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胃化瘀解毒汤治疗脾虚瘀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45例临床察

2022-03-09 08:38:47 | 浏览次数:

通信作者:甘荣军(1970-),男,专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临床。

【摘 要】 目的:观察益胃化瘀解毒汤治疗脾虚瘀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脾虚瘀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用益胃化瘀解毒汤治疗,对照组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Hp清除率、根除率分别为86.66%、77.77%,对照组分别为73.33%、62.2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Hp远期根治率为71.11%,对照组为48.88%,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胃化瘀解毒汤对脾虚瘀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临床效果。

【关键词】 益胃化瘀解毒汤;脾虚瘀阻;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29-0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病变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甚至消瘦、贫血等为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胃粘膜活检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临床治疗效果不满意。我科于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用自拟益胃化瘀解毒汤治疗脾虚瘀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45例,并与用西药治疗的45例作比较,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0例患者均为我院中医科及内科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5例,其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1.50岁;病程1.0~32年,平均10.80年;腺体萎缩轻度15例,中度23例,重度7例。对照组45例,其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40.50岁;病程1.5~30年,平均9.80年;腺体萎缩轻度14例,中度25例,重度6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及《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拟定,所选病例治疗前均有上腹部痞胀隐痛、痛处如针刺、食欲减退、饭后饱胀嗳气、恶心呕吐、身体消瘦,倦怠乏力,面色不华晦暗,舌质淡红或胖嫩略紫黯,边有瘀斑或有瘀点,脉细弦等。均经胃镜和病理学检查及经碳14尿素呼气试验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均为阳性,西医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属胃脘痛脾虚瘀阻型。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8~66岁;③确诊为本病长期服用西药或其它药物者,必须停药;④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齐全,配合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心、肺、肝、肾及自身免疫等疾病者;②确诊为本病而长期服用西药或其它药物,治疗期间不停西药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或精神病患者;④对本次临床观察所用药物过敏者;⑤依从性较差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益胃化瘀解毒汤组成:黄芪18g,太子参18g,石斛12g,麦冬10g,山楂15g,丹参15g,牡丹皮10g,制半夏10g,陈皮10g,蒲公英18g,黄连6g,枳实15g,佛手10g,砂仁6g,甘草6g。加减:脘腹胀满,嗳气明显者加槟榔、枳壳、炒莱菔子各10g;脾胃虚寒加干姜10g;脾胃阴虚加沙参、玉竹各10g;气滞加柴胡、乌药各10g;肝胃郁热者加竹茹、栀子各10g。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8周为1疗程。

1.5.2 对照组 用丽珠得乐(枸橼酸铋钾胶囊)一日2次,早晚各服0.6g(2粒)。克拉霉素分散片0.5g,一日2次,餐后30分钟服;阿莫西林胶囊500mg,每日3次,治疗1周后停用克拉霉素分散片及阿莫西林胶囊,继续用丽珠得乐治疗,8周为1疗程。

1.6 疗效观察及检测项目 90例患者均在4周、8周后行胃镜、Hp检测。观察临床症状,胃镜病理组织学的改变,Hp清除率、根除率及远期根治率。

1.7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拟定,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食欲正常,胃镜象基本恢复正常或显示为浅表性胃炎,病理检查示胃粘膜萎缩或肠上皮化生等病变已消失;有效: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胃镜象较前好转,病理检查示胃粘膜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等病变程度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胃镜、病理复查无变化或加重者。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疗效资料采用采用Ridit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两组均可改善临床症状,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Hp清除率、根除率和远期根除率比较 治疗组Hp清除率、根除率分别为86.66%、77.77%,对照组分别为73.33%、62.2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p远期根治率为71.11%,对照组为48.88%,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退行性胃黏膜病变,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临床研究发现CAG患者中普遍存在Hp感染,且与CAG病变程度密切相关,Hp感染后可引起胃黏膜的损害,进而造成胃黏膜的萎缩及明显的肠化,根除Hp对治疗CAG非常关键。本病属中医胃脘痛、嘈杂、痞满、呕吐等范畴,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失和、药物损伤、素体脾胃虚弱等多种因素[3]致脾胃虚弱,脾运失司,痰瘀交阻所致;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本病病机的基本特点,并且呈现虚→毒→瘀(痰瘀)→虚损的病理演变过程[4]。又有专家认为胃病久必气虚络瘀,益气化瘀通络法为其治疗大法[5]。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指出:“胃脘痛,初痛邪在经,久痛必入络”,“经主气,络主血也”,说明痛久入络,胃络受阻,胃黏膜失于气血濡养,病情迁延难愈,久病必虚,久痛入络是CAG的发病关键。笔者经多年临床观察,认为本病病机虽然复杂,但主要是本虚标实,虚实挟杂之证,尤以脾虚、血瘀、热毒是本病发病及病机演变的核心问题,临床以脾虚瘀阻型者居多,治以健脾益胃,化瘀通络,除湿解毒为法。方用自拟益胃化瘀解毒汤冶疗,方中黄芪、炙甘草益气健脾,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运化之源”,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气血充足,机体免疫功能提高,从而调整胃肠激素分泌,有利于胃黏膜炎症损伤的修复;太子参补益脾胃,益气生津,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太子参、甘草等补益药可调节内分泌、消化系统功能,增强免疫,促进胃黏膜上皮组织再生;麦冬、石斛养阴生津益胃,制半夏、砂仁和胃降逆,除湿健脾;佛手、枳实疏肝行气,消痞散结;黄连、蒲公英清清热解毒,杀灭HP;山楂入血分,既消食化积,又活血化瘀;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肿,丹参佐砂仁、佛手、陈皮则加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力。现代研究证实丹参能改善微循环,改善胃黏膜血流状态,纠正局部组织缺氧,促进炎症病灶消退[6]。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张元素的《珍珠囊》认为牡丹皮“治肠胃积血、衄血、吐血,无汗骨蒸。”诸药合用具有健脾益胃,化瘀通络,除湿解毒之功效,并能杀灭HP,符合脾虚瘀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特点,临床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2.

[3]刘赓,唐旭东.唐旭东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5):734-735.

[4]雷作汉,段永强,成映霞,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因机证治谈[J].河南中医,2009,29(6):566-567.

[5]许颖,陈菲.汶明琦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J].陕西中医,2007,28(11):1517-1518.

[6]王锦鸿,陈仁寿.临床实用中药辞典[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163.

(收稿日期:2014.08.08)

推荐访问: 解毒 临床 化瘀 治疗 脾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