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旅

2022-03-10 10:06:29 | 浏览次数:

2003年春节刚过,我们就踏上了去印度的旅程。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法国大文豪罗曼· 罗兰曾经有一句名言:“要是说全人类已经由远古憧憬生活而至真正在地上找到了归宿,那就是印度。”虽然印度离我国很近,但那里的一切对我们却又那么陌生。历史的断层、文明的多元性、宗教的多样性,种姓制度的延续以及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都给印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印度经历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文明、婆罗门教文明、佛教文明、印度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及西方文明,经历了争权的战乱与朝代。其中最著名的有孔雀王朝(公元前323年——公元前200年)、芨多王朝(公元3世纪)和莫卧儿王朝(公元1526年——1857年)。孔雀王朝倡导佛教,芨多王朝推行印度教,莫卧儿王朝则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

印度的著名名胜古迹可分为王宫、王陵、寺庙、石窟四大类。王宫及王陵主要分布在德里、阿格拉地区,寺庙主要分布在以圣城瓦腊纳西为中心的恒河流域,而古印度的石窟则集中在孟买以东的中西部山区。印度闻名于世的王陵及王宫大多是莫卧儿王朝的遗产。

印度的王宫有两大类。一类是莫卧儿王朝的皇宫,如:德里红堡、阿格拉堡及法塔赫布尔·格里古城;另一类是印度各土邦邦主、王公的宫殿,如:斋浦尔王宫和琥珀堡等。王宫、王陵集中反映的是莫卧儿王朝的文化遗产。

德里红堡因其围墙用红色砂岩石砌成而得名,它是印度的“紫禁城”,也是印度最大的皇宫。始建于1635年,南北长近1公里,东西宽约0.5公里。皇宫分内、外殿,外殿为国王亲理朝政之处;内殿是国王与妻妾活动的场所。宫殿的天花板为雕花白色大理石,用大量的金银宝石镶嵌成各种精美的图案。为了通风,大理石一律镂空雕花。宫殿内设有喷水池、蓄水池及分布于宫内各处的水道,以此达到降温的目的,真可谓匠心独具。

阿格拉堡始建成于1526年,它建在阿格拉城朱木拿河畔的小山上,兼具宫殿与城堡的双重功能,整个古堡内有五百座建筑,外观十分壮美,内部装饰也较为奢华。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古堡垒内的枢密宫,宫顶全部贴金,光彩夺目。

位于阿格拉西面40公里的法塔布尔·西格里古城,曾为莫卧儿王朝早期的皇宫。与前两个宫殿的不同之处是古城全部建筑都采用红色砂岩,建筑风格集佛教、印度教及伊斯兰教艺术之大成。古城的内殿专供国王的八百名妻妾居住,城内还有一座可容纳万名信徒的清真寺。

除国王的宫殿外,印度各土邦邦主、王公的宫殿也十分奢华。我们参观了斋浦尔王公的两处宫殿,一处在市内,另一处在郊外的小山上,规模虽比皇宫小,但内部的奢华程度丝毫不亚于皇宫。尤以琥珀堡(斋浦尔王公建成在山上的城堡式宫殿)内的镜宫令人叫绝。宫内墙壁及天花板用小镜片镶嵌成各种精美图案,身在宫内任何一处,其影像均可反映在所有的镜片上,蔚为奇观。

值得一提的是,参观时我们巧遇原任的斋浦尔王公,他愉快地与我们合影留念。虽然印度独立后,各土邦邦主及王公的政治特权均被取消,但他们的财产与房产仍属个人所有,他们仍然是各邦最大的地主与财主。

王陵是印度的骄傲,尤以被公认为世界建筑奇迹之一的泰姬陵闻名。印度大文豪泰弋尔曾为它写道:“你们完美,是一笔债,我终生偿还,以专一的爱”。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夏杰汗国王为安葬其宠妃姬曼·芭努而修建的。“泰姬”是姬曼·芭努的封号,她在1631年陪国王出巡途中,因分娩第十个孩子难产而死,终年38岁。她死后国王悲痛欲绝,动用2万民工,历时22年为爱妃建成泰姬陵。

泰姬陵占地17万平方米,四周是传统的红岩围墙。陵墓寝宫居中,用洁白的大理石建造,顶部是一个直径约17米的穹形园顶,顶端立有一座镀金的尖塔。门窗用白色大理石镂空透雕,墙壁上镶嵌着用贵重的水晶、玛瑙、珊瑚、宝石、翡翠拼成的藤萝花,花朵的枝干用黄金镶嵌。

寝宫中央放置着姬曼·芭努的石棺,其基石上刻着茉莉花和玫瑰花。根据伊斯兰教教规,遗体并未放在石棺内,而是葬在石棺下面的地下7米处。夏杰汗国王去世后,遵照其遗愿,也葬入该陵。其石棺置于其爱妃姬曼·芭努的左边,基石上刻满罂粟花,每朵花用32块宝石拼成。

泰姬陵见证了一个永恒的爱情故事。泰姬陵的大门上方,用黑色大理石镶嵌着可兰经经文:“谨请心地纯洁者,进入天堂的花园。”整个陵园宛如天堂的花园,宏伟的门楼、红色的长甬道、清澈的长水池、莲花似的喷泉、碧绿的草地,加之配以洁白如玉的寝宫及尖塔,真令人怀疑世间是否真有此景。

