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募基金节税效应的银行资产配置策略分析

2022-03-05 09:40:50 | 浏览次数:

文章编号:1008-4428(2019)10-0120-02

自2018年農村金融机构线下同业监管收紧以来,资产配置难成为各家银行面临的重大问题,尤其以东部地区资金富裕的农商行最为突出。当前市场上,公募基金类资产相对于贷款、非标等其他资产收益率偏低且变动较大。对银行净利润贡献似乎不大。但根据财政部下发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号)规定,“对投资者从证券投资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公募基金类资产的节税效应又会对净利润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引发了对公募基金类资产配置的争论与思考。

本文通过构建利润模型对公募基金节税效应进行了数学分析,结合市场情况分析了资产配置策略,并提出了策略运用建议。

一、前提与假设

1.公募基金投资收益全部为分配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收入全额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2.非公募资产规模x,加权资产收益率a;公募资产规模y,加权资产收益率b;加权资金成本率c,总资产规模d(=x+y),企业所得税率25%。

二、计算目标

税后利润最大化要求下的公募资产和非公募资产配置规模。

三、计算过程

根据应纳税所得额不同,税后利润有两种计算方法:

六、策略应用风险提示

1.对两类资产收益率的准确评估是策略选择的关键。通常非公募资产收益率相对固定,加权收益率容易计算,但公募资产一般是浮动收益型,收益率不确定性较大。两类收益率高低的不同,会造成截然相反的配置策略,因此,收益率的评估要足够可信,才能产生正确的配置策略。

2.对资金成本率的评估是影响资产配置限额的关键。在可配置公募资产的策略里,公募资产并不是可以无限配置的,配置限额跟资金成本率与资产收益的比例有关。成本率越低,可配置规模越大。成本率估计错误,会使公募资金配置不足或超限,造成税后利润无法最大化。

3.利率的非预期变动会使配置策略完全失效。资产配置是未来的行为,因此,配置策略的选择取决于对未来收益率、成本率的判断,若未来发生不可预测的市场变动,配置策略从结果上看可能会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尤其在当前同业去杠杆、金融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资金成本率更容易发生非预期变动,导致配置策略应用失误。

4.策略运用时规模和收益是日均指标并不是余额指标。因此,在控制资产规模时。应计算单笔业务对整个纳税周期内日均规模变动的影响;在计算加权收益率时,要确保纳入计算的收入在纳税周期范围之内。

5.非货币型公募基金投资收益要以分红形式返还。《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所指“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在实践中有一个要式,即为基金分红,就是说基金分红取得的收人才能免征所得税。由于货币基金每天分红,其投资收益即为分红收入,上述模型应用不存在分红的问题。但非货币型公募基金投资要关注基金合同中的分红规定,投资期限分红越多,越接近于投资收益,模型应用越准确。

推荐访问: 效应 资产 策略 配置 基金