这个“家”的大家长。

“你联系我时,我还在南昌。从德仁苑出去的两个孩子,今年考上了大学,但没钱读书,我很着急,就去找江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想通过他们给孩子上学筹点钱。”如果一切顺利,这两个孩子可以在入学前拿到每人5000元的助学款。

萌 芽

今年62岁的黄梅生已从教40余年,他从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做起,到分宜楊桥镇初级中学校长,再到分宜县教育局副局长兼分宜第一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分宜一小”)校长。2012年12月,他退居二线,一些民办学校想高薪聘请他去当校长;2018年,他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在国外已成家的儿子劝他去那里安享晚年……他都婉言谢绝了。因为,他已经无法离开德仁苑的孩子们了。

办德仁苑的念头源于黄梅生2003年的一次家访。“那个孩子和他双目失明的奶奶相依为命。我记得正月去家访时,他们的饭桌上仅有两个菜,一个是白菜,一个是萝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黄梅生深感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这些孩子。

那次家访回来后,经过统计,他发现分宜县适龄儿童每年因各种原因导致成为“事实孤儿”的多达数十名。“我内心十分纠结,分宜一个县就有这么多人,那一个省,乃至全国有多少这样的孩子?如果我们不去关心、帮助这些孩子,他们该怎么办?”

黄梅生想把分宜县的这些孩子集中起来安个“家”。但是没有政策支持,没有经费来源,孩子们住哪里,吃什么,用什么,谁去管……一连串的问题随之而来。从2003年到2008年,黄梅生多次走访民政部门和分宜县各乡镇,撰写农村孤儿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一次又一次地向政府反映情况。2008年,上海德仁基金会与分宜县人民政府出资共建了“德仁苑”,从这里步行到分宜一小只需15分钟。

“这些孩子很弱小,很困难,他们太需要帮助了。”采访中,黄梅生多次感慨。2019年6月,民政部会同最高法、最高检等12个部门研究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国50万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将获得由政府发放的基本生活补贴。这是黄梅生等待了10多年的“好消息”。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即所谓的“事实孤儿”,其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虽然没有死亡或失踪,但却在事实上无法提供经济支持和照料。在以往的法律与政策中,他们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

改 变

2008年10月,第一批34名“事实孤儿”正式入住德仁苑这个“新家”,他们白天去分宜一小上学,中午和晚上回这里吃饭、休息。

这些孩子刚来德仁苑时,有的又哭又闹,有的调皮捣蛋。“大的小的都没法管,小的闹,大的也闹,全在一起闹。他们把家里的坏习惯全带来了,比如吃饭乱倒饭,乱打人,不讲卫生,拿别人东西……”面对这些难以管教的孩子,黄梅生耐心去教导他们,陪孩子们一起吃饭,送孩子们去上学,给孩子们辅导功课,陪孩子们一起玩耍,晚上还要等孩子们入睡后再回家。日复一日的陪伴中,他一点一点地改变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当孩子们感受到了关心与爱护,也就渐渐把德仁苑当成了家。

早几年,黄梅生还是“校长爸爸”,现在成了“校长爷爷”,几名生活老师是“老师妈妈”,年长的孩子是哥哥姐姐。“你看小孩子做作业,二年级的不会做,三年级的告诉他,三年级的不会做,四年级的告诉他,就像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学习。”黄梅生十分强调“家庭”的概念,注重营造亲情的氛围,引导孩子们以兄弟姐妹相称。他希望德仁苑能够尽量弥补这群孩子所缺失的家庭温暖。

为了让孩子们吃上新鲜的蔬菜,同时节约一点开支,他自己种地,也带着孩子们学种菜;为了让孩子们增长见识,他不时会带孩子们出门,近的走过新余、南昌,远的去过北京、上海;为了让孩子们锻炼身体,满足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争取社会各界资源,给德仁苑添置器材设备,动员志愿者们来这里上课;他还带孩子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教孩子们要成为一个好公民;每次出差他都会带些当地美食回来给孩子们尝尝……既教孩子,又养孩子,黄梅生在德仁苑推行 “教养结合”的教育模式,并努力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融入其中。

每每说起德仁苑的孩子,他都以“我有个孩子”开头。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压在黄梅生的心头,令他感到责任重大。11岁的黄超越,母亲出走,父亲患癌症去世。“有一次我找到超越,我问你想妈妈吗,他说他想妈妈。后来我慢慢引导他记起妈妈的电话号码,按那个号码打过去,找到了他妈妈……我们还有很多孩子都知道有妈妈,但是从没有见过妈妈,也找不到妈妈,所以很难过。”黄梅生叹了一口气,现在帮这些孩子找到妈妈也被他列入了自己的任务清单。

从2008年至今的11个年头,共有257名“事实孤儿”在这里生活、学习,其中有192名孩子顺利升入初高中,20名孩子成功考取大学。住在德仁苑的五六年时光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他们去改变命运的勇气与力量。

