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与启示

2022-03-06 10:57:03 | 浏览次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相关教育制度的变化、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变革以及地理学科的新进展等,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显著,具体表现在教科书内容、框架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以下主要分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5年)、深化改革时期(1986-2000年)、21世纪以来(2001年至今)这三个时期对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进行分析,以期为新时期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主要特点

1.教科书内容由“注重双基”到“突出人地关系”再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内容选择与构成“注重双基”,突出地理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知识罗列、面面俱到。教科书存在“深、难、重”现象,地理知识点偏多偏深,内容编排难点分散,重知识传授轻智能培养,自然地理比重大、人文地理比重小等。

深化改革时期,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对之前的“深、难、重”现象进行了改革。1986年在地理教学内容选择上首次提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之后,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正确阐明人地关系”成为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的重要原则,突出并围绕人地关系进行内容选择,除加强“双基”外,还注重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及非智力因素。

进入21世纪,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要求“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强调以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为核心构建教科书内容,体现地理学科的“基础性、时代性与选择性”。

2.教科书框架结构由学科体系为主到淡化学科体系,以素质教育为取向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在框架结构上因循地理科学的逻辑体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组织和安排教科书内容,逻辑性、系统性强。

深化改革时期,中学地理教科书在框架结构上逐渐改变以学科体系为主、重视地理知识传承的做法,由注重学科体系向淡化学科体系转变,教科书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和情感等素质的培养。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科书不再按照传统的“大洲—地区—国家”此框架结构进行世界地理分区的编排,而是依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直接分为13个区域进行阐述。2000年普通高中地理教科书则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进行整体框架的构建,采取以人为中心,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贯穿其中,打破了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框架结构。

21世纪以来,中学地理教科书在框架结构上进一步表现出淡化学科体系的多样化,以素质教育为取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世界地理部分以“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及其活动”为线索,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适当渗透与融合;世界地理分区中,仅选择1个大洲、5个地区和6个国家进行阐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地理1对自然地理要素体系进行淡化,精选经典自然地理内容,突出主要自然地理过程;地理2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对传统人文地理内容”削枝强干”,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3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础,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线,遵循由自然至经济、区域内至区域间的思路进行设计。

3.教科书表达方式由“相对单一”到“灵活多样”,教学性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初期,中学地理教科书在表达方式上相对单一,内容表达基本以课文描述为主,知识点罗列,叙述欠生动;配以简单的黑白图像,直观性、形象性较差;练习要求死板,类型单一,缺乏互动;课文、图像、练习三大系统界限分明。

深化改革时期,中学地理教科书的表达方式开始有了较大突破,课文、图像、练习三大系统趋向于融合与统一,表达方式日渐灵活。课文表述形式更为丰富,语言越显生动;图像类型多样化,使用频率加大;作业位置更为自由,形式富于变化。

21世纪以来,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表达方式上更为开放、灵活、多样,其内容以文字叙述、图像展示、资料连接等多种方式呈现。课文、图像、作业综合设置,统一编写,改变了传统地理教科书课文、图像、作业三大系统界限分明的状况,三者之间相互融合,已无明确界限。同时,教科书注重为地理教学预留空间和弹性,注意突出知识逻辑与学生心理的结合,教科书编写的教学性和心理化大大增强。

二、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主要影响因素

1.教育制度的变革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重要前提

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制度保证了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恢复与重建。首先,这一时期高考制度的正式恢复是我国学校教育事业恢复的重要标志,作为高考科目之一,中学地理课程在学校课程设置中相继被恢复,为地理教科书的编写与实施提供了前提和保障。1978年4月,教育部“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的成立促进了全国通用教材的恢复编写,“中小学通用教材地理编写组”的成立对于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恢复与重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三个面向”的题词,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1984年我国中小学学制的调整统一,为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统一编写提供了重要保障。

深化改革时期的教育制度促进了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深化与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我国教育全方位改革的突破口。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新时期,义务教育教科书编写拉开序幕。同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正式成立,我国教科书编写由“国定制”变为“审定制”,成为我国教科书制度变化的分水岭。1987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颁布,促进了我国中小学教材多样化的发展。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第一次将小学和初中课程统一设计,改变了单一的必修课程结构。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促使“素质教育”进一步受到重视,加快了教科书变革的步伐。本时期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建设基本实现了“一纲多本”下的多样化。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促使高中阶段地理教科书与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相衔接,并向纵深发展。

21世纪以来的教育制度推动了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开拓与创新。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口号的指引下,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纲领,《纲要》从课程改革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对课程改革进行了整体规划和行动框架设定。在《纲要》设定的总体框架下,为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义务教育全日制学校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制定和推行了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策略和措施,推动了教科书建设相关制度的重大变化,建立了教科书编写立项和审查制度、教科书选用制度等,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开拓与创新局面日益形成。

