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环画自由发展的黄金时代

2022-03-09 09:50:35 | 浏览次数:

摘 要:中国连环画与同时期的美国漫画相比,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市场化的运作,作品的题材也完全按照市场的反应来定胜负,以读者的多少来判定好与坏。好作品会以其自身优秀内容去影响和征服读者,而不是傲慢的去教导“民智未开”的大众。

关键词:市场化 自由发展 通俗文化 精英文化

检 索: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1-02-0120-03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before the War is the Golden Age for the Growth of China Comic, in the Condition of Market-Oriented Economy

XIN Li-xuan(School of Ar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When we contrast the industry of comic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t is easy to find out many similar features. For example: run in the market-oriented economy, sales impact the Subject matter. People were interested in the comic stories, and far from “be educated”.

Key words :the market-oriented economy; free development; pop culture; elite culture

Internet :

民国时期,中国连环图画兴旺于上海这个能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化城市,使之与美国漫画在相同的时期同步的发展变化着。中国连环画与同时期的美国漫画相比,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市场化的运作,作品的题材也完全按照市场的反应来定胜负,以读者的多少来判定好与坏。好作品会以其自身优秀内容去影响和征服读者,而不是傲慢的去教导“民智未开”的大众。

有些研究连环画的学者并不喜欢那个年代,认为这一时期的连环图画出版过于混乱,老一代的连环画家也大多不喜欢那个年代,因为当时的生活非常艰难,甚至常常把创作生活自嘲为夏伏冬出的“臭虫生涯”,其悲凉与苦涩可见一斑。然而大洋彼岸的美国社会,美国漫画也在经历同样的状态。比如:创作出《超人》的西格尔和舒斯特是中学同学,当他们开始按照自己的创意小试牛刀的时候, 一家叫做“幽默出版社”的公司对他俩的作品表示兴趣。于是他们画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结合了所能想到的所有科幻要素,外星毁灭,遗孤逃生,他有着了不起的能力,为保护普通人而战……然而还没等到发表,对方的出版方针变化,不再出版漫画。两人本来信心满满,这下却如同当头一棒,气得将原稿统统撕毁了。遭受了这一打击之后,两人再度尝试投稿。他们也想采取当时多数漫画家的做法,采用报纸连载的方式。他们带着这个设想拜访了许多报社,全部吃了闭门羹。终于,后来美国漫画巨头之一的DC公司的前身,“国家漫画公司”对他们表示出了兴趣。他们投稿的两件作品被接受了,条件是要在画纸上重新画过——那时候西格尔和舒斯特已经穷到了不得不把原稿画在旧墙纸的背面的地步!拿着初次获得的20美元稿费,这两个17岁的小伙子才终于跨进了刚刚兴起的漫画业的大门。

民国时期的连环图画与美国不同的是,主要贩售渠道是以书摊的租赁为主。这种小人书的出现填补了大众戏台之下的娱乐空白。其内容也延续了百姓根深蒂固的听书看戏的思维习惯,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神怪武侠。

此时的中国的读者与美国的漫画读者一样,主要是成年人,心智上较为成熟,对社会现实不满,期待强撼的、甚至具备超级能力的人物出现来改变这一切。他必须强大、主持正义,清除罪恶,发泄民众对理想局面的渴望。美国人的寄托是超级英雄,而中国人的则是几千年来神怪武侠故事的继续延展。

中国人对此的痴迷程度现在的人是无法想象的,这与我们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宗教文化体系有很大的关系,因果报应,杀身成仁,等等的每一个道德标准背后都有着很多与之相对应的故事。

抗战爆发前的民国时期,连环图画行业已经很发达了,当时老百姓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人都不识字,看画成了人们读故事的主要手段,小人书摊遍布大街小巷,成为了人们闲暇时间主要的消遣娱乐方式。从富人到穷人,从老人到孩子无不是各处书摊的忠实“追随者”。

虽然出版商大多是大字不识几个,脚本的编排上很多粗制烂造的现象。例如有一部叫做《小水浒》的,替《水浒》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各生了一个儿子,也不领取名,就叫小宋江,小吴用等等。老编辑赵家壁当年有过这样的经历:他找到一家书店的店主,表达想与画家合作处连环画的想法,但得到的回答是:“我们画家是从来不给别人画画的。”赵家璧心有不甘,辗转找到了两位画家,渴求他们按照所提供的文字脚本替“良友图书公司”创作两部新的连环画,画家的回答是:首先,连环画的编文绘画是一个人包干,根本不需要什么文字脚本;其次,因为受雇于店主,既没有创作自由也没有人身自由,怕得罪店主,因而不敢接赵家璧的活儿。这样制作出来的故事质量可想而知。但这丝毫不影响百姓读图看戏的热情,甚至到了没有神怪武侠的书摊就无人问津的程度。

另一方面,作者在神怪武侠题材的创作上显得异常的顺风顺水。著名的连环画家赵宏本回忆说:“(我)小时候前后读了还不到一年私塾,文化水平低,刚入道时既不懂也不会编写连环画脚本,在老师处学了三个月以后,老师就编写了一本书名为《大破九道山》的武侠故事文稿,要我按照他编写的内容动手创作,而且居然有出版商把画稿收买了去,据说每张能卖到两角钱。”