希 望

初访德仁苑的人往往会好奇其名称牌匾上的“德仁苑”三个字为何大小不一。黄梅生告诉记者,“德”字最大,就是教育孩子们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仁”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心怀仁义,感恩社会。“我从事了一辈子教育工作,深感养成教育十分重要,教会孩子做人比读书更紧要。”

“自信、自律、自尊、自强”是德仁苑宿舍楼外墙上的八个金色大字。在黄梅生看来,这些是“事实孤儿”较为缺少却最需具备的品质。“我们历来让孩子抬起头来——你本身不比别人差,不能因为父母的原因老低着头。只有教会孩子自信、自尊,才能摆脱低人一等的错误想法;懂得自律、自强,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

黄梅生选择从事教育工作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做老师能够关心帮助孩子,尤其是贫苦的孩子。1959年,他出生在分宜农村,兄弟姐妹共八人,家里生活十分拮据。下雪天他没有袜子穿,只能在雨鞋里塞一点稻草防寒,一位老师看见了,拿了一双打着补丁的袜子给他穿;上初中的时候,他每周从家里带到学校的一罐菜要吃整整六天,一位老师看到他在吃发霉的菜,把他领进家门夹给他两块腐乳。“这两件事,让我一辈子感恩我的老师,也让我从小决定长大后要成为一名老师,去帮助有困难的孩子。”

“让爱传承下去”“常怀感恩之心”是黄梅生时常和孩子念叨的话。在德仁苑,黄梅生组建了“分宜德仁苑娃娃志愿者”队伍,定期会带着孩子们开展义务劳动,如上街清扫垃圾、去福利院探望孤寡老人、争当文明劝导员等。

每年大年初四,德仁苑的大聚会,所有孩子都会回來吃团圆饭。大的孩子已经参加工作了,小的孩子只有六七岁,看到大孩子和小孩子聚在一起,黄梅生特别高兴。在他看来,虽然孩子们年龄相差很大,但都是在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有些孩子会买点东西给弟弟妹妹吃,或者带点自家种的蔬菜和水果来;上大学的孩子会讲一讲他们的大学生活,激起弟弟妹妹们学习的兴趣;我过两天去招生,两个大孩子回来当志愿者,跟我一起去……”

陈家雄和晏红就是黄梅生口中和他一起去招生的大孩子。陈家雄是第一批走进德仁苑的34个孩子之一。2017年高考,他考入广西师范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现在是系里的学习委员,正在准备考研究生,每逢寒暑假他都会回到德仁苑里帮忙。第一个称呼黄梅生为“校长爸爸”的孩子是晏红,那是她第一次开口称呼一个人为爸爸。她小时候还没学会说话,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在这个改变我一生的地方,我可能会怀念它(德仁苑)一生。我以后也会回报社会。” 晏红说。今年高中毕业的钟玉兰,几个月前回到了德仁苑,成为这里的一名生活老师,她很高兴能够帮到黄梅生,“我希望把我在这里得到过的爱,传递给更多和我一样的孩子”。在他们身上,黄梅生看到了希望,他觉得这就是一种爱的传承,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今年暑假,德仁苑新招收了17个孩子。每年分宜县各小学通过摸底调查报送过来的孩子有近百人,但受限于空间和资金,德仁苑并没有能力全部招收。“我们的条件有限,只能选择帮助最困难的孩子。”上海德仁基金会拨款的时间与数额并不固定,60岁的黄梅生仍在四处奔波,争取爱心企业与公益组织的捐款。

每个地方都有“事实孤儿”。采访的最后,黄梅生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到这一群体,去关心、帮助身边的孩子。今年出台的《意见》让他更有信心:“我要保重好自己的身体,要做的事情还有太多太多。”

给德仁苑孩子的一封信

亲爱的孩子们:

孩子们,我们能相处在一起,这是缘分呀!你相信吗?我知道你每天早晨心里想的第一个问题是“明天我是否还能和别的同学一样坐在教室里?”我也知道你每天晚上暗自伤心想的事是:“下学期我的学费、生活费在哪里?”

孩子们,你无须自卑,因为你不比任何人差!只是人都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地方和出生的家庭,请你不要怨恨你的爸爸或妈妈,他们也不愿离开这个世界!他们是最爱你的亲人!你也不要埋怨自己的出生地贫穷,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你的家乡分宜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

孩子们,你要热爱生活,用微笑拥抱每一天初升的朝阳,让我在梦里看见你发自内心的微笑吧!你是否知道,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真正意义?你要相信这个世界有真情,人间有真爱!我帮助你们是不图回报的,是自愿的,你不要愧疚。我甚至要谢谢认识了你,因为帮助你,让我发现我的生命更有意义,也更有价值。我只有一个小小的希望,你要化贫穷为力量,好好学习、奋发图强,长大后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祖国!

爱你们的校长爷爷:黄梅生

推荐访问: 孤儿 撑起 校长 爷爷 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