2.地理教学大纲的变革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重要依据

改革开放初期的地理教学大纲奠定了中学地理教科书恢复与重建的基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颁布了两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1980年进行了修订。这两部教学大纲注重双基,思想政治教育性强,对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地理教育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对当时世界地理教育的形势进行了借鉴。《大纲》规定的内容既是当时中学地理教学的指南,也反映了当时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认识。《大纲》的制定与颁布结束了“文革”期间我国学校地理教育的混乱局面,反映了“文革”后我国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在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依据大纲,人教社编写并出版了全国通用地理教材。

深化改革时期的地理教学大纲开阔了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视野与思路。本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变革最为丰富的时期,在不同地理教学大纲指导下,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视野和思路大为开阔,发展迅速。初中地理教学大纲方面:1986年《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本着“适当降低内容难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学要求明确具体”等原则进行了修订。1988年我国第一部《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初审稿)》颁布,教学内容上为教科书编写和教师教学增加了弹性和空间。1990年《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适当降低了教学要求,删减了有关内容,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思想教育内容更为全面,能力培养更为清晰,专门就地理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五项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方面:1986年《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首次提出高中地理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有关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学内容以系统地理为主,以人地关系为线索。1990年《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首次将高中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必修以系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阐明构成地理环境及人类与环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选修着重讲述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地区差异,以及世界一些国家的地理环境。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规定高一地理开设必修,内容为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人地关系,讲述系统地理,自然地理部分以四大环境替代四大圈层,人文地理围绕人类的基本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高二、高三开设限定性选修,讲述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和中国地理区域研究。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将限定性选修课统一改为选修课,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增加了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

21世纪以来的地理课程标准开创了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新纪元。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首次颁布的初中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分别对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进行了总体设计与基本规范。与之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相比,地理课程标准无论在表现形式、组成结构、内容要求方面均有开创性的体现。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等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更为具体、明确。课程建设上,提出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和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地理教科书编写方面,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地理教科书均实现了“一标多本”的教科书多样化。

三、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主要启示

1.继承与创新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继承与创新。具体表现在教科书内容构成、框架结构和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教科书的内容构成上由“注重双基”到“突出人地关系”再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框架结构上由注重学科体系到淡化学科体系;表达方式上由相对单一到灵活多样。这些都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中继承与创新的特点。因此,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是正确认识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关键问题。继承是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变革的动力和主题,当前我国地理课程改革与地理教科书变革正处于新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继承过去、创新未来,对于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发展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就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而言,关键是如何在继承与创新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做好从前者到后者的过渡以及两者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必须树立科学的思想,遵循“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的原则,体现继承与创新两方面的重要价值。

2.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内在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构成了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最直接最强大的驱动力,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一直是其内在机制。为国家教育培养目标服务,体现国家意志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特有性质。这种社会发展需求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中具有明确的落实和体现。如1990年《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根据当时的具体社会需求,适当降低了教学要求,删减了有关内容,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据此,中学地理教科书进行了相应的删减和变革。21世纪以来,为适应现代社会对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发展趋势普遍从培养合格的公民出发,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科书内容突出人地关系的主线,紧扣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贴近生活,注重地理知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社会的发展使得地理教科书中的知识不再是脱离现实固定不变的书本知识,而是围绕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丰富的鲜活知识。

3.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价值诉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均飞速发展,学校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不应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从教育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角度,而应以一种更加开阔的目光,即以促进人的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教育的定义”。现代社会的教育不仅在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社会发展提供相应人才;同时,也应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在此背景下,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是辩证的统一。只有把学生放到本体地位,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只有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已经逐渐走出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双基为主、学科体系、表达单一的局面,愈来愈考虑学生的个性与素质发展,愈来愈从教育及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从体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方面选择教科书内容和构建教科书体系。深化改革时期的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在此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探索。21世纪的地理课程改革更是在教科书变革中做出了跨越式发展。

4.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发展趋势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的一个显著特点: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与教科书变革基本与国际地理课程改革及教科书变革同步进行,国外地理课程改革与教科书变革为我国地理课程改革及教科书变革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和参照。如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两次国际地理课程改革对我国地理课程改革影响显著。如果进一步向前推进,同样可以发现这一特点。20世纪初,我国地理教科书的肇始受日本地理教科书的影响显著;20世纪20年代,我国地理教科书的变革则明显受美国地理教科书编写的影响;新中国建立之初,则参考和借鉴苏联。历史告诉我们,在改革开放与世界全球化的今天,仍然需要“他山之石”。如何吸收国外地理教科书的变革经验,“洋为中用”,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实际,基本立场应是: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当然,我国地理教科书的变革一方面需要对国外地理教科书的变革进行借鉴,更为重要的是需要结合本土实际,探索自身的变革方式。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委托项目: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2012SJSJYLX017);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省级重点项目: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2012SJSJYLX033);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省级项目: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优化研究(2012SJSJYLX231)的阶段成果。

推荐访问: 教科书 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 启示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