就像佛教只能脱尘于万千宗教纷杂且繁荣生长的恒河一样,一位位连环画的名家一部部名作也就在这个时代逐渐“浮出水面”了。比如被称为连环画四大名旦之一的沈曼云,不仅在画技上下功夫,还擅长捕捉读者的心理,在“乐”字上做文章,举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他从《资治通鉴》中选取了各朝代的红、黑面孔,编成《七个红面孔》《八个黑面孔》两本书,书名的其他使之轰动一时。他的画风夸张,浪漫,别具一格。诸如:《三根巨人的头发》《五剑十八艺》《见色不迷真君子》《东北三怪》《江苏十四侠》《英雄讨苦吃》等等,其实从书名而言已同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难怪男女老少争相阅读。

著名连环画家钱笑呆一生中画了百余作品,而且是以古装仕女故事为主,诸如“青楼女”“贞女劫”“深闺怨”等,可谓自成一家。据说在他的众多读者中有相当部分是家庭妇女,《飞蛾拐女》《双侠姻缘》《孤女悲秋》《尼恩我爱》《鸾啼凤泣》《锦上添花》??也许她们正式通过钱笑呆的连环画了解其他女性的命运,感受女人的苦难,同时寄托心中的某些愿望。

连环画家陈光镒的作品也别处心裁,以小读者为主,如雨、狮、蟹、科学封神榜等等,在闯祸中产生笑料,加上人物动作表现的夸张滑稽,引人入胜。(他的作品有《人猴相像》《小侠金刚钻》《女侠斗龙》《兽与虎》《怪手骑士》《猢狲救侠客》《滑稽小呆子》等等)

叶浅予先生曾经在报刊上发表过800多组连环漫画,出版的11个单行本中收入作品500多组。《王先生》最早是在《上海漫画》周刊和上海《时事画报》上发表,《王先生别传》则是在《图画晨报》上刊登,之后再南京的《朝报》发表《王先生到农村》,在天津的《庸报》发表《王先生北转》。那个诡计多端、尖嘴猴腮、光脑袋的小老头——王先生就这样名闻天下,成为当时尽人皆知的“公众人物”,叶浅予为“王先生”及其家人设计了一个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生活舞台,折射出30年代上海各阶层的众生相。“王先生”和“小陈”也并不只是局限在报刊、连环画上出现,从1934年到1940年,根据叶浅予的连环漫画摄制的电影有11部,甚至上个世纪90年代末还有以此题材拍摄的电视喜剧,可见其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之广泛。关于《王先生》的创作,叶浅予有过这样的解说,“王先生”从开始在《上海漫画》登场,发展到《别传》的几年中,有个逐步成熟逐渐深化的过程??使我从模仿中解脱出来,继而调到社会生活的大海中,去捡拾奇形怪状的贝壳,组成发光的艺术品。” 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叶浅予才放下“王先生”和“小陈”,参加漫画宣传队,奔赴抗日前线。

广州也有基本流传广泛的连环漫画,如《乌龙王》《陈懵吉与荒唐镜》,以其反映市井百态、针砭时弊的内容而获得民众的喜爱,其生动有趣的广东方言更对市民的日常用语产生深远影响。有前辈告诉我,他的某些口头禅就是小时候从哪里雪来的。至于创作《何老大》的李凡夫的故事也颇有讽刺意味:当年李凡夫笔下 “何老大”在生活中处处碰壁,于是广东民间把时运不济的人成为“何老大”,足见何老大在民间的影响力。

中国自古有识字不看画的心理惯性,所以读连环图画这种形式也被很多高文化的人所不耻,认定其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粗鄙市井文化。

而以鲁迅为首的另一派文化精英们,在价值取向上,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其义不容辞的责任,认为连环图画的脍炙人口,可以作为教化民众的有力工具,使其从满足市民感观感受取悦大众逐渐向提高和普及新文化新思想的目的转移。

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本来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只能相互影响而不能强加给对方,但是战争的全面爆发却给了精英文化一个机会,开始逐渐引导下一个时代的主旋律。

我们的对外战争是被动开始的,战争以前的中国并不能完全算是一个现代国家,老百姓只管纳税交粮,也不管谁统治谁当皇帝。面对长期贫困的现实,只求有口饭吃,有条活路,人心也变得自私而冷漠,对与故事的题材也是只关注神鬼与武侠或者纯娱乐性的作品。中国的上层统治者或者是有一定地位财富和权力的社会精英们,以及少数革命志士才会去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把这个国家改造成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搭建起国民对“中国”这个概念的共同想象。当全国人民因此而团结在一起取得抗战胜利,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等等深入人心的时候,政治力量开始发挥出巨大的能量,以市场为主导的自由创作的时代也因此而结束了。

这段黄金时期的结束,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虽然读者的心理需求因社会的动荡而改变了,连环画的发行与评判标准也不在以市场为导向了,但这个时期的“野蛮生长”,锤炼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积淀了很多“创作财富”,使之成为建国后的连环画的大发展的坚实基础。

推荐访问: 黄金时代 连环画 中国 自由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