胡马雍陵及阿克巴大帝陵这两座莫卧儿王朝的建筑,体现了不同宗教融合的特征。胡马雍是莫卧儿王朝第二代国王和王族的陵园,始建于1565年,在他本人去世后建造,是一座兼具印度与波斯建筑风格的宫殿式陵墓,它的修建开创了莫卧儿王朝兴建宏大规模帝陵的先例。阿克巴是莫卧儿王朝第三代国王,其陵墓始建于他去世前三年,后由其子于1613年完成。陵墓前门有一座宏伟壮观的门楼,陵墓主体是一个五层的建筑,它融合了伊斯兰印度教和基督教的风格,它充分体现了阿克巴大帝容忍不同宗教并存的思想与胸怀。据说他的三个妻子中一个信仰伊斯兰教、一个信仰印度教、另一个信仰基督教。

印度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宗教王国,也是世界宗教的发祥地。在印度,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11%的人信奉伊斯兰教,2%的人信奉基督教,2%的人信奉锡克教,1%的人信封佛教。

印度教信奉多神,信仰人生轮回和非暴力,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信徒们重来世、轻今生,主张禁欲与苦行。坐落在新德里的拉克希米?纳拉因庙是德里地区最大的印度教庙,建成于1938年,巍峨壮丽,极富特色。庙顶以三座四方塔为标志,庙内墙上镶嵌着钻石和红宝石。庙中供奉着拉克希米(女财神)和纳拉因(护卫神)的塑像。塑像用洁白大理石雕成,与人体比例相仿,形象逼真,体态自然。朝拜者必须脱鞋,合掌向神像致敬或匍匐膜拜。

在斋浦尔,我们还参观了中文名叫灵曦堂的莲花庙。它是崇尚人类同源,世界同一的大同教(巴哈伊教)的教庙,被称为是20世纪的泰姬陵和第二个悉尼歌剧院。这座分三层、由九朵白色大理石荷花瓣形状构成的宏伟建筑,外部被九个连环的水池环绕,寓意池塘将荷花托起。庙内大厅的设置十分简朴,既无神像,也无雕刻,只有一排排白色的大理石长椅。来此礼拜者无须烧香拜神,只需静坐默想,便可净化心灵。

印度有五千年的历史,了解印度古文明是我们此行的重要目的。为此,我们乘长途火车赴印度古文明的索道——埃洛拉及阿施陀石窟参观。埃洛拉石窟群建于公元4世纪中叶至11世纪,先后延续七百余年。石窟绵亘1500米,逶迤在印度中西部萨雅迪山的斜坡上。在34座石窟中,最南端的第1到第12窟为佛教窟,第13窟29窟为印度教窟,而北端的30窟至34窟为耆那教窟。三大宗教在这里异彩同放,这在全世界石窟艺术中是绝此仅有的。

埃洛拉的每一座石窟都是一座规模可观的寺院。其中第16窟又称“盖拉什神庙”,是世界上由人工在整体花岗岩上雕凿成的最大石窟庙宇,也是埃洛拉石窟艺术的极品,被认为是印度古文明最杰出的代表。神庙开凿于公元8—9世纪,耗时一百多年。石窟深80余米,宽约40米,高32米,由门楼、祠堂、前殿和主殿四个基本建筑单元组成。神庙内外布满了浮雕、嵌板、壁龛和饰带,反映的主题都与印度教主神湿婆有关。在神庙入口的壁龛中,挺立着恒河、亚穆纳河和瑟勒斯沃蒂河三河女神的浮雕,其形象被公认为印度石刻中女性美的最高典范。

位于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北部文达雅山悬崖上的阿旃陀石窟,绵延550多米,开凿时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据说唐朝的玄奘法师曾到此朝拜访问,阿旃陀石窟与埃洛拉石窟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精美绝伦的壁画。在阿旃陀石窟内,窟顶与窟墙上饰满了壁画,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古代印度社会的生活和宫廷活动等。阿旃陀石窟以其壮丽的建筑和雕刻、壁画与泰姬陵并称“印度双绝”。

在孟买,我们还渡海到神象岛参观了开凿于6—9世纪的石窟。石窟中最著名的是印度教主神湿婆的三面神石雕像,它分别象征创造、保护、毁灭三神一体,是印度石窟艺术的精品。

在乘火车赴埃洛拉及阿旃陀石窟参观的途中,我们还前往距该市45公里的桑奇大佛塔参观。大佛塔为半球形建筑,用于埋葬佛骨及舍利,建于公元前75年至20年,为阿育王朝的文化遗产。佛塔最为著名的是其位于东西南北的四座塔门,门柱及横梁上刻满了精美的浮雕、嵌板和各种图案,内容都与佛教故事有关,被认为是印度古代佛教艺术及石雕艺术的精品。

据我国驻印度使馆的同志介绍,由于行程不便,至今还没有一个中国团组访问过桑奇佛塔、埃洛拉与阿旃陀石窟,可以说我们此行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印度是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最多的国家之一,其旅游环境正日日臻完善,印度人的好客与礼仪也给到访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今年4月,印度对中国旅游者正式开放,相信一定有更多的人去印度旅游。

责任编辑 / 李燕朝

推荐访问: 印